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的二十年

科技传播系建系20周年

“传播科技 人文关怀 产学结合 创新发展”,科技传播系(25系)作为科大这么一座以理工见长的学府里的特色文科,自2001年正式成立以来,一直在探索如何在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间找到平衡、实现有机结合的学科发展道路上步履不停。二十年弹指匆匆,当初怀揣着融合科技做人文的初心的老师学生们,有的已经在科技传播领域举重若轻,有的已然用自己的理念在全民科普素质工作中贡献力量。


我系教师央视讲坛展现科学之美


而科技的伟大之处,并不是停留在阳春白雪的论文与实验之中,而是以媒介作为桥梁,改变人民的生活,形成全社会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这才是支撑25系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力量。


我们的前身

  

我们的历史很新,但我们的精神是从1958中国科学情报大学成立以来就内化于身的。从中国科大科学情报系到15系,从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到如今“特色新文科”,25系面对新的征程,历久弥新,初心不改,基于网络传播、数字媒体、科学普及、媒体艺术、科学传播、科技新闻等新兴的学科领域的锐气和潜力,25系已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富有朝气的、极具发展潜力的学科建设方向之一。

我们的故事要从六十多年前说起,1958年,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组织院图书馆和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院情报研究所联合举办了中国科学情报大学,1959年8月,中国科学情报大学并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了科学情报系。


于1958年9月27日创刊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校刊(1959年10月1日前称《中大校刊》)记录了科学情报系同学来到新的大家庭的情形,学校领导同志与同学们热情接待了科学情报系同学的到来。

“来校的第一天晚上,我从同学们的谈话和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出,大家都感到这一天好像上了一堂生动而难忘的政治课”,一名刚来到科大的科学情报系的张玉麟同学这样写道,“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勤奋学习,向着红专大道迈步前进!”


科大“红专并进 理实交融”的精神火种从50年代始,就深深地扎根进了每个科大同学、每个科学情报系同学的心,经历了5年的学习生涯后,58、59、60级三届科学情报系的同学走上了工作岗位,很多一部分成为了图书、情报、出版人才,其中不乏业务部门的领导或学术带头人。


之后由于种种原因,科学情报系停办了。1987年,25系的前身,15系成立,这是科学情报系时隔27年后恢复招生,并更名为 “科技情报系”,设有科技情报、科技编辑两个专业。

中国科大科技编辑专业

15系首任教学副主任司有和教授回忆说,我注意到美国的大学已经开设了了相关的学科,传播科研成果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恢复科技情报系初衷主要是为了设置科技编辑专业。

“当时在辛厚文副校长的支持下,成立了全国科技写作研究会”,司教授说,“全国300多所学校开设科技写作课,我们也开始着手筹办科技写作专业。”清华于1985年设立科技编辑专业,科大也于1986年12月成功申报科技编辑专业(后更名为“信息管理与决策科学系”)。 原科学情报系的任课老师、“中国情报学第一人”杨沛霆教授参加了“恢复”科技情报系的开学典礼,对科技情报系的发展寄予很高的期望。


司有和教授

辛厚文副校长


科技编辑专业设立之后,在前景传播、技术传播、媒介体系建设、科技传播原理建设、第四媒体传播特征研究、中国科技传播实务体系研究等方面取得一批有影响的成果,在全国起到了推动作用。涌现了一大批出色的科技新闻记者,新华社国际部科技室后来被称为“科大组”,这个组的成员大部分是15系的学生。而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董事长、总裁姜岩就是第二届系友,曾兼任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副秘书长,是世界科技记者联盟奠基人之一。

姜岩


25系正式成立

千禧年来临之际,传媒技术手段的多元化和现代化发展趋势为我国传媒专业教育的繁荣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国家也面临交叉型科技传播人才紧缺的难题。

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均开始组建自己的新闻传播学院,而中科大也开始着手设立自己的第一个文科科系——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25系)。


25系初建于2000年底,正式批文在2001年。关于系名,时任校长朱清时曾建议可命名为科学普及系。后经反复商讨,确定为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校领导十分关注25系的建立工作,给予了较多支持,对本系文理工兼通的人才培养思路给予很高的期望,时任党委书记余翔林也直接参与了建系工作。由此,中国科大成为国内率先在这一交叉领域设立学科的高校。


二十年前,最初的几批本科生生源主要是来自原15系,硕士点的招生也已经开始,博士点是挂靠在管理科学下面的传媒管理方向,汤书昆老师担任第一任系主任。之后,王希华老师、周荣庭老师分别担任第二任、第三任执行系主任。

25系早期学生培养方案

新诞生的25系在面对未来广阔前景的同时,也面临自身发展的思考,我们要做怎样的新闻,要做怎样的科技传播人才,要怎么突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的问题不止是我们现在的困惑,也是20年前的学长学姐们真切的迷茫。

25系第一个学生

徐雁龙

25系的第一位本科生徐雁龙无疑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早在全校中期分流还没启动前,他就决定加入新成立的25系。 “我希望能够学一些更偏技术、偏实战的内容,以便在就业中赢得更强的竞争力”,徐雁龙笑着表示,“25系的课程设计很有趣、很实用,老师们也很年轻、有活力,整体氛围很好。”


这位25系的 “大师兄”,曾任合肥市包河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兼任中国科学院团委副书记,利用自身文理融合的优势,牵头创办中国科学院科普微信订阅号“科学大院”,现为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高级业务主管 。回忆起自己二十年前在25系的学习生涯,他动情地表示,“自己的成绩离不开25系的培养,离不开科大的培养,愿每位同学都能做合格科大人,走无悔青春路。”


钱学森时代就有这个问题,即“中国科大作为一个理工科院校,究竟怎么发展文科?25系作为科大特色人文社科建设的重要布局,在学科思路上敢为人先,不断探索科技文明时代传播学与政策管理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在本科教学评估中,25系的科技传播学曾两次排名全国第一,带动了国内高校科技传播学科的快速发展,在国内高校中已形成较鲜明的特色。首任系主任汤书昆表示,科大特有的学术资源使得25系能够较好地融合理工科的学术背景和优势 ,这种科技与人文结合的模式也正是系里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


25系的合作交流

我们的二十年,是伴随中国国力迅速提升、经济飞速发展的二十年,是身处媒介形式与特性深刻改变的二十年。随着高新技术研究、高新产业不断向产学研方向深度融合,社会对科技传播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持续推动与其它领域部门的长效互动机制。


早在1995年,科大编辑学专业(25系前身)就开始与清华、北大、科技部、中国科协共同发起筹组中国科技传播研究会,作为5家核心筹备单位之一,共同组织了四次全国学术会议。1999年10月,中国科技传播研究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正式成立。


2006年,在中国科大时任党委书记郭传杰的推动下,科大成立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此后,以科学传播中心为平台,25系承办了多次大型学科会议,其中包括以科学传播为主题的第307次香山科学会议、第703次香山科学会议。这是国家第一次在“科学传播”领域召开主题香山会议,在本领域具有极大影响。     

香山会议

从2009年开始,25系依托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与学校相关部门合作着力打造了“复兴论坛”、“瀚海讲堂”和“魅力人文-兴业讲坛”等富有特色的品牌讲座。与中国科普研究所签订“所系结合”合作框架协议,积极筹备成立中国传播学会组织传播学专业委员会、承办世界公众科学素养促进大会第一分论坛,首批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高校先行试点。


在侯建国校长的支持下,2014年,中国科大先研院新媒体研究院成立,主要研究方向是新媒体技术在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中的应用。新媒体研究院2015年成为文化部科技与文化产业孵化器、2016年成为中国科协在全国设立的16家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基地之一,同年成为文化部的沉浸式媒体重点实验室。


25系的发展成果

在成立成长的二十年里,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坚持瞄准创新前沿,推动多学科实现交叉合作,积极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渠道打通。一批批优秀的教师和层出不穷的学术、产业、公益成果为25系的发展描绘出浓墨重彩的笔画。

新媒体研究院

成立伊始,新媒体研究院发布的“美丽化学”的科学传播项目就引起了国际关注,全球30多个国家包括Discovery、BBC、时代周刊等130多家主流媒体进行了报道。此后新媒体研究院的各类项目都引起了广泛关注,例如AR科普绘本《消失的世界》《未来机械世界》、小学科学数字教科书、美丽科学、火花学院等,总用户数/受众数达到数千万,并在此基础上共申报(含联合申报)成功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6项。


美丽化学


深圳市图鸥公益事业发展中心(NGO2.0)

NGO2.0由麻省理工学院新媒体行动实验室和中国科大知识管理研究所共同发起,2014年在深圳注册为民非,定位为全国型公益支持机构,运用互联网工具和社会化媒体,服务公益行业和社会组织。其中的技术公益工作坊项目已累计服务2000家公益组织。


NGO——MIT峰会

火花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媒体研究院成立应用研究项目——火花学院,拥有国内顶尖的新媒体技术、教学研究、产品设计能力,尤其在“科学可视化”和“新媒体技术应用”方面具备核心优势。致力于构建科学可视化教学理论及应用体系,通过可视化的表达方式和教学新思路来提升课堂知识传递的效率。


火花学院



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

在安徽省教育厅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指导和支持下,以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科学技术史”、“管理学”,安徽省文科重点学科“科技哲学”、安徽省特色专业“传播学”等学科为依托,凝聚相关领域的优秀研究人才,将科学传播与科技创新监测评估作为核心方向,取得了若干有较高显示度的成果;主持的科学传播领域系列课题,逐步形成国内第一梯队影响力。


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作为国内外科学传播领域具备较强学术影响力与政策影响力的开放研究平台,除主办香山会议第307、703次会议以外,还主办或参与“亚洲与太平洋地区传播-科技与社会发展国际大会”、国际传播学会(ICA)年会、中国网络传播年会等;承办了科技部科技外交人员轮训等,已在科学传播学术与政策研究领域形成中国特色、树立了国际声誉。


手工纸研究所

研究所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开设了十届中国手工造纸非遗人群研修班,涵盖十余项国家级手工造纸非遗技艺项目,为手工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开拓实践实修的新空间。


汤书昆老师带领其团队耗时13年,深入300余个造纸村寨聚落进行田野调查,收集准确、完整的第一手造纸资料,出版了《中国手工纸文库》(10册),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提名奖,第八届中华印制大奖银奖。

中国手工纸文库


日历已翻然更新,发展当与时俱进。学科的发展离不开新鲜血液的补充,值此建系20周年之际,25系再次进行人才资源扩充,充实教学科研团队,为争创特色新文科提供支撑,同时系名调整为科技传播系,锐意树立科大科技传播系独特的学术形象,扩大具有科大特色的研究范式影响力。 


正如包信和校长在特色人文学科发展专家咨询会上指出,一流的人文学科的发展是学校未来迈向一流大学的内生需求和必然,是必不可少的。中国科大的未来发展需要强有力的人文科学的支撑,人文学科建设一定要面向人类的未来,要着力发展出依托科学技术、融合科学技术和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以“科技”为特色的新型文科。科技传播系已经在路上。



如果信仰是真挚的,即使不同,也将殊途同归。翻开10多年前在科大瀚海星云BBS上讨论25系未来出路的同学们的设想,我们都殷切地希望25系未来成为本领域独树一帜的丰碑,而这一切正成为现实。


二十年年筚路蓝缕,薪火相传;二十年耕耘培育,桃李芬芳。二十年辉煌历程仅是科技传播系探索征途的一小段,新文科建设迫在眉睫,箭在弦上,必须整装待发,必须起跑,必须加速跑,25系未来更加重视学科战略前沿的发展,引进更多人才,不断凝聚共识,在新时代的“高地”上建设中国科大科技人文的“高峰”。


编辑/陈志远

审校/黄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