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先锋|助力提升濒危物种保护等级,深入可可西里无人区探险监测……他,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撑起“保护伞”
十七年如一日,致力于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研究与保护;在浙江,为助力提升镇海棘螈这一濒危物种的保护等级不断努力;在青海,深入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持续开展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动态监测与保护研究……这位野生动物研究者就是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生物资源与多样性研究所副教授、生态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徐爱春。
徐爱春多年来从事我国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行为生态学、保护生物学(野生动物濒危机制)及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研究。曾先后主持国家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浙江省林业厅和青海省林草局等多个科研项目。
带领团队成员集体“带娃”
近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正式发布,宁波独有的两栖类物种镇海棘螈保护级别也据此进行了重大调整,终于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与“国宝”大熊猫同等级。听到这个消息,徐爱春感到很欣慰,他既为该物种得到更强有力的保护而高兴,也为自己团队的研究成果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自豪。
棘螈属,是现存最古老的两栖动物之一。镇海棘螈,是我国特有物种,也是浙江省两栖纲中唯一的特有物种。镇海棘螈目前分布区极其狭窄,栖息地高度破碎化,野外种群数量估计不超过600尾,极其稀少且呈持续减少趋势,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红色名录”评估为极度濒危物种,离野外灭绝仅一步之遥。“保护该物种,对加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研究动物系统发育关系、动物区系和地理区划、物种演化和形成等方面均有重大价值。” 徐爱春说。
镇海棘螈雌性个体
为拯救保护该物种,自2008年起,徐爱春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我们主要进行了镇海棘螈资源本底调查、繁殖生态学、栖息地改造、人工扩繁和野外放归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深入了解了该物种并为其保护与管理积累了大量原始基础性材料,为这次保护等级的提升提供了直接的佐证。”
徐爱春介绍,在繁殖的季节,雌性棘螈会在临近繁殖水坑的枯枝落叶下产卵,团队成员们每天都要去寻找并收集部分卵块带回实验室进行人工孵化。经过漫长的换水、投食、观察、记录……团队终于迎来了第一只幼螈的破壳。回忆那时的场景,他依然难掩激动:“永远不会忘记见证生命诞生的那种惊奇与喜悦。”
镇海棘螈卵块
幼螈的生长环境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严苛,随着天气变热,又面临幼螈食物难求的难题。为了解决幼螈的“口粮”问题,徐爱春与团队成员长期驻扎在宁波北仑的森林深处,到野外水塘收集淤泥中的底栖动物,买来腐烂的水果培养各种昆虫,甚至自制装备培养“可恶”的蚊子,这一切都是为了给幼螈制备充足和多口味的食物。“那时候我们都以森林为家。”徐爱春说,“大家常常感叹‘生娃’不易,‘带娃’更难!”
等到幼螈长大了,长结实了,能独立生活了,徐爱春团队却又要将这些人工繁育的棘螈们进行野外放归了。“目前,我们人工扩繁的棘螈数量已达1000余只。”徐爱春说,“但其研究与保护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将进一步深化研究,破解镇海棘螈濒危谜团,壮大野外种群,争取早日使得该物种解除濒危状态。”
可可西里的快乐之旅
在徐爱春的电脑里,占据最大硬盘空间的不是自己和家人的照片或视频,而是他在研究过程中拍摄的无数关于野生动物的影像资料。藏棕熊、岩羊、牦牛……他告诉记者,这些照片拍摄于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地区。目前,他正在青海地区从事青海省野生动物分布、数量和人兽冲突等方面的研究。
可能有人觉得,从事生物多样性研究,尤其是保护野生动物,常常要在郊区、野外、丛林等自然条件相对比较恶劣的环境中开展工作,是艰辛的、孤独的,甚至是危险的。但在徐爱春眼中,却有着他独有的热爱与坚持,他也乐于和大家分享在研究过程中的独特经历与故事,出版了《可可西里的生态印记——一位野生动物研究者的快乐之旅》等书籍。
可可西里90%以上的地区属于永久冻土区,冻土层厚40—120米,温度常年保持在-1℃—-4℃。夏季时候土壤温度升高,表层冰冻融化,形成1—4米深的地表融化层,加上降雨集中,土壤含水量升高变得阴湿松软,所以可可西里冬季是个大冰陀,夏季是一个一个大沼泽。回忆起自己在可可西里的“遭遇”,徐爱春说,“陷车早已成为家常便饭”。
有一次,徐爱春与同事开着一辆吉普车前往可可西里进行调查,当车子行驶到一处盐湖时,湖面上的冰突然破裂,吉普车半个身子掉入了湖水中。“突然掉进去以后,我想要快点爬出来。但门被冰块堵住无法打开,所以我只好把窗户摇下来,慌忙爬了出来。”徐爱春说,“好在没有造成人员受伤,不过现在想起来还是后怕的。”
虽然环境恶劣,但徐爱春从没想过放弃,还觉得自己收获了许多快乐。在可可西里,他常常一个人背着背包在无人区内“闲逛”,观察各种动物,有它们的陪伴,无论多么辛苦的工作也不会感到孤独。“我很喜欢现在从事的生物学研究工作,因为它不但能满足我已有的好奇心,还能激发我产生新的好奇心,去探索更多神秘未知的领域,而大自然总能带给我们惊喜。”徐爱春说。
科学研究永无止境
今年1月,由青海省玛可河林业局与中国计量大学合作开展,徐爱春团队具体负责的玛可河林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动态监测与保护项目顺利通过了专家评审验收,项目充分展示了玛可河林区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得到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
“我们在野生动物栖息点、饮水点、途经道路等重点地段,布设了400余台红外相机,拍摄到野生兽类28种,鸟类137种,其中包括金钱豹、马麝、白唇鹿、金雕等7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猞猁、黄喉貂、中华鬣羚、藏棕熊等1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累计收集影像资料数据近10T。”徐爱春介绍。
猞猁
此外,项目组还带领专业摄影团队,对林区鸟类、两栖类动物进行了为期近2年的跟踪拍摄及种群调查,累计行程约21730公里,基本掌握了林区内珍惜濒危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和活动规律,摸清了玛可河林区野生动物本底资源,建立了永久监测样线,并为当地培训、培养了一支野生动物监测队伍,为今后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保障。“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能进一步提高公众对野生动物和濒危物种的科学认知,形成更加科学、有效的保护方案。”徐爱春说。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野生动物种类十分丰富。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致力改善区域整体生态环境。
“我认为开展这项工作很有意义,大自然的奥秘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而科学研究需要我们的坚守和创新。”徐爱春说,“做野生动物的研究是没有尽头的,当你去探究一个问题时候,你会发现还有一个问题在那等着你,一个个的好奇心,一个个问题会牵引你不停地往前走。虽然我们的研究有了一定的结果,但是还需要我们更加努力,不断探索前进。”
• 往期推荐 •
本期制作
文案 | 宣传部 武武亚东
文案 | 采编中心 陈晨雨
排版 | 创意中心 熊雅萱
3月10日
向上滑动阅览
1959年3月10日 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反动集团撕毁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发动武装叛乱
1959年3月10日 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反动集团撕毁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发动武装叛乱。3月20日,解放军驻藏部队奉命进行平叛作战。22日,中共中央发出在平息叛乱中实行民主改革的指示。28日,国务院发布命令,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地方政府职权。1960年底,西藏民主改革基本完成,彻底摧毁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获得翻身解放。
1973年3月10日 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的党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的决定》
1973年3月10日 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的党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的决定》。“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邓小平失去一切领导职务。1969年至1973年间,被下放到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1972年8月14日,毛泽东对邓小平同月3日的一封来信作出重要批示。根据毛泽东的批示精神,1973年3月10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的党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的决定》,恢复邓小平的党的组织生活,恢复他的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由国务院分配他担任适当工作。4月12日,邓小平出席周恩来举行的欢迎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从柬埔寨解放区回到北京的招待会,在国务活动中公开露面。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一大批老干部复出任职,对于在中央领导层抑制江青集团的胡作非为,为后来的历史转折准备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2004年3月10日 全面阐述科学发展观
2004年3月10日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全面阐述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本质要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材料来源:人民网
朝着一定目标走去是“志”,一鼓作气中途绝不停止是“气”,两者合起来就是“志气”。一切事业的成败都取决于此。
你好,中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