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满蒙汉各民族同胞在京公祭八里桥抗击英法联军的先烈

2018-03-31 富察春兵 满族文化网

昨天我们发文章《大清与英法联军的八里桥之战》,介绍了我国在1860年9月21日,我国当时政府大清政府组织了八旗部队、蒙古骑兵、绿营兵,也就是满洲、蒙古、汉族等多民族组织的3万多部队,抗击英法联军的侵略。

八里桥之战是近代军队与封建军队的一次经典战役。英法联军经历过拿破仑战争和克里米亚战争锤炼,采用义务兵役加职业军官团,空心方阵和三排阵列的战列步兵线等最新战术,不仅装备刺刀前膛燧发枪,还使用了最新的线膛火炮和线膛步枪。而八旗军是以冷热兵器混用为主的步骑混合军队。

八里桥之战是原始骑兵突击和以炮兵为核心的火力战之间的两个时代的决战,血肉之躯终归抵挡不住侵略者的新式枪炮。在八里桥之战中,阿姆斯特朗炮凭借其杀伤力、精准性以及超长射程,在战场上发挥了难以想象的作用。

最后结局是3万多清蒙古八旗骑兵伤亡过半,而一万人的英法联军只有5人阵亡,47人负伤。

北京,在清朝是八旗的大本营,八里桥是北京东部最后一个关卡,此战失败,意味着大清朝的首都洞口。

八里桥之战相当是八旗军队的滑铁卢,也可以说是类似近代卢沟桥之战,打响了反侵略者的枪声,虽中国最终失败,但体现了我们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八里桥,这里曾经葬身多少为国捐躯的英灵,158年过去了,还有多少人记得他们为保卫国家而战死沙场的事迹。

去年的9月21日,北京满族同胞赵凯伟自己穿着民族服装,到八里桥进行纪念先烈。他把此事跟几位同胞一说,马上引起大家共鸣。

此次活动就是由北京八旗文化院、凯哥、博亚、金山、图瓦等几位族胞筹划并自费出资组织的活动。此次活动也只为自行筹划的小规模活动,限制以一对一邀请,人数控制在四十人以内。此次为清明节举办,具有尝试性。如可行,希望今后推广,在八里庄之战发生的日期即每年的9月21日举办。但是否从今年的9月21日开始正式举办,还未确定下来。

此次活动有来自北京的满洲、蒙古、汉族等族胞,还特邀有来自内蒙的蒙古族同胞。

特邀有两位领导,一位是前国家民委老领导、现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的法定代表人宝向新和原大连满族联谊会会长、满族颁金节发起人西林和藩。西林和藩已经八十多岁高龄,依然从大连赶来参加活动,让人非常激动。

此次活动开始在八里桥畔撒酒祭奠英烈,全体来宾向在天的英烈之魂三鞠躬。

第二环节是依据满蒙习俗向为国战死的英灵献哈达。蒙古族一般用蓝色哈达,而满族一般用黄色哈达,所以在八里桥的两边,一边系蓝色哈达,另一边系黄色哈达。

希望通过此次纪念活动,能把在此飘零一百五十八载无人问津的为国捐躯英灵引导到北京八旗文化园,在那里进行香火祈祷,使得我们的爱国英灵得以安息。

现在八里桥已经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希望我们的纪念活动,得到

有关部门认可,最终把这里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北京八旗文化园,设起八里桥之战的英灵灵位,主祭人分别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念祭文。

祭文如下:

 八里桥英烈祭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一八六零年九月,初秋,僧王率三万八旗将士抵抗英法联军来犯,经浴血奋战,三万将士壮烈殉国。一百五十八年来,我们各族同胞首次公祭,祭文如下:
忠勇天地鉴,
赤胆日月铭。
全军不畏死,
三万无偷生!
八里桥,亲睹英烈壮举;
八里桥,见证旷古雄风!
八里桥,呼唤三万英灵;
八里桥,泣告天下苍生: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敬重先烈,崇尚英雄,尊重历史,振奋后生!
贫穷必遭歧视,软弱必招欺凌。
传承崇文尚武精神,沿袭自强不息魂灵。
振民心,树新风;民族凝聚,国家复兴!
一百五十八年前的英烈们啊,我们今天前来悼念您们并迎接你们回营!
再唤八里桥,魂兮归来!
再唤八里桥,英灵永生!

2018年3月31日在京八旗后裔公祭泣题。


组织者一再表示此次活动因为时间比较匆忙,有很多疏漏。但参加此次活动,还是感觉到组织者的细致周到,各项活动有点不稳。除祭祀英灵,还有按满洲习俗,祭祀柳树神,祭祀当地土地爷。

有两件非常有灵异,当地土地爷是蒙古名字,推测应是蒙古人。另八旗文化园康老板的车的尾号就是921,正好的八里桥之战发生的日期。

活动最后还有一小型座谈会,各抒己见,因时间关系,不能每人都发言,最后还建立微信群,便于在群中继续协商。

根据座谈会几位发言的族胞思路,康老板已经向当地通州区民委进行汇报。准确进行八里桥之战历史研究,根据研究成果,创作剧本,可以用北京人喜闻乐见的京剧形式演出。这样和纪念活动相结合,把纪念八里桥之战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播开来。注意多民族团结,欢迎各兄弟民族参加八里桥之战的纪念活动,这纪念活动与弘扬运河文化、一带一路文化开展相结合。

最后大家合影留念。


作者富察春兵

满族文化网出品,转载请注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