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浅议雍正朝秘密立储制度

2018-03-28 满族文化网

浅议雍正朝秘密立储制度

裴宇辰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310000)

[摘 要] 在清朝之前,历代封建王朝的皇位继承制度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主。自清朝建立以来,其立储制度不断变化。到雍正帝时期,各种体制趋于完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其皇位继承制度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由于雍正帝亲身经历了康熙时期激烈的储位之争,深感皇位和平递接的重要作用,所以雍正帝创建秘密立储制度,并且一直延续到咸丰时期。秘密立储制度对于清朝皇位的和平更替,清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秘密立储;雍正帝;皇位继承制度

秘密立储制度是清朝所特有的皇位继承制度,由雍正皇帝所创建并且不断完善。是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对于皇位的顺利交接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秘密立储制度的创建

(一)康熙皇帝的秘密建储思想

自西汉始,皇位继承便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主,遵循“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直至清政权建立(从努儿哈赤建立汗权始),由于清政权是由少数民族所建立政权,所以融合了少数民族所独有的特色,打破了汉族传统的皇位继承制度,努尔哈赤建立政权初也曾尝试培养汗位继承人,但在其失败后便不再立储,“确立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奴隶主贵族议政制和以其为基础的汗位推举制”。1644年,清军入关,确立了其在全国统治的地位,清朝统治者受汉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深,康熙时期,圣祖仿照汉族王朝册立太子,沿袭嫡长子继承制。但随着太子被废,嫡长子继承制也彻底终结。

部分学者认为康熙时期已经在酝酿秘密立储,主要原因是因为在两废皇太子允礽后康熙帝便不再公开建储。并且在康熙五十二年上谕中提及:“建储大事,朕岂忘怀,但关系甚重,有未可轻立者……今欲立皇太子,必能以朕心为心者,方可立之,岂宜轻举。……太子之为国本,朕岂不知,立非其人,关系匪轻”。在“康熙五十六年冬、圣祖仁皇帝召诸王子、面询建储之事”。可见,康熙帝自废太子事件后,一直在选取皇位继承人,只是不愿再将其公开。由此可见康熙帝已有秘密建储思想,也是可能的。杨珍认为“康熙帝晚年实行的秘密建储计划,在中国皇权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对中国古代皇位(王位)传承模式的改进与突破,为雍乾时期的秘密建储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二)雍正帝创建秘密立储制度

圣祖于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于畅春园仙逝。据清实录记载,圣祖曾留有谕旨“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登基,即皇帝位”。但由于雍正帝继位一直存在争议,至今也不能得出一致结论,所以此谕旨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关于康熙所选取的皇位继承人一说也众说纷纭,至今清史界争论不止,对于圣祖的建储思想,也只是通过其上谕和言行进行推断,并没有确凿的记载,所以关于康熙帝秘密建储的思想只是分析和猜测,而且,尽管康熙帝存在秘密建储的思想,也仅仅是萌芽,并没有形成制度化。

康熙末期,储位空悬,经过激烈的争夺,皇四子胤禛登基为帝,是为雍正帝。雍正帝亲身经历过储位之争,深深认识到储位争夺对朝堂政局、对社会经济甚至对整个清朝发展都有着不利的影响。所以雍正帝在继位不久,立储问题便被提上日程,雍正帝总结历代经验教训,确立秘密立储制,并且将其制度化。据清实录记载:“今朕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详慎,此时安可举行。然圣祖既将大事付托于朕,朕身为宗社之主,不得不预为之计。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或收藏数十年,亦未可定。诸王大臣等当各竭忠辅弼朕躬,俾朕成一代之令主。朕于尔等亦必保全成就。笃厚恩谊。岂非家国天下之大庆乎”。自此,秘密立储的皇位继承制度正式确立,并且被清朝统治者所继承发展,并且奉为家法,形成具有清朝特色的立储制度。秘密立储制度,是完全由皇帝个人乾纲独断,确立皇位继承人,但对外密而不公,将储君姓名亲笔写下密封于匣内,放置于正大光明匾后,待皇帝去世后或临终前再行公开。但此种秘密建储的方式却公开化,制度化。

二、秘密立储制度创建的原因

秘密立储制度的创建结束了近2000年的嫡长子皇位继承制,择储的标准也由立嫡立长转变为立储以贤,建储方式也由公开制变为秘密立储,出现这种情况有以下几个原因。

秘密建储制度创建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清朝统治者公开建储尝试的失败。从努尔哈赤创建后金起,便尝试培养汗位继承人。褚英是努尔哈赤的长子,努尔哈赤政权稳定后便有培养褚英为继承人的打算,但褚英掌权后却狂妄自大,与一些大臣兄弟皆不合,“在努尔哈赤率兵出征时,暗中对天焚香,诅咒其父,希望他死在疆场”,努尔哈赤得知后将褚英圈禁,后其死在禁所。褚英死后,努尔哈赤便打算培养代善为继承人,后代善被告发与努尔哈赤大福晋接触过密,从而也退出储位争夺,努尔哈赤两次立储尝试失败后便不再立储。康熙时期,为了稳定政局,在允礽两岁时便立其为太子,待太子越来越大,其骄纵之行亦愈演愈烈。在康熙帝两次将其废黜后,便不再公开建储。雍正帝嫡长子弘晖早殇,而且雍正帝子嗣较少,所以秘密立储制度得以实施。

其次,是雍正帝亲身经历了康熙末年的储位之争,其亲身感受到储位之争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在其即位后,经过深思熟虑,放弃了公开建储的想法。康熙晚期,在皇太子允礽被废后,各成年皇子皆觊觎储位,结党营私,谋求私利,为了谋取太子之位,各皇子之间相互倾轧,互相提防构陷。王公贵族,朝中大臣,八旗军士等众人皆参与到皇子党争中,分散其报国的精力,尽管康熙帝三令五申,诸皇子不得结党营私,并且打压了皇八子允禩,但是各位皇子仍然各自为政,储位之争愈演愈烈。冯尔康在评价康熙末期储位之争时指出:“诸皇子党争斗不休,一些集团相继垮台,造成政治的混乱,它使很有作为的康熙长期纠缠在太子问题上,消耗了大量精力,影响他从事一些有积极意义的政治活动,还使康熙末年弊政丛生”。尽管康熙帝已经了然储位争夺的激烈,但仍无力阻止其发展,曾在上谕中提及:“众阿哥当思朕为君父、朕如何降旨、尔等即如何遵行始是为臣子之正理。尔等若不如此存心、日后朕躬考终必至将朕躬置乾清宫内、尔等束甲相争耳”。由此也可以看出康熙帝对于此问题的无奈和担忧。雍正帝身处诸皇子党争之中,更深刻理解皇子党争所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同时也认识到阻止皇子党争的最好办法就是秘密立储。

第三,清朝是由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虽然后金政权逐渐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清朝统治者(后金统治者)不断学习吸收汉文化,但是清朝仍然印有鲜明的满族的特色,其文化及统治者的理念与汉族都有着很大的差距,受汉族宗法制的影响相对较弱,不受汉族传统观念的束缚。满族是女真的后代,是活跃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北方诸族的继承制度中没有像中原王朝那样明确的立嫡立长的继承制度,所以,国王一系的兄弟和子侄,都有继承王位的资格,王位继承人不具有唯一性,而具有宽泛性”。所以当嫡长子继承制弊政丛生时,清朝统治者可以较汉族统治者更容易挣脱传统皇位继承制度,制定更适合时代发展的新制度。

第四,雍正皇帝的个人作用。雍正皇帝是位性格刚毅,开拓进取的帝王。其刚一继位,便针对康熙末期的弊端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雍正皇帝并不墨守成规,敢于突破一些限制,进行革新,追缴亏空,整顿吏治,耗羡归公,实行养廉银制度,台省合一,实行摊丁入亩的赋役制度,推行密折制度,废除贱籍等,改变皇位继承方式也在其改革范围之内,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手中的权利越来越来大,储君便可由皇帝一人可定,随着公开建储制度已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秘密建储制便应运而生。

三、秘密立储制度的影响

秘密立储制是中国历史上皇位继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结果,秘密立储制度的创立对中国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秘密立储制度冲破嫡长子继承制的束缚,储君择贤而立,避免一些虽然身份尊贵但昏庸无能之人登上皇位。清代之前所实行公开建储制而引起的争端频频发生,党派林立,手足相残,父子反目,较著名的便有玄武门之变。由于将储君束缚在嫡长子范围之中,所以历史上出现许多德行有亏的帝王,导致国家衰败,外戚宦官专权,百姓民不聊生。例如明熹宗朱由校,因是光宗朱常洛的长子而继位,但其并无帝王之才,每日沉迷于木匠雕刻之中,导致宦官魏忠贤专权,打压异己,迫害忠良,致使明朝的衰落。而择贤而立便可避免此种弊端,有助于江山稳固,社会发展。

其次,秘密立储制避免了朝臣投靠太子,形成党派,结党乱政的缺陷。例如,在康熙朝公开建储时期,皇太子允礽便集结一些亲信,形成太子党。“所谓太子党,是随着皇太子允礽从孩提时代向成年人的过渡,尤其是随着他对储权的行使及太子权势的扩大,逐步形成”。随着太子党的形成,反太子党也开始形成,这些党派的形成对当时朝政有着不利的影响。而实行秘密建储制度,这些问题便自然而然的避免了。

第三,秘密立储制度也避免了皇权与储权之间的矛盾。公开建储,太子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必然会培植自己的势利,而有一些贵族大臣,为了自己日后计,有的也会选择投靠太子,成为太子强有力的支持者,这样就会造成皇权与储权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与太子刘据的矛盾便不断加深,因为江充等奸臣的计谋使汉武帝误认为太子行巫蛊之乱,最终刘据被逼起兵,造成兵败自杀的悲剧。而秘密建储,则诸皇子为了取悦父皇,必然努力表现自己,因为选取太子的标准是择贤而立,则诸位皇子又皆会充实自己,而诸位大臣无人可以依靠,则死心塌地的效忠皇上,所以秘密立储对于朝堂的稳定有着重要作用。

自雍正帝实行秘密建储制度后,清朝的皇位继承便没有大的动荡,保障了皇位的和平交接,同时,储君择贤而立,也保证了帝王基本的素养和才华,有助于清朝的稳定发展,有助于社会的安定进步。

参考文献:

[1]《清实录.世宪宗皇帝实录》,中华书局影印.

[2]《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中华书局影印.

[3]《雍正朝起居注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中华书局.

[4]《清朝皇位继承制度》,杨珍,学苑出版社2001年出版.

[5]《清史》,李治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

[6]《雍正传》,冯尔康,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出版.

[7]《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杨启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8]《康熙思想研究》,宋德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9]《康熙皇帝一家》,杨珍,学苑出版社,1997年版.

[10]《康雍乾三帝统治思想研究》,高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1]《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白钢,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满族文化网出品,转载请注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