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问西东》:上大学到底在上什么?

2018-01-22 美国留学来 智课

本文由课代表吐血整理,转载需授权丨


最近大火的《无问西东》是一部为献礼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而作的电影,用四个清华年轻人的故事串起历史的四个年代。


每一个时代不同,每一代人的困惑也不同


20年代,陈楚生饰演的吴岭澜拥有优异的文科成绩,却认为“学习好的都读实科”而在文实科之间迷茫。



40年代,王力宏饰演的富家子弟沈光耀,在西南联大求学时,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从而萌发从军念头,但他的家庭,却不希望他还没有好好体验人生,就牺牲在战场,他陷入了深深的内心挣扎。



60年代,黄晓明饰演的陈鹏,自始自终都坚持着对自己心爱人(章子怡饰演的王敏佳的真心),也把自己的命运和王敏佳的命运绑在了一起。



张震饰演的现代青年张果果,在面对职场尔虞我诈时,感觉精神焦虑,在面对是否要继续救助困难家庭时,难以抉择……



在不同时代,面对不同的未知和困惑时,他们的相同之处是选择了对自己的真实。


在他们的人生选择中,给他们坚定选择勇气的,是他们的清华前辈,是被清华教育深深影响的一代人而塑造那一代人的是真正的“自由教育”


很多人说《无问西东》中张果果这个人物,是最不像大学生,也是最能体现现代大学生困境的一个人物——毕业名校,在一个领域中可谓之精英,却依然迷茫、焦虑、疲倦,面对问题时难以遵从本心。


在影片的末尾,七分钟的彩蛋定格了一张张影响清华甚至中国一整年的面庞:钱学森、梁思成、林徽因、朱自清、沈从文……


为什么当下再难培养出这么多的杰出人物,同样是面对时代的焦虑,为什么当下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越来越浅?


或许这才是《无问西东》真正的内涵:追寻大学教育的本质



大学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在当下这个越来越世俗化和功利化的今天,大学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培养一个领域的精英,而在于人格的塑造


陈寅恪定义大学精神的第一要义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现代教育之父洪堡指出:大学应实施通识教育,而不应涉足职业教育。


通识教育就是一个“以人为中心”,一个追求“真心”的教育,正如电影里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上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内心发出的真诚、正义、无畏和同情


不同的大学,赋予了学生不同的精神气质,究竟什么样的大学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杰出人才”呢?


《大学的精神》作者陈赛和蒲实实地探访了国外七所知名学府,追寻大学于人的意义。陈赛在后记中提到:等到我们真正追寻到这个答案的时候,却是在哈佛大学


哈佛校园



大学四年,哈佛人都在学什么?


据说,在每个哈佛人的一生中,都会出现这样的时刻,他或她突然意识到哈佛的魅力。很多人的那个瞬间是在拿到长达上千页的选课单,为自己选择在哈佛的第一门课的时候。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哈佛就把本科生的课程分成三个部分:主修课、选修课、通识课(此外还有写作课与课外活动)。


主修课致力于培养学生对某一学科的深入理解,这是专业化时代的要求—只有当一个人深入钻研了某一复杂学科之后,不仅学会分析问题,还要能合理地解释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明白真正的智力探究与探索是什么意思。


即使一个人学生时代选择的专业与他未来的事业之间毫无关联,或者20年后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全部忘光,他至少懂得精通一门专业是怎么回事。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毕业典礼


选修课占1/4,是为了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自由探索主修专业之外的知识,比如一个文科生偶尔也会仰望星空,追问宇宙大爆炸是怎么回事;或者一个满脑子代码的计算机系学生可能也愿意欣赏一点贝多芬、莫扎特或印象派。


剩下四分之三则是通识课(General Education)。所谓通识课程,就是学校提供给本科生的一系列基础课程,学生必须从中选出几门作为必修课,无论他们的专业或兴趣是什么。


在哈佛,主修课可以任意选、任意换,连专业也可以换,唯有通识课属于校方指定必修的,非选不可


这是大学主动为一个年轻人的4年求学生涯开出的一张关键处方,代表了一所大学对于知识与教育最基本的哲学与态度:一个人在大学期间应该学些什么?什么知识或方法是每个学生都应掌握的?大学最希望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


哈佛学生正在上一堂天文课



如何培养一个有人格的大学生呢?


哈佛大学认为,比起古典名著或者最前沿的科学知识,某些学问的方法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


比如你可以没读过莎士比亚的作品,但必须在教授的指导下以评论和分析的方式研读过经典文学;


一个哲学系的学生应该能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这个世界是一个理性的、可预知的系统,我们可以通过经验发现其规律;


而一个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里捣鼓细胞的生物系学生应该具备最基本的道德推理能力,以应对未来可能遭遇的道德困境。


哈佛大学参加查尔斯河划艇大赛


“受教育”与技术训练不是一回事。尤其在西方“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视野之内,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必须理解自己以及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文化的与自然的——从而追求一种富有意义的人生。它要求一种历史性的视角,让一个人不至于陷溺于一时一地的现实考量,活得像一只“夏天的苍蝇”。


有一种说法是自由教育就像教堂,专业教育则像医院。大家都知道医院是干什么的,但说不清楚教堂到底有什么用,但它确实还有某种深远的影响和作用,比如慰藉和回答人的真正需要。


冯友兰回忆梅贻琦(清华大学在任时间最长的校长)时曾说:


“清华建校以来,有个问题,一直是教授们不断争论的焦点,那就是大学该培养怎样的人才。如何教育学生,培养什么人才,大家各持己见,彼此各不相让。梅贻琦则始终认为:大学教育之重,在于人格。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完善的人格,那么走上社会也不会对社会有利。”


正如清华的校歌: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推荐阅读:

如果人生可以撤回,留学前我一定先做好这10件事

网易课算个啥?这五本书让你的留学路从此开挂!

出国后,我们用英语吓坏了老外!这些俚语,记好了呐……

就怕你屡次被拒,却还在瞎忙活!

《前任3》,10句让你装13的经典英文台词!



戳“阅读原文”,精品名师课1折抢!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