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黑龙江满洲人的动物谚语

2018-03-22 满族文化网

黑龙江动物谚语的色彩意义研究

周晓燕,杜真强,孙占兴

(哈尔滨学院 文法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摘 要] 谚语是语言的精华,是词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谚语的意义是由构成谚语的词的意义、谚语结构的语法意义、谚语产生及使用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信息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意义。以现代汉语词汇、词义理论为基础,探求谚语中所蕴含的形象色彩、感情色彩、时代色彩、风格色彩、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等。

[关键词] 黑龙江方言;动物;谚语;色彩意义

我国谚语理论研究自郭绍虞先生《谚语的研究》始,[1]此后人们对谚语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谚语收集与词典编纂、谚语的语言特色和文学特征分析、谚语的认知分析等方面,[2]本文在对《中国谚语集成·黑龙江卷》中的动物谚语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讨论谚语的意义和色彩意义的来源,以及谚语所蕴含的形象色彩、感情色彩、时代色彩、风格色彩、民族色彩及地方色彩等。所讨论的动物谚语包括三类:一是含有动物名词的谚语;二是含有以动物词、动物身体部位及其出产物名称等为构词语素的衍生词,如“水煮大马哈鱼籽,喝后疹痘发得齐”(赫哲族·佳木斯市);三是以动物为描述对象的谚语,如“夏天草一车,冬天活一窝”(蒙古族·齐齐哈尔市)。

一、谚语的意义及其构成

董为光先生指出:“词义是人们对词所指称的对象的认定,对所指事物表征、本质的感受、理解和评价,对于词语所含情感、语态的细腻体会,对于生物化构词依据的习惯性联想,以及对词的实际使用条件、方式(在语法上和语义上)的判断等方面的总和。”[3](P1)葛本仪先生指出,词义包括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三个部分。[4](P73)其中词汇意义是最主要的,是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存在的前提,因此有时“词义”往往被用来单纯指词汇意义。[4](P74)由于词汇意义也被称为概念意义[5](P183)或理性意义,[6](P353)因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歧义与冲突,我们将谚语的词汇意义称为理性意义。对应词义,谚语的意义也包括理性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这里的语法意义不是构成谚语的词的语法意义,而是谚语本身的句法意义。谚语的意义是由构成谚语的所有的词的意义(包括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语法结构的意义及谚语产生及使用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信息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意义。

谚语的理性意义比词的词汇意义更为复杂,它不是相关词义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效整合。谚语的内部组织关系相对简单明晰,除了少量的特殊领域的谚语外,人们总是能够为构成谚语的若干词确定合适的词义,并将其有机地组合起来,从而做到“听其言而知其义”,自觉地获取知识或增长经验。例如:“春放尾巴夏放肉,到了秋季就放油”(齐齐哈尔市),其理性意义是“(羊)在春天长骨架,夏天变得健壮,秋天容易长膘。”“放”表示生长,“油”也叫膘,表示动物身上的脂肪,其他词均取本义。

谚语的语法意义是谚语所采取的语法形式的意义,也包括修辞意义。例如:“春放尾巴夏放肉,到了秋季就放油”这个句子是一个陈述结构,用来叙述说明羊的生长特点与季节的关系。谚语中大部分是陈述结构,还包含疑问结构,如“萤火虫岂能顶个星星亮”(朝鲜族·佳木斯市);祈使结构,如“莫想青山鸟,喂好笼内鸡”(达斡尔族·齐齐哈尔市);缩略结构,如“春跑骨头,秋跑膘”(齐齐哈尔市)、“共田荒,共马瘦”(满族·哈尔滨市);被动结构,如“人老实被欺,马老实被骑”(蒙古族·大庆市);比较结构,如“毛驴是个怪,骑上倒比牵着快”(齐齐哈尔市);比喻句式,如“母羊好比摇钱树,仔羊好比聚宝盆”(齐齐哈尔市)、 “学习没计划,盲人骑瞎马”(达幹尔族·齐齐哈尔市);夸张句式,如“人无错成神,马无错成龙”(哈尔滨市)等。

不是所有的谚语都含有隐含意义和文化意义,这些意义需要掌握相关常识、积累经验才能获取。例如:“春放尾巴夏放肉,到了秋季就放油”,这是草原上的牧民根据经验总结出来的生产谚语,没有隐含意义,蕴含的文化意义是:养殖业是当地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劳动实践中总结了丰富的饲养和放牧经验。

二、谚语的色彩意义的来源

杨振兰先生指出词的色彩有时也称为感性意义或修辞意义等,指词中所蕴含的某种独特的格调、韵味、倾向、气息等,包括内蕴色彩和外围色彩。[7](P1;P3)内蕴色彩包括渗透在词汇意义中的感情色彩和形象色彩,外围色彩指附着在词汇意义之上的是时代色彩、风格色彩、外来色彩、民族色彩、地方色彩等。谚语的内蕴色彩意义是由词的意义和整个结构的意义共同承担的,谚语意义的所有构成部分均可以成为谚语的时代色彩、风格色彩、外来色彩、民族色彩、地方色彩等的来源。

(一)来源于词的意义

具有色彩意义的词会使其所构成的谚语也呈现出相同的色彩意义。例如:

例1 天鹅之首,雄鸡之冠。(哈尔滨市)

例2 人是衣裳马是鞍,扎古扎古就好看。(满族·哈尔滨市)

例3 刹生鱼,脆生生,塌拉哈,油汪汪。(赫哲族·佳木斯市)

例1中“首冠”具有书面语体色彩。例2中“扎古”具有地方色彩。例3“刹生鱼”“塌拉哈”含有民族色彩;“脆生生”“油汪汪”含有形象色彩和口语语体色彩。

有些谚语的色彩意义在相关词语组合到一起之后才体现出来。例如:

例4 爱叫的鸟不做窝,空喊的人不干活。(满族·齐齐哈尔市)

例5 野鸡和狐狸不搭言,好人和坏人别攀亲。(鄂伦春族·黑河市)

例6 修水库,有三好,灌溉,养鱼,点灯亮。(伊春市)

例7 靰鞡鞋,跑得快;鳇鱼鳔,粘得牢。(赫哲族·佳木斯市)

例4含有批评的感情色彩。例5含有形象色彩。例6含有时代色彩。例7含有民族色彩。

(二)来源于结构意义

通过谚语的语法结构意义来传达与之相应的色彩意义。例如:

例8 大鹏高飞万里,群鸟岂识其志?(蒙古族·杜尔伯特)

例9 燕子虽小,能去江南。(朝鲜族·哈尔滨市)

例10 鱼喜欢自己游过的水。(朝鲜族·牡丹江市)

例11 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佳木斯市)

例8、例9分别使用反问句、转折复句表达赞扬的感情色彩。例10、例11分别通过比喻句表示形象色彩。

(三)来源于隐含意义

这类谚语往往通过比喻或比拟的方式形象生动地说明隐含的道理,字面意义与联想意义之间的联系靠相似性建立,这种相似性本身就具有形象色彩。例如:

例12 打驴子给马看。(满族·哈尔滨市)

例13 见到故乡的乌鸦也高兴。(朝鲜族·佳木斯市)

例14 马尾巴只扇马屁股。(大庆市)

例15 进什么林,打什么鸟。(绥化市)

例12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对别人的行为提出警告。例13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故乡在人的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例14表示“自己只能顾自己”之意,词的意义本身没有色彩意义,但是组合在一起之后产生了形象色彩。例15提示人们要根据环境采取相应的行动。

(四)来源于文化意义

文化意义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意义的表达往往伴随着色彩意义的阐释。

例16 秃尾巴老李胜白龙,黑龙江水有了名。(黑河市)

例17 秃鹰不来啄,葬礼重新作。(蒙古族·杜尔伯特)

例18 宁做蚂蚁腿,勿学麻雀嘴。(赫哲族·佳木斯市)

例19 日暮鸟归林。(大庆市)

例16含有地方色彩,这种意义来源于当地传说。例17说的是蒙古族古代的鸟葬,弃尸于野,任鸟啄食,含有民族色彩。例18体现儒家思想中“敏于事而慎于言”的言行观,“蚂蚁腿”“麻雀嘴”分别用来比喻“做得多”和“说得多”,含有明显的形象色彩。例19表达人在天黑的时候渴望回到家里,或年老的时候渴望回到故乡的情怀。

三、谚语的色彩意义的体现

(一)形象色彩

形象色彩是建立在主体对客观对象进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是一种基于感觉、表象和想象等心理现象的联想色彩。谚语具有形象性特征,可以把具体可感的事物形象地描写出来,使人通过具体事物的图景、性状、声音、情貌、特征,感受到事物的具体性,从而引人联想,唤起人们的思想感情,达到声情并茂的表达效果。杨振兰先生指出:“修饰性、形容性、描绘性是形象色彩总的特质。”[7]P102)(这与谚语的形象性吻合,因此谚语大多具有形象色彩。动物谚语的形象色彩通常通过以下途径表达:

1.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夸张等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法,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或者将具有某种关联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或者故意言过其实以增强表达效果,因此总会呈现出鲜明的形象色彩。例如:

例20 天老爷饿不死瞎家雀儿。(佳木斯市)

例21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齐齐哈尔市)

例22 秋收懒一懒,雀鸟撑瞎眼。(满族·哈尔滨市)

例20将底层人民比作“瞎家雀儿”。例21运用拟人手法。例22是夸张手法的应用,夸张地强调了秋收时节务必不能偷懒。

2.形象词的运用

形象词指的是含有形象色彩的词语,形象词使谚语也获得了形象色彩。常见的有象声词和重叠词,例如:

例23 喳喳鸟没食吃。(朝鲜族·双鸭山市)

例24 鱼过千层网,网网都有鱼。(大庆市)

3.词语之间的相互作用

谚语中,临近词语间的相互感染可以使整个结构产生形象色彩,例如:

例25 害群之狼,腥锅之鱼。(朝鲜族·牡丹江市)

例26 说比人高,做比人矮。(蒙古族·杜尔伯特)

例27 一千个嘴把式,顶不上一个手把式。(佳木斯市)

例25两个偏正短语组合,有痛恨、鄙夷的感情色彩。例26通过“说”与“做”、“高”与“矮”的对比,揶揄说得好而做得差的人,有形象色彩和抨击、讽刺的感情色彩。例27通过“一千”和“一”的对比,强调行动的重要性。

(二)感情色彩

感情色彩是主体对客观对象的态度或感受,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杨振兰先生指出:“各个民族由于历史、传统意识、民族心理、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原因,总有一些特殊的感情色彩的词。”[7](P34)人与动物在长期交往的过程中建立的亲密关系,黑龙江动物谚语中的生活谚、事理谚、修养谚、时政谚往往包含着当地人民对常见动物的情绪和态度,例如:

例28 是马三分龙,是虎一身风。(鄂温克族·大兴安岭)

例29 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双鸭山市)

例30 恶龙单怕地头蛇。(大庆市)

例31 山鹰不怕峰峦陡。(大庆市)

例32 井里蛤蟆不嫌窄,云中苍鹰恨云低。(满族·齐齐哈尔市)

例33 猴子装人,忘了自己长尾巴。(绥化市)

例34 猴子戴乌纱,怎么看也不像官。(朝鲜族·佳木斯市)

例28、例29体现了人们对传说中动物的龙和凤的崇拜与敬畏。例30中龙是封建势力、恶势力的代表,含有厌恶与恐惧的感情色彩。例31、例32中鹰是勇敢、力量、志向高远的象征,承载着人们的敬慕和赞美之情。例33、例34中,猴子的活泼、顽皮、淘气与正统文化中推崇的庄重肃穆、彬彬有礼、落落大方相抵触,往往被看作是好大喜功、自以为是。

(三)风格色彩

风格色彩主要指语体色彩,分为口语色彩和书面语色彩两大类。谚语由人民群众共同创作并在民间广泛流传使用,所用词语平易浅显,所举事物是日常所习见者,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因此大部分具有明显的口语色彩。流传过程中的不断加工和改造,使之言简义丰、深刻隽永。语音上儿化词、轻声词及押韵的运用,词汇上方言词、口语词、拟声词、叠音词等的选用,语法上反问、祈使、反复、比较等句式的使用都会使动物谚语展现出鲜明的口语色彩。

(四)民族色彩

由于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语言表达方式不同,谚语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区别。例如,赫哲族人喜爱吃鱼,穿的衣服也多半是用鱼皮、狍皮和鹿皮制成,素有“鱼皮制衣酒敬神,狗拉雪橇赫哲人”之称,动物谚语占据了赫哲族谚语的半壁天空。此外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一度以狩猎为主要生产技能,留下的大量的动物谚语,例如:

例35 打猎不愁吃,砍柴不缺烧。(蒙古族·大庆市)

例36 夏天捕鱼柳编罩子和撒网,冬天捕鱼凿冰叉鱼下大网。(达斡尔族·齐齐哈尔市)

例37 没有猎犬,就像没有眼睛和耳朵。(鄂温克族·黑河市)

(五)地方色彩

地方色彩是指谚语中所包含的地方气息、地方情调和地方特色。寒地文化、荒野文化和农耕文化共同孕育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黑龙江谚语。方言词、当地地名和特有的动物词语是谚语地方意义的主要承担者,这类谚语主要是自然谚、风土谚、农林谚,例如:

例38 燕子下仔多,必定是丰年。(鄂温克族·黑河市)

例39 小鲫鱼,不怕羞,离离拉拉到大秋。(齐齐哈尔市)

例40 长虫缠树,坏人缠身。(蒙古族·大庆市)

例41 臭鱼烂虾扔了白瞎。(赫哲族·佳木斯市)

综上,动物谚语作为黑龙江谚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黑龙江地区人民的生产经验和生活感悟,是黑龙江地区寒地文化、荒原文化、乡村文化、多民族文化的直接映象。谚语中体现了动物对生存环境的依赖,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互依存,不但有客观描述,还赋予了动物以人的性情和品质,或褒或贬、或扬或抑,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传达生产经验,记录生活感悟的同时全面而生动地反映了人们的言行观、择偶观、婚姻观和利益观。

[参 考 文 献]

[1]郭绍虞.谚语的研究[J].小说月报,1921,(2-4).

[2]汪少华.谚语·架构·认知[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6).

[3]董为光.汉语词义发展基本类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4]葛本仪.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5]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6]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7]杨振兰.现代汉语词彩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