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沙海家园颂】沙漠变绿洲!彰武人创造绿色奇迹!

2017-08-23 东北新闻网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这几天本编的

路历程

就在上周

本编正坐在办公室精心准备微信推文

突然被领导叫去

丢给本编一句话:

本编那一瞬间内心是拒绝的

心路历程是这样的

↓↓

出差彰武=辽西北=穷乡僻壤

采访治沙=吃土

但素,既然领导发话了

拒绝是没有用的

本编只好硬着头皮上了

然鹅,真正踏上彰武这片广袤的土地后

本编发现前面写的那一堆都不过是

内!心!戏

眼前的彰武居然这么美!

在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

眼前皆是无边无际的绿

林网交织,一片葱茏

用一个字概括就是

那为啥大家印象中彰武=吃土呢?

东北新闻网采访小分队奔赴彰武县

向你揭秘彰武人

如何创造沙漠变绿洲的奇迹!

曾几何时

有“八百里瀚海”之称的

科尔沁沙地的风沙南侵

彰武和疯狂弥漫的黄龙短兵相接

饱受肆虐的风沙侵袭

当时有句话这样描述彰武县章古台镇

四周坨子墙

中间白茫茫

无风沙三尺

有风沙一丈

黄沙攻城掠地,逼得人们步步后退

1952年,我国第一个固沙造林研究所在彰武县章古台成立。1953年,刘斌担任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首任所长,打响了面对风沙的阻击战。

刘斌和他的战友们昼转沙坨子,夜宿矮土房,点煤油灯,吃咸菜窝头,与风开展搏斗。

彻底制服东游西荡的沙子,实现他的青松梦,刘斌从大兴安岭引来了樟子松。

于是,以章古台为中心的大规模樟子松林出现在北纬42°43′线上,进而,推广到“三北”国家防护林的建设。

今天,登临章古台瞭望塔,北面,科尔沁沙地沙丘相叠、茫茫一片,眼前,则是四野碧绿、松涛涌动,这就是自然生态与人间伟力的鲜明比对。 

(手机要横过来看哦~)

走进固沙所实验林场,我们沿着林中一条羊肠小道慢慢走入丛林深处,周围一片宁静,只听到此起彼伏的鸟语虫鸣。

我们还偶然与一只小松鼠“邂逅”,心情莫名的好起来!

六十余年弹指一挥间,从漫天飞舞的风沙肆虐,到如今郁郁葱葱的天然氧吧,治沙人前赴后继,不仅美了彰武,更美了老百姓的心。

同样,在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一片林海彻底改变了沙进人退的严峻形势,彻底改善了阿尔乡的环境面貌!无声地编织出一段沙海奇迹!

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道路两旁,一棵棵大果沙棘树结出累累硕果,金黄的果实挂满枝头,长势喜人。


沙棘果太诱人

连咱们的记者都忍不住要尝尝鲜

北甸子村支部书记邢守龙告诉我们,近些年村里的生态林改为经济林,栽植大果沙棘3000多亩,沙棘的果实可以入药、制成果汁,叶可以制茶,可谓浑身都是宝!栽植沙棘既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又美了乡村,鼓了村民的钱袋子。

回顾彰武治沙路,是几代治沙人绝地反击,使昔日风沙漫漫的荒凉之地变成了绿意盎然的森林宝地,在沙坨子上镶嵌一道道绿水,筑起一座座青山……

董福财

(已故)

董福财,北甸子村支书,治沙20年,他留给彰武、阜新、辽宁、中国……留给全人类的最大物质遗产,就是用生命将沙漠变绿洲,奇迹般地保住了一个人类无法生存的村落。

宋晓东

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所长宋晓东,从1983年来到彰武县章古台,从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技术员做起,一干就是33年。他用知识守卫着片片樟子松固沙林,也编织了自己人生的一道亮丽风景。

李东魁

李东魁,把妻儿老小留在家里,携带着一个水壶、一把砍柴刀、一袋干粮只身走进青山。以孤独当老酒,以寂寞当口粮,三十年,他与八千五百亩林地为伴,演奏出一曲青山恋!

杨海清

杨海清,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他将绿色梦想化作一颗颗草籽、一棵棵树苗,插进了1100亩沙地。嚣张的风沙,一次次打碎他的梦。他咬着牙、不吭声,又一次次把种子,重新播进沙石中。

马辉

马辉,沙坨地中,她穿着迷彩服,头戴纱巾,带领一行人挖坑、栽树、浇水……每天在风沙口上奋战10个小时,干起活来毫不逊色于男同志。她带领群众栽植防护林,彻底改变了沙进人退的严峻形势,彻底改善了阿尔乡的环境面貌。

张守志

在浩瀚的科尔沁沙地南缘,在绿波荡漾的沙丘深处,在茫茫林海的万绿丛中,常有一个步履稳健、精神抖擞的中年人,他就是四合城林场原副场长张守志。

40多年来,张守志带领林场干部职工营造防风固沙林达20多万亩,在科尔沁沙地南端筑起了一道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15公里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止了科尔沁沙漠的南侵。

刘啟山

刘啟山,2001年他毅然决定承包村里无人问津的3000亩草地进行沙漠化治理。他用了十几年时间,坚持不懈地种草、种树,凭着坚强的毅力和拼搏的精神,让这里原本流动的沙丘消失。
  如今,这里已经是一片大大的“绿地毯”,植被覆盖率达到85%以上,草原生产能力每亩干草产量达190公斤以上,牧草的蛋白质含量也由6%提高到了10%。刘啟山,从治理沙化草原走上了一条“绿色”富裕路。

王文

从1992年到丰田乡林业站工作以来,王文一心扑在工作上,每年大部分时间都工作在山头地间,乡内的每一座山、每一道沟、每一块地的位置、高度、深度、坡度、土层厚度、适宜树种,他都一清二楚。
  30年来,他和林业站的工作人员以林为业,以站为家,多少个日夜挑灯夜战,多少个日夜风餐露宿,多少个日夜没有与家人团聚,连他也记不清。
  30年来,他用满腔的真情和辛劳的汗水践行着一名基层林业工作者的赤胆忠诚。

王喜生

王喜生,2003年他投资8万元,承包彰武县五峰镇火石岭村1000多亩轻碱地植树造林。他大胆投资6万元先后打井11眼,成井6眼,最先解决的,就是水的问题。为解决轻碱地土质,他摸索出“深挖坑、回填熟土、加底肥、加改碱剂”综合治理的办法,效果显著。为了全身心地投入到树苗的管理上,他将自家轿车开到林地,吃住在车上近一个月,树全都活了,结果整个人却瘦了十斤。

王喜生在这“不毛之地”创造集中连片1002亩轻碱地上人工林的奇迹。

每一个闪亮的名字背后

都有一段大漠坚守的故事

他们只是几十万彰武人的一份子

千千万万的治沙人、千千万万的彰武人

都像爱护眼珠一样爱护着每一棵树

守护着彰武的每一寸土地!

一路走来,小编随东北新闻网采访团

深入丛林,穿越沙漠,驱车涉水

只为记录下一幕幕动人的瞬间!

我们为拔地而起的绿色屏障所震撼

为彰武人的朴实所感动

更为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的

坚守与传承精神所折服!

我们相信,彰武的明天会越来越美好!


来源:东北新闻网(部分资料由中共彰武县委宣传部提供)

往期精彩

东北新闻网

权威媒体 辽宁门户

合作热线

024-23257777转8033

小编微信

lz91929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