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作为佛像,服饰岂能不美

2016-07-04 佛像堂 雅昌艺术网论坛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造像我们第一映入脑海的是他们的开相、神情,造像整体观感是否舒服协调,服饰的表现方式也是极其重要。不看开相,独独只看服饰线条,专注其中的衣纹演变和表现技艺,也是颇有意思的。有时看到造像各个时期的经典作品,领略到服饰衣纹是怎样由最初的雏形认识和表现,发展并形成丰富和成熟的衣服纹路语言体系。这也与我们本身的人文思想,宗教信仰所形成的审美取向有关,对于形体塑造我们是以意取形的造型,不是程序化的复制,也不是一味的写实,有一种韵律感和节奏感。而欧洲古代希腊雕塑注重的是写实技巧,技艺几近完美,与中国造像是不一样的特点。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地区造像对于衣纹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也是有章可循的。

关于石雕造像和金铜造像可查阅的资料较多,木造像还是空白,个人只是着重讲讲对于木造像的一点实践看法。


清代造像

清代造像延续明代遗风,以福建、江浙造像特点较明显,装饰普遍较华丽,线条繁复,衣褶密集,花纹图案繁复细腻。清代造像划分清中早和清中晚两个时期,特点会更清晰些。

下图就是比较典型清中晚时期的浙工服饰,衣纹繁复,如海水纹般多层次变化跌宕起伏,胸前璎珞也具特点,整体华丽非常。雕刻师将对衣纹的处理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


清中晚观音

清中早闽工造像衣服纹路流畅跌宕,比起浙工清中晚造像,更注重衣服转折时形成的较写实的效果,少了些夸张。看起来更加随意些。


清中早浙工造像也是如此,相对衣纹处理简化些,形体的身躯线条有着重刻画,能和衣纹很好的结合,视觉效果不那么夸张,让人多些平实和宁静的感觉,也能将目光聚集到脸部的神态。


明晚清初造像

明晚清初造像因年份更替的转折点,时间跨度不长,明晚雕刻师生活在清早期仍然会有很多作品,作品风格依然保持前朝的特点。这个时间段的造像把她划分为明晚清初最为客观。

线条显得简练很多,内衣僧祗支的绑带更加生动,并非纯粹几条平行线表示的绑结带,且有些更低垂些。菩萨带有璎珞的刻画也显得更多变化和更有立体感。(大多如此也有个别不同)如坐像的造像盘腿处的衣纹能表现出造像的健硕躯体感,因此衣纹要刻画得恰到好处,不能掩盖了躯体的刻画。



早明元造像

早明元造像多带有密宗特点,因元代佛造像由于受到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传入和影响,元代崇尚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当年邀请尼泊尔工匠进入宫廷制作佛像,融合了尼泊尔,西藏和中原造像的优点创作出独有的元早明时期的造像新的艺术形式。

现在我们看到这段时期的造像,菩萨头戴高冠,装饰有华丽的卷草纹花叶纹,璎珞精美繁复,立体饱满,把整个胸脯覆盖,彰显贵族的风范。束腰内衣僧祗支外露,天衣显得单薄,佛像上半身较敞开,胸脯饱满壮实,袈裟简括有力,下摆处袈裟跌落在莲花座上,盘腿显得更加健硕充满力量感。


宋代造像

木造像为宋代开始盛行,并且艺术水平达到顶峰,现在能看到的宋代木造像往往都被欧美和国家博物馆视作馆藏标志性的藏品。宋代造像以艺术的手法表现现实生活中人物的特性。受到佛教世俗化的影响,宋代以世俗的审美情趣来塑造佛像,衣褶的处理与唐代超现实超理想化的手法完全不同,已完全脱离了外来艺术模式,表现汉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具有清新朴实的自然主义气息。


木造像宋元属于高古时期,非常难保存下来,私人藏家难得一见,薄物馆所见的宋代精美皇家造像只限于观瞻,几乎不可能会在市场流通碰到,且这一类的风格不具普遍性,附上的相关图片私下流通也许还有可能遇到,便于同好们如有机会看到不易错失,相信更有实际作用。

宋代时期菩萨头戴花冠和发髻冠,花冠高大繁复,菩萨造像衣饰繁复,胸前饰璎珞,手足戴有钏镯,上身较袒露,两肩习惯横披一件天衣,下着长裙,富于装饰意味,体现浓郁的世俗社会审美情趣,佛像衣着出现内着交领式僧祗支,外斜披袈裟的新样式,与当时僧人衣着样式完全相同。


辽金造像

辽金造像在继承唐代遗风和学习宋代风格的基础上,融入各自民族的传统审美情趣,形成不同的艺术风貌,辽金造像身躯刚健伟岸,胸肌隆起,菩萨多戴高花冠,顶束高发髻,胸前饰一串联珠式璎珞,璎珞装饰较宋代造像简洁,衣纹质感强烈。




近期热文链接

看千遍也不厌倦的玉沁

文玩之雅,不玩怎知道

有一大波骗子正在靠近


雅昌|论坛

微信ID:bbsartron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互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