其他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马安山镇的第一所学校

2018-03-12 傅艳春 满族文化网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马安山镇的第一所学校


感恩祖辈,缅怀先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传统美德。清代的满族人除了驰骋疆场英勇骁战、礼节纷繁还特别注重文化教育。早在1948年,伊通县北三十里的马鞍山就有了学校。这所学校坐北朝南,在高岗的大庙院子里。赛殷讷殷富察氏嘎哈理第十二代子孙富殿荣非常注重文化的重要性,他克服重重困难毅然决然建立了学校,填补了马鞍山没有学校的空白。当时这所学校只有孙元凯和杜守田他们三人。他们白手起家,无任何条件。只招来两个班级。没有桌椅,就到老百姓家借长条桌子、长条木板、凳子之类。学员的年龄不受限制,凡是一个字不认识的在一个班,由孙元凯老师负责。凡是念过几天儿书的由杜守田负责, 富殿荣是校长 。

 一, 励志办学艰苦创业

当时的一切都是白手起家,因陋就简。教室是借助当地的一个大庙,桌椅板凳都是从老百姓家借的木板用石头砖瓦搭建支撑。根本没有纸张、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具,他们自己掏腰包,只能发给学生一个人发一根儿松木条儿笔。发一个小黑板。发一捆石笔,在小黑板上写字练习。后来,学校开始分班级教学,凡是年龄大一点的念四年、五年、六年级,由富殿荣老师教。当时,把大庙里道士念经的地方作为高级班。庙宇的西厢房作为大班。大约有七十多名学生。他们不受年龄限制,无条件接收学员。年龄跨度从儿童到老年,多大岁数都有。

 二,感动社会政府接管
这时候的学校已经远近闻名,当地政府非常关心,当时的区长名字革翔。他给学校定了教科书。学生的书本费,学杂费都免。这个时候学生也增多了,学校也正规了,增加了老师资力量。生源大增。第一期学生毕业之后,在社会上招生增援,越办越好。一年级语文教科书上第一课是:一群穷孩子上学了……算数学学习加减法。语文算数都由一个老师包年级教学。老师既教算数又教语文,文理双全,非常受人尊敬。
学校校址在马安山大庙地东南,一趟红房还在。老师备课地方搬到学校西侧的称为马票的平房。庙宇院内一共有四个班,由四名老师负责。政府号召大家学习文化,当时叫扫盲(文盲)。老师们很辛苦白天给学生上课,下午4点给社直机关职工上课,晚上还要分别下乡到各村上课,办农民夜校。

 三,毫无怨言乐此不疲
当时每个老师都不挣钱,不开工资。政府每年给每名教师一百八十二工分儿。到秋后政府给适当补贴粮食。老师们很高,他们乐此不疲兴办农民夜校。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到村里教农民夜校,教的是速成拼音为主。
因为当时正在土地改革。打土豪分田地,时兴耕者有其田。当时,参加工作的老师没有怨言给多少都不计较,甘愿为大众普及文化。一百八十二分不足农民一年的劳动所得。但是,老师们思想非常进步,他们还毫无怨言,为政府工作感到高兴自豪。政府很重视学校,非常关心老师。在1951年政府号召镇压反革命,老师们白天給学生上课,晚上还要给群众开会。

 四,社教运动开新花

1951年,政府下乡宣传组织学生扭秧歌到各村宣传土地革命,教育农民,热爱共产党,热爱毛主席,积极参加土改工作,斗地主分田地。晚上必须到农民夜校学习文化。
 1965年,特大洪水把校舍南栋房全部冲倒,校位置由政府决定就迁移到南岭。现伊通第七中学后院,由胜利大队和红旗大队个盖一栋房子。新建的学校有了两栋房子,改名红胜小学校。规模大了,学校走上正规。老师队伍48人,课程由原来的语文数学两科增加到语文、算数、音乐、体育、美术五科。班级由原来在大庙时的四个班增加等到二十四个班。这就是现今的 伊通满族自治县马安山镇中心小学校!

傅荣恩是满族文化专家,老人在伊通满族自治县很有名。


作者傅艳春

满族文化网出品,转载请注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