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清代避暑山庄的宫廷花卉

2018-03-12 满族文化网

清代避暑山庄的宫廷花卉

陈 东

承德市文物局高级园林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承德避暑山庄古典园林与古建筑

避暑山庄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是清王朝的夏季行宫,始建于公元一七〇三年,占地五点六四平方千米。避暑山庄是一座由山峦、湖泊、草地、宫殿和众多庭院与寺庙构成的规模庞大的自然山水式园林,融中国南北造园艺术为一体,兼具南秀北雄之美。它不仅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还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高峰时期典型风格和最高水平的代表,体现了康乾盛世时期两位帝王对园林的喜好和理解,对现代园林乃至世界园林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清代避暑山庄宫廷里用于观赏的盆栽和瓶插花卉。

喜好栽花种草的清代皇帝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隶属于帝王,追求花木之奇、汇集天下名品的风俗自古有之,汉代的上林苑便收集了全国上下「名果异卉三千余种植其中」。清代的康熙和乾隆皇帝也不例外,他们是避暑山庄的主人,每年在这里要住几个月,避暑山庄就是他们的私家花园。他们不仅指导建造了这座园林,还经常参与到避暑山庄园林植物的规划、引种、栽植和管理中,喜欢考证和收集各种观赏植物,是不折不扣的「花卉爱好者」。康熙和乾隆皇帝对花卉的个人喜好和猎奇的需求,影响着避暑山庄园林植物景观的风格,也使避暑山庄成为了汇集各种奇花异草的植物园。例如,康熙皇帝曾将中国东北结黑色果实的野生树木「樱额(稠李)」引种栽植到避暑山庄,「山庄之千林岛,遍植此种。每当夏日,则累累缀枝,游观其下,殊堪娱目,不独秋实之可采也」。乾隆皇帝也热衷于园林植物的引种栽植,他在木兰围场描写当地野生的落叶松:「我闻松柏有本性,经春不荣冬不凋。此木亦被松之名,当秋叶落何刁刁……」他虽然批判「此木非松冒松名,千秋定论应难逃」,却将这种松树「移植御苑,亦森森成活」。除此之外,避暑山庄还引种栽植了来自山西五台山的金莲花,内蒙古的敖汉荷花,还有康熙亲自选育的双歧嘉谷,有移栽来自「海西」的洋菊,也有购买自中国南方的盆栽兰花和桂花等,不胜枚举。其中很多种植物都是首次在中国园林中栽植,如樱额(稠李)、含羞草、乌沙尔器(沙棘)、草荔枝(树莓)等。这些奇花异卉构成了避暑山庄独特的园林植物景观。

避暑山庄里的盆栽花卉

在清代,避暑山庄的主要庭院和殿堂都要摆放盆花,这些宫廷花卉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以观赏造型为主的盆景;一类是以观花观果为主、或者带有清香的各种盆栽花卉,如秋海棠、桂花、栀子等;第三类就是应季的各种瓶插花卉,类似现在的插花或者鲜切花,春季的牡丹、夏季的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清 冷枚 避暑山庄图轴

纸本设色

纵二五四·八厘米 横一七二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替换高清大图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结黑色果实的「樱额」(稠李)

稠李(Prunus padus L.)为蔷薇科稠李属落叶乔木,高可达

十五米,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以及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在欧洲和北亚作为观赏用的庭荫树长期栽培,果实可招引鸟类,花序长而美丽,秋叶变红色,果成熟时亮黑色,是一种耐寒性较强的观赏树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到乾隆时期,有些宫廷花卉是大臣作为礼品进献给皇上的,如「乾隆二十七年七月十四日,热河总管永和、富贵跪进万寿橘四盆,茉莉花四盆、夜兰香四盆、秋海棠四盆、栀子四盆、果石榴四盆、蜜罗柑四盆」、「万年松四盆、桂花八盆」,「自乾隆二十七年以后,每逢圣驾临幸山庄,总管等照例呈进花卉,或四样、六样、八样不等」。

这些盆栽花卉经常摆放在空旷的庭院、前廊、月台中或者室内,而且大多有精美的花盆和几架。从乾隆年绘制的《平定台湾战图·清音阁演戏》画中清楚看到,清音阁前的空地上整齐摆放了佛手、石榴、罗汉松等大型盆栽或盆景。荷花、秋季的菊花等都可以采摘正在开花的枝条插在盛水的瓷瓶中观赏。避暑山庄在清代位于人烟稀少的塞外地区,经济不很发达,这些宫廷花卉的前两类大部分来源于「关内」的南方,种类有数十种之多。据《钦定热河志》记载:「桂为炎方之产,非塞外所有。今山庄所有盆植多从关内移往」,「兰自关内移植山庄,虽不甚繁,亦能作花」。康熙皇帝十分喜欢桂花,康熙五十九年五月他特意传旨让苏州织造李煦的儿子李鼎从江南「送丹桂二十盆至热河,六月中要到」。李煦回旨说:「奴才即督同儿子李鼎挑选桂花,现在雇觅船只装载,即日从水路北行。」由此可见当时这些宫廷花卉的来之不易。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清乾隆 清人绘《平定台湾战图册》之“清音阁演戏”

纸本设色 十二开之十二

每开纵五五·六厘米 横九一·一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可见避暑山庄清音阁庭院中摆放的盆栽花卉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清 郎世宁 海西知时草图轴

纸本设色

纵一三六·六厘米 横八八·六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宫廷里的西洋花卉

清代避暑山庄的宫廷花卉大部分都是中国传统的盆栽花卉,如桂花、兰花、佛手等,但也有很多来自外国的西洋花卉。这些盆花大部分是大臣或者外国使臣进献给皇帝的礼物。例如,乾隆十八年(一七五三年),西洋使节从欧洲带来了含羞草的种子,栽植到中国的瓷花盆里送给乾隆皇帝。那时中国还没有含羞草的名字,乾隆称其为「知时草」,并描述道:「西洋有草名僧息底斡,译汉音为知时也。其贡使携种以至,历夏秋而荣。在京西洋诸臣因以进焉。以手抚之则眠,踰刻而起,花叶皆然。」

文献还记载避暑山庄栽植了来自国外的花卉「晚香玉」:「茎高二三尺,一苞数朵,次第开花,色白如玉,日晚则放香。」乾隆的诗写道:「蠃斯种自海西航,玉朵迎阶喷晚香,深院曲墙月初上,一时不辨若为光。」诗注写道:「是花乃西洋种,洋名土馝蠃斯,康熙年间御赐今名。」《皇朝通志》也记载:「晚香玉种出西域,今京师多种之,花如白玉簮,入晚更香,圣祖赐以今名。」「土馝蠃斯」正是晚香玉英文名tuberose或拉丁种名tuberosa的音译。晚香玉又名夜来香、月下香,原产墨西哥,属多年生球根类花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才被引种到欧洲,清初才传入中国宫廷。

在避暑山庄栽植最广泛的西洋花卉是万寿菊,万寿菊俗称臭芙蓉、蜂窝菊、臭菊、千寿菊,原产墨西哥及南美洲,明末清初才传入中国。清代文献形容万寿菊:「金黄色,千叶,花大如杯,开足圆满。蒂长,蕊如爪,瓣末锯齿。叶细而尖锯,一枝十余出,一本数十花,光焰夺目。」(清邹一桂《小山画谱》)「其叶干味甚恶,使人不可耐」,「万寿菊大者名臭芙蓉」。乾隆时期,避暑山庄和北京的皇家园林里广泛栽植万寿菊,《钦定热河志》形容万寿菊「花正黄,以八月中盛开。关外处处有之,山庄产者茎高而瓣尤大」。这些西洋花卉大部分作为盆栽植物摆设在避暑山庄的庭院里或者室内,丰富了避暑山庄的园林植物景观。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清 汪承霈 洋菊图轴

纸本设色

纵一三三·四厘米 横六二·五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描绘了西洋花卉洋菊和万寿菊

宫廷温室「花儿洞」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温室的国家之一,早在汉代,宫廷里的太官园就已经「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种植葱、韭菜等蔬菜。为了保暖,中国古代的温室都类似于窑洞或者半地下的房子,所以被称做花儿洞、花房、花窖。花房中使用炉火加温培育花卉,这些花卉被称作「煻花」、「薰花」,后来简写作「唐花」,有时也写作「堂花」。这种培育盆花的方法一直沿用到明清。据《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北京「右安门外草桥一带的居人以种花为业,冬则蕴火暄之,十月中旬牡丹已进御矣」。避暑山庄也不例外,康熙时期就在承德建立了花房,用来培育南方的盆栽花卉。嘉庆四年又对花房进行了扩建,在「狮子园花儿洞添盖花房五间」。乾隆皇帝还指派专门官员对避暑山庄花房进行管理,「花房由一名副千总管理七名人员,负责园庭内安摆花卉」。「花房自十月起至次年二月止计五个月培养花卉,每月柴炭银五两,共银二十五两」。参照圆明园档案可以更多地了解清代宫廷花卉的管理情况:「乾隆五十三年十一月奏准,圆明园每逢驻跸之时,圆明园,长春园内十六处殿内安设四季花卉,本处熏养之花不敷安设,查奉宸苑、南花园办理。宫内安设花卉向例设有花卉园头二名,各随地十顷,自行取租办理。又有丰台功德寺栽种草花地八十亩,长芦盐政、仓场侍郎二处年例恭进南花七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清乾隆时期的花儿洞

法国传教士韩国英一七七七年绘制 收藏地不详

十六盆。圆明园殿座处所较宫内为多,请将南花园办差园头地亩及年例外进花卉各分一半,拨交圆明园承应差务。如圆明园遇有呈进花卉,亦照此两处分用。」

清代的花房到底什么样?乾隆时期,法国传教士韩国英{Cibot, Pierre-Martial(一七二七年~一七八〇年)}曾经在一七七七年绘制过当时花房的实景。从外观看,花房就是几间普通的硬山式建筑,室内设计为半地下,可以生火取暖;墙厚窗高,以利于保温和采光;晚上要在窗前覆盖草帘子保温。花房主要是在冬天使用,使怕冷的南方花卉可以安全越冬。

品种繁多的菊花

菊花在中国有着近三千年的栽植历史,《礼记》中载:「季秋之月,鞠有黄华。」其中的「黄华」即指菊花。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描绘出清新、恬静的田园生活,这首诗使菊花的栽培、繁育兴盛一时,达到盛期。这种田园生活的情趣也成为康、乾二位帝王在避暑山庄里所追求的园林氛围之一。至清代,《广群芳谱》中菊花品种已有一百九十二种,达到鼎盛。乾隆皇帝写诗评价菊花「秋卉中宜作盟主,春园畔不逐花王」。《钦定热河志》中记载避暑山庄的菊花 「今塞外所产兼有诸种」。每年乾隆皇帝基本都是重阳节前后自木兰围场秋狝返回避暑山庄休整几日,正好能够欣赏盛开的菊花,然后便返回京城。所以他多次在诗文中描述:「黄华钟正色,必向御园开。识得重阳节,刚从上塞回。」「昨日过重九,今朝见菊花。翻成两度节,未是负芳华。」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清 钱维城 洋菊图轴

纸本设色

纵一一二·七厘米 横五七·五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除了洋菊还绘有剪秋萝、孔雀草和鸭跖草

乾隆时期,「海西」的菊花有四十四种传入宫廷,被称作「洋菊」。从乾隆诗文中可知,洋菊花大色艳,品种繁多,成为当时宫廷的新宠。乾隆二十一年时,他解释说:「洋菊近年始出,各种不一,其大有径周尺者,不见于古。」

传奇荷花敖汉莲

荷花也叫莲花,原产中国,是中国古典园林水景中的主要观赏植物。清代避暑山庄有很多种类荷花。第一类是来自「内地」的白莲,分布在远近泉声、长虹引练桥南和戒得堂镜香亭三处。第二类荷花主要栽植在香远益清,康熙皇帝在那里搜集天下各种名品荷花,「……前后临池,中植重台千叶诸名种」。第三类就是康熙皇帝从内蒙古敖汉旗引种来的荷花,所以被称作「敖汉莲」,它在山庄栽植面积最广,也最有名气。避暑山庄冷香亭、观莲所等景点,都是以观赏敖汉莲得名的。清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就专门描述了敖汉莲的神奇:「莲以夏开,惟避暑山庄之莲至秋乃开,较长城以内迟一月有余。然花虽晚开,亦复晚谢,至九月初旬,翠盖红衣,宛然尚在。苑中每与菊花同瓶对插,屡见于圣制诗中。」可见敖汉莲是避暑山庄夏秋季节一种重要的瓶插花卉。

但新中国成立之后,人们惊奇地发现避暑山庄的敖汉莲不知何时灭绝了,湖泊里生长的只有普通的荷花。后来有传说是因为日军占领承德时将双湖夹镜填平当作打靶场造成敖汉莲灭绝。到了一九八三年,避暑山庄清理了双湖夹镜的池塘,湖中的荷花又奇迹般复活,并且开出了与众不同的荷花。它的花朵比其他湖里的荷花略小,颜色是粉白色,更有奇者,这些荷花的初花期虽与其他荷花接近都是七月初,但是花期却很长,可以开放到九月份。据此,很多人都认为双湖夹镜新长出的荷花无疑就是消失很久的敖汉莲,这个说法一直延续到今,并且这些现代的敖汉莲品种被引种到颐和园等公园中,参加过各种荷花展,很少有人怀疑过它们的真实性,就连中国花卉协会荷花分会都将其正式命名为「敖汉莲」。但是,查阅清代有关敖汉莲的记载时我们发现,文献中的敖汉莲和前述现代所谓的「敖汉莲」,其实有着天壤之别。

乾隆皇帝每年都写诗描写敖汉莲,各种清代文献对敖汉莲的记载也十分详尽,总结起来敖汉莲具有以下特征:「瓣大」、「花皆重楼」、花瓣数较多,「千瓣攒簇」,所以又称作「千叶莲」;花「色至鲜艳」,颜色艳于常见的红荷;「花虽晚开,亦复晚谢」,「已届霜降,而塞湖之荷尚有作花者」。这些特征都明显有异于其他品种的荷花。其中最主要的是「千叶莲」这个典型特征。

现代荷花的分类基本上与中国古代相近,一般依据花瓣的数量进行分类。花瓣二十枚以内为单瓣型, 二十一至五十枚为复瓣型;五十一至百枚左右为重瓣型,数百枚以上称作千叶莲。雌蕊的心皮花瓣化,即花中有花称作「重台莲」,一朵花内包含两个花心或者一支花茎上并开两朵花称作「并蒂莲」。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千叶莲,最早在晋代就有千叶莲的记载。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就曾经栽植过盆栽的千叶莲。到了明清,中国的千叶莲已经发展到几十个品种。如果您见过千叶莲,就会知道它是多么与众不同,其花朵与普通的荷花区别明显。清代著名的西洋画家郎世宁曾经用西洋画法绘制过当时皇家园林中的千叶莲,其花瓣层层叠叠难以计数,至少在几百枚以上。

但是,现代所谓的「敖汉莲」花朵属于中等大小,花色为粉白色,不是很鲜艳,最关键的是花瓣很少,不会超过二十枚,属于十分典型的单瓣型荷花,就连复瓣型和重瓣型的资格都不够,怎么能称作千叶莲呢?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清 朗世宁 聚瑞图轴

绢本设色

纵一〇九·三厘米 横五八·七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瓶插花卉为千叶莲与并蒂莲

康乾盛世时期没有现代的照相技术,无法记录敖汉莲的真实模样;清代的文字记载又过于抽象,无法让人信服。还好古人有高超的绘画技能,要是能找到清代敖汉莲的绘画就好了。为此,笔者专门查阅了文献,尤其是《石渠宝笈》和《活计档》,终于找到了关键的线索。康熙时期一位叫做蒋廷锡的大臣曾多次写生了敖汉莲。康熙五十二年,皇帝让各位大臣欣赏瓶插的敖汉莲,蒋廷锡专门绘制了一幅《瓶莲图》。康熙六十一年七月,康熙皇帝再次命令蒋廷锡绘制两幅插在花瓶里的敖汉莲图,并且要求七位内阁大学士(清代最高等级的官员)在其中一幅画上面即兴题诗一首。六十三年以后(即后图乾隆题跋所示乾隆乙巳年,即乾隆五十年、一七八五年),康熙的孙子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发现了这幅题诗的绘画,并且和湖里盛开的敖汉莲相比较,发现「携此图相对不辨是一是二也」,也就是说蒋廷锡的敖汉莲图非常写实,和实物几乎一模一样。乾隆对这幅画赞赏有加,诗兴大发,但是又不愿在这幅画上面涂鸦,当即命令画师临摹了一幅,然后挥笔题诗一首,并且也让他手下的六名大学士各题诗一首。这四幅清宫绘画使现代敖汉莲真假之谜终于水落石出。

替换高清大图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现代敖汉莲

根据这些绘画分析,画中的敖汉莲和文献记载完全一致,能够数出的花瓣数量就有二百五十枚以上,而且画家在构图时还特意挑选了千叶敖汉莲、并蒂敖汉莲、重台敖汉莲和普通的单瓣荷花骨朵插在同一个花瓶中作为对比,这样不但可以说明敖汉莲确实像乾隆诗文所说的经常出现千叶、并蒂、重台三种不同的花型,而且花朵比单瓣荷花要大很多。这样可以明确地证明现代所谓的「敖汉莲」并不是清代避暑山庄中盛极一时的敖汉莲。

从康熙六十一年蒋廷锡所绘的敖汉莲图可知,真正的敖汉莲为千叶莲,这类荷花的雌雄蕊完全瓣化(变成花瓣),已经丧失了结实能力,是不可能产生花粉和种子的。千叶莲在自然条件下只能靠分藕这一种方法繁殖,与乾隆形容的「敖汉出荷花,移藕植此」的记载一致。如果池塘干涸或者被填平,藕的寿命仅能维持不到一年,所以一旦千叶莲的莲藕全部死亡,这一种资源将会灭绝。双湖夹镜等处天然再生的荷花是靠种子存活的,所以肯定不是敖汉莲,真正的敖汉莲现在已经灭绝了。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清康熙 蒋廷锡 瓶莲图轴

绢本设色

纵一三九·二厘米 横六五·四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康熙五十二年绘

替换高清大图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清康熙 蒋廷锡 敖汉莲图轴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康熙六十一年绘 无题跋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清康熙 蒋廷锡 敖汉莲图轴

绢本设色

纵一七一·二厘米 横八八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康熙六十一年绘 附题跋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清乾隆 佚名 仿蒋廷锡敖汉莲图轴

绢本设色

画心纵二一五·七厘米 横九六·五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五十年绘 附题跋

荷花是一种极易种间杂交而发生串种的花卉,在清代,双湖夹镜处「桥南种敖汉荷花万枝,间以内地白莲」,香远益清还栽植了各种名品荷花,其中的单瓣型和复瓣型的荷花是能够产生种子的。荷花的种子外面有致密的种皮保护,在淤泥中埋藏千百年也可以发芽成活。所以,现代所谓的敖汉莲很有可能是「内地白莲」与其他红莲的杂交后代。

盛极一时的金莲花

金莲花属于高山野生花卉,清代著名的园林著作《广群芳谱》是中国最早详细描写金莲花的著作:「出山西五台山,塞外尤多。花色金黄,七瓣,两层花心,亦黄色。碎蕊平正,有尖,小长狭,黄瓣环绕其心。一茎数朵,若莲而小。六月盛开,一望遍地金色,烂然至秋。花干而不落,结子如粟米而黑,其叶绿色,瘦尖而长,或五尖或七尖。」《钦定热河志》记载:「圣祖仁皇帝自五台移植山庄,有金莲映日之胜。」康熙皇帝十分喜爱金莲花,为它写下了五篇诗词。例如「曾观贝叶志金莲,再见清凉遍地鲜。近日山房栽植茂,参差高下共争妍」,「数亩金莲万朵黄,凌晨挹露色辉煌。薰风拂槛清波映,并作芙蕖满院香」等。乾隆皇帝也不例外,他除了撰写了十余首描写金莲花的诗文外,还亲手绘制了一幅金莲花写生画。乾隆形容金莲花「产自五台,皇祖时移植避暑山庄,而赐今名」,「是花以出五台者为美,兹塞上亦有之」。

由于金莲花是高山野生花卉,中原地区比较少见,所以我国最早到辽代才出现有关金莲花的文献记载。《辽史》「营卫志」写道:「道宗每岁先幸黑山,拜圣宗、兴宗陵,赏金莲,乃幸子河避暑。」乾隆皇帝也曾解释:「元以前无专咏此花者,惟周伯琦《赋得滦河》篇有『金莲满川净如拭』之语。及《上都纪行》诗注见其名。」在元代周伯琦的《上都扈从》诗注中称:「上都草多异花,有名金莲花者,似莲而黄。」由此可见,金莲花在元代就已经是皇家园林中的一种著名的花卉。但元上都地处内蒙古高原,金莲花原本是那里的野生植物。首次将金莲花引种驯化到低海拔地区栽植,并作为一种重要的园林观赏植物应用在皇家园林中的是清代的康熙皇帝。康熙引种的金莲花产自山西五台山。《山西通志》载:「金莲花,一名金芙蓉,一名旱地莲,出清凉山。」这里的清凉山就是指五台山。《五台山志》载:「山有旱金莲,如真金,挺生陆地,相传是文殊圣迹。」康熙皇帝在康熙二十二年第一次去五台山不久后便创作了《金莲花赋》,从赋中可知,康熙皇帝那时就已经将金莲花「移土碪于上苑」了。十几年以后,康熙皇帝开始建造避暑山庄,他在如意洲岛上也栽植了金莲花,并起名为「金莲映日」。金莲映日「殿五楹,西向,是花环莳。叶亚枝交,含风挹露,每晨光启牖,旭影临铺,金彩鲜新,烂然匝地」。康熙皇帝描述道:「广庭数亩,植金莲花万本,枝叶高挺,花面圆,径二寸余,日光照射,精彩焕目。登楼下视,直作黄金布地观。」《帝京岁时纪盛》也赞美道:「六月六日,避暑山庄金莲映日处,广庭数亩,金莲万本,天下无二。」可见当时避暑山庄栽植金莲花的壮美景象。

替换高清大图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金莲花

金莲花(Trollius chinensis Bunge)又名旱荷、旱地莲、金

梅草等,毛茛科金莲花属,一年或多年生草本,为极佳的观赏性植物,兼具一定的药用价值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清乾隆 御笔金莲花轴

纸本墨色

纵五五厘米 横三〇厘米 私人收藏

康熙皇帝除了把金莲花引种到避暑山庄外,还将其栽植到距离避暑山庄不远的桦榆沟行宫和喀喇河屯行宫。大学士张玉书在康熙四十七年所著的《扈从赐游记》中记载,康熙皇帝在桦榆沟行宫赐给每位大臣一瓶金莲花,并说明:「特移植种于口外者,鲜妍可爱,与五台所产无异,他省诸山未之见也。」还记载喀喇河屯行宫「循长堤而行观金莲花数亩,色正黄,弥望奇英焕烂自压诸花之上」。康熙时期还曾出现了绿色金莲花的天然变种,康熙描写道:「牡丹有绿诚仙品,幻色生香野草中,数朵乍开凝碧玉,黄花应逊碧花丛。」

乾隆时期,北京香山的静宜园中也栽植了金莲花。乾隆皇帝在《金莲花》诗序中描述:「金莲花生于五台,初不知何名,皇祖赐之名而植之避暑山庄,兹香山亦种之。是卉宜于山,故繁滋特茂焉。偶临山馆,恰值敷荣,辄以命篇。」《养吉斋丛录》也记载:「五台山有旱金莲。七瓣,两层。心亦黄色,碎芷平正,有尖黄瓣,环绕若莲而小,六月盛开,遍地金色。圣祖有金莲花赋。后由五台移植避暑山庄,今香山亦有之。」此外,《金鳌退食笔记》还记载:「上从清凉山手移金莲花,亦付(北京)南花园栽种,四月末花开,碧叶黄英,鲜洁可爱。」由此可见清代金莲花栽植之盛。

乾隆时期,金莲花也是避暑山庄和北京香山夏季瓶插花卉的主要品种,每当金莲花盛开,乾隆皇帝都「必簪瓶」差人恭进给皇太后欣赏。

山庄最美是野花

根据文献记载,清代避暑山庄的夏秋是最美的季节,百花盛开,硕果累累,其中开花的观赏植物大部分并不是人工栽植的花卉,而是各种各样的野花。康熙皇帝赞叹「夏日山庄百花齐放」,并写诗称赞:「近都爱此清凉地,逢草逢花莫不香。」乾隆皇帝也描述避暑山庄「每逢銮辂驻临,夏卉秋英烂然盈目」,更是多次以《野花》、《塞花》、《山花》为题,撰写了大量诗文。例如「清秋野卉纷荣谢,不知其名爱其姹」;「是处嫣红并姹紫,不知其名讶其美」;「山花无名致总佳,浅绛深黄争倩若」;「山花满浥露华新,便是山庄七月春。莫恨群芳漏名字,恰如疏仡世时人」等,不胜枚举。他还经常命人把野花插在花瓶中赏玩,野花瓶插也成为避暑山庄夏季宫廷花卉的一大特色。所以乾隆皇帝多次写诗称赞:「单椒紫姹更红裳,偏是秋来生意昌。撷入挂瓶饶静趣,又教行殿挹清芳。」「山花无名致总佳,浅绛深黄争倩若。诗人画客几曾经,雁塞龙堆欣所托。丁星玉露且鲜妍,摇曳金风未落寞。挂瓶聊与作清供,依旧前秋毡室乐。恰似文殊示善财,采来茎草无非药。」清代大臣查慎行《直庐磁瓶草花》诗也描写了塞外这种独特的野花瓶插:「涧草岩花摘小丛,秘磁㪺水爱青红。不教开落尘沙畔,只似栽培雨露中。映壁数枝开晓日,入帘双蝶带西风。谁将蟋蟀篱边景,移向滦河避暑宫。」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清乾隆 御笔岁朝图轴之“辛丑”

纸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有时,乾隆还亲自带领士兵采集各色的野花,栽植在避暑山庄的庭院里。他在《种塞花》诗中写道:「塞花不计名,种种秀而野。移彼植此间,易于木拱把。雨后地湿润,课种足消暇。绕砌分左右,依石任高下。香引蝶随来,色疑鹿不舍。须臾前池间,红紫纷潇洒。谁谓秋寂寥,看此向荣者。」

清代避暑山庄野生花卉种类十分丰富,有几百种之多,《钦定热河志》记载「塞外野花种类甚繁,每有不详其名者」,「居人所传或止系土俗之称」。文献中只记载了蓼、野菊、翠雀花、剪秋萝、秋海棠、金丝桃、山丹、石竹、马蹄兰等十几种。由于清代植物知识的限制,欣赏者却不知道其芳名,发出了「如云皆是药,识者大医王」的感叹,就连博学的乾隆皇帝和满朝大臣都只能「不知其名爱其姹」。这些野花到底是什么植物?故宫博物院馆藏众多的清代宫廷花鸟绘画帮我们解答了这个难题。康熙四十四年(一七〇五年),三十六岁的蒋廷锡(一六六九年~一七三二年)随皇帝一同游览了塞外,并绘制了巨幅长卷《塞外花卉图卷》。画中的款识写道:「塞外花卉六十六种,乙酉七月南沙门下士蒋廷锡写。」陪同蒋廷锡绘画的翰林院编修查慎行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塞外草花暑月特盛」,「木本无多草本多。六月塞山犹似锦,不知春色更如何?」他们虽然不知道这些野花的名字,感叹「到此始知天地大,野芳无数总无名」,但画中的六十六种野花逼真而写实,而且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这些野花在现在的避暑山庄难得一见,这幅绘画为研究清代避暑山庄宫廷花卉和生态环境提供了难得的形象资料。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清 蒋廷锡 塞外花卉图卷

绢本设色

纵三八厘米 横五一二·三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满族文化网编辑出品,转载请注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