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在广雅公厕旁的桂剧团:梨园子弟已古稀 人老身危演出难
在柳州市广雅综合市场纵横的铁棚里,有一处不是很显眼的公厕。在通往公厕的小道旁,是一处可容纳50人左右的桂剧场。剧场设施陈旧,灯光略显昏黄,台上只有古旧的一张木桌,舞台右侧是胡琴和漆色斑驳的鼓。
12个早已退休的老艺术家,却在这里坚守着广西传承200多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剧。他们之中最小的65岁,年纪最长的81岁,从5分钱到5元一张的门票,他们坚持了数十年。
老演员合影
他们可能是当下柳州最老一辈坚持桂剧表演的艺术家。剧场的铁皮棚顶因被嫌吵,常被不明石砖砸击,已露出数个清晰的圆孔,炎夏时临着公厕更是时有不便,若是赶上最近这样连天的阴雨,老人们则需要持伞面对湿滑。
此情此景,闻之让人肃然起敬……
梨园子弟5岁上台表演
笔者冒雨前来采访的当天,在后台古旧简陋的化妆间里,担任编剧、导演的何奶奶正忙碌着安排戏词,79岁的打鼓师余爷爷正忙着擦鼓锤,78岁的团长李奶奶台前台后地调度着工作……阴雨天路滑,直到下午1:30左右,剧团的老戏骨们才陆续到齐。
整理头饰
据76岁的何奶奶介绍,剧团里的成员大都是梨园子弟。上世纪40-50年代,他们的父辈在桂林荔浦地区从事桂剧表演,到如今已然超过100年。和剧团里许多梨园子弟一样,幼年的何奶奶已开始和父辈的剧团四处串场表演,或广西或是湖南。
那时交通并不发达,大都是步行,常常一日要走近百里,身无盘缠又挨饿的时候,何奶奶记得父母要卖掉衣服来换取一天的吃食。耳濡目染,颠簸贫瘠的岁月里,桂剧成了他们唯一富足的精神支柱。
凌晨5时起床和师傅一起吊嗓、慢皮、练身段,从5岁登台,到如今已然60几年了。在剧团里,也有少部分是桂剧的爱好者,因迷恋桂剧便一往情深地陷下去了。而即便是半路出家,表演桂剧也都有20多年的时间。
5分钱到5元 听众都已古稀年
1970年,何奶奶跟随入柳表演的父母从荔浦走到柳州,这一来便扎根下来,如今已然46年。近半个世纪的光景里,何奶奶经历了桂剧团的各类变迁,从文化局的自负盈亏,到国家统一经营,再到退休艺人发起的民间桂剧团,何奶奶见证着柳州桂剧的兴衰更替。
何奶奶粘贴戏词
据何奶奶介绍,1978年在八一路五中附近,老一批被裁员下来的桂剧表演艺人,因酷爱表演,便自发组织成立了民间桂剧表演剧团。那会儿门票5分钱。何奶奶在公家剧团表演之余,和许多爱好者一起还会参与表演。
只是因为爱好,不为了赚钱。1991年退休后的何奶奶和一群桂剧团同事开始组织自己的剧团。从荣军路到驾鹤路再到如今广雅综合市场的铁皮棚,对于艺术炙热不熄的老人们用退休的时间,又坚持了26年。26年,除了门票从3元涨到5元,岁月又带来岁月,热情丝毫不减,仿佛一直没有变过。
46年一路走来,戏迷们从弱冠而立也追随着听到花甲古稀。剧场不断的迁徙,追着听的大都是当初那一群桂剧迷。一年一年,戏迷里有些已故去,再也来不了听上一曲,也有些身体不好,鲜出家门。赶上连日阴雨,表演的爷爷奶奶们也不得不选择停场,听戏的和表演的,都熬不过岁月的侵袭。
剧场被石砸 人老身危演出难
如今,老人们每周三到周日仍坚持着在公厕旁的铁皮剧场里表演。从上午10时到下午5时左右,有客人听,主演们身子骨还好,就不停演。老人们的表演时间也是“三思之后”决定的,周边“嫌吵”的声音偶尔恼羞成怒,便会“空降”石块,如今公厕上方已被明晃晃地砸出三四个拳头大小的洞。
公厕一角,旁边就是桂剧场。
石头砸,夏日临着公厕的不便,空调设施的端板,阴雨天湿滑的路面,听众的稀少……这些看似繁琐的问题,在这群老艺术家眼里却显得云淡风轻了。让老人们最无奈的是身体。
笔者采访当天,76岁的韦奶奶就因为心脏病复发,不得不被迫在家里养病,无法登台表演,前几年剧团里当家花旦因病去世,让老人们内心无限唏嘘怀念。而剧团里其余的爷爷奶奶大都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
从最初成团的20几人到如今的10个出头,岁月的流逝,人员的萎缩,也让一场场表演显得愈发艰难。时常一人要分饰几角,忙上忙下,背词走场,难得的是老人们仍然乐此不疲。
桂剧不该在公厕旁
桂剧,清代嘉庆年间由湖南祁剧传入桂林演化而来,如今已然200年。上世纪40年代,被列为中国十大戏曲剧种之一,在湖南广西地区曾红极一时。何奶奶一群桂剧艺术家,最早的从5岁唱戏,10几岁走南闯北登台表演,一去60几年。他们以孩子的天真坚持着内心对桂剧的炙爱,对文化传承的尊重。
采访当天,76岁老人因阴雨被迫停演,曾素颜为笔者唱过一段经典桂剧,那声音带着岁月的质感,穿过200多年的岁月,入耳流金,让人潸然。如今,让老人们最放心不下的是桂剧的流逝,传承的断层,文化消亡。老人曾感慨过,连身边的孙子都不懂桂剧为何物了,遑论别人。
2017年年初,由南国今报官方APP壹今新闻特别开启的“桂剧,我不能失去你”走进非遗主题活动正全城开启。让我们一起走近桂剧,争做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