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先锋|以脚步丈量凉山土地,用文字书写脱贫奇迹!他为山区孩子写了一本畅销小说
爬上陡峭的钢梯,在凉山深处的彝族“悬崖村”独自静坐;吹着浩荡的山风,看着高昂的狮子山、赭黄色的绝壁、吃草的山羊和背着竹篓艰难行走的村民……小说《三十六只蜂箱》的创作灵感在柳伟平的脑海中应运而生。
柳伟平是我校艺术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也是一名青年作家,笔名余闲,已创作出版教育小说《你在为谁读书》系列7册、《小米多诗词王国漫游记》系列6册,以及学术论著《天人之境》《吴兴华诗艺研究》等20余部作品。《三十六只蜂箱》是他最新的作品,小说记录了一个少年在贫困中的奋斗史。近日,成功入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年度优秀畅销书排行榜。
为山区孩子写一本小说
早在2016年,柳伟平前往贵州从江县的寨坪小学支教时,就萌生了为山区孩子写一本小说的念头。日常上课之余,他经常带着支教队员前往学生家中家访,十公里内的就走路,二三十公里的就搭摩托车。当地落后的生活和教学环境深深刺痛着他的心,孩子们未来的出路问题更是让他限入沉思。“我写下了四万多字的调研报告,此后又曾在多地采访,但我始终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所以这本小说迟迟没有动笔。”柳伟平说。
出生在乡村的柳伟平自幼就懂得贫寒的滋味。常常去贵州支教的他与山区孩子朝夕相处,孩子们的言谈举止、生活境况都被他写在考察笔记里。2019年9月,他看到了四川昭觉县瓦伍村俄拉日三兄妹通过养蜂重燃生活希望的报道。“我的父亲是个养蜂人,曾带着童年的我四处追赶春天,北至内蒙,西至青海。对于蜜蜂,我有着天然的亲近之感。”这则报道深深地触动了柳伟平,“突然觉得该去这个少有人知晓的荒芜之地看一看。”
柳伟平在贵州梯田中考察
“一个写作者如果只是坐在家里创作,会缺少很多现场感。”柳伟平说,“一部好的作品必须要经过实地的考察和检验。”很快,他在微博发表了一篇自己想去瓦伍村采风的博文,一位彝族朋友主动给他发了私信,并表示愿意做他的彝语翻译。2020年1月,柳伟平独自背上行囊,从杭州出发,前往大凉山:他在西昌租了一辆车,与彝族朋友会合后,在结霜打滑的盘山公路上一路开到天黑到达昭觉县悬崖村,此后又驱车超千里,深入凉山腹地,喜德、越西、美姑、布拖诸县都留下了他考察的足迹。
结冰的道路
悬崖边泥泞的山路
“这正是我寻觅已久的答案”
悬崖村坐落在海拔1400-1600米的山坳中,从山底小学到山顶村庄海拔高度落差近1000米。村民走向外面世界,需要攀爬落差800米的悬崖、越过13级218步藤梯或钢梯。
“苍茫连绵的大凉山被烧得发红,群山似乎都在波动……就在高俊陡峭的悬崖上,有几个人影正沿着藤梯缓缓地往下爬,像皴裂树皮上移动的几只蚂蚁。”柳伟平在小说的开篇描绘了对大凉山的印象。到达悬崖村的那天,迎接柳伟平的已经是坚固的钢梯了。“以前这里只有藤梯,藤梯上的木头也大都形状不一,就这样搭在断崖上,经常有人在这里丧命。现在,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全村人齐心协力修筑了钢梯,安全系数高了很多,也打通了悬崖村的发展之路。”柳伟平告诉笔者。
路途中,柳伟平经过一些乡村,村民正聚在墙角裹着毛毡喝酒、聊天。在翻译的帮助下,他得知附近的村子正在进行易地搬迁,新房和旧屋隔了三里地,新村是清一色的白墙黑瓦,三个房间加一个小院。“与原来的住宿条件相比,好了非常多。”
正在修建的彝家新村
在山脚小店,柳伟平看到几个当地村民正在拍摄悬崖村的钢梯与民宿,经过简单的制作后在一些视频平台发布。他了解到,拍摄视频的村民在网上拥有二三十万的粉丝,通过展示悬崖村的地域特色和彝族独特的文化风情,村民们将山货卖了出去,将民宿推荐了出去,有了经济来源。“悬崖村不再孤绝在外,而是汇入时代巨流之中了。”柳伟平感触良多。
“现在有了钢梯,当地还发展起了旅游业,‘直播带货’在这里也十分流行,大多数人家也搬迁到了县城旁边,当地人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年轻人不管是接受职业培训进城寻找工作,还是留在悬崖村开农家乐,都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柳伟平说,“这些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的长远发展大计,正是我寻觅已久的答案。”
用文字书写理想和情怀
几经周折,柳伟平终于见到了孤儿三兄妹的哥哥俄拉日。父母双亡、负债累累、年幼的弟弟妹妹和本就贫困的家乡,把这个少年紧紧地捆绑在了大山里。
易地搬迁安置点——菩提新村
2020年4月,俄拉日三兄妹异地搬迁到了县城的菩提新村。那里有整齐的楼房,墙面刷成金黄色,在阳光下十分耀眼。小区当中有一个广场,众多彝族姑娘穿着盛装拍照,孩子们在一旁的篮球场上奔跑。如今,入住新房的三兄妹,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在一次次的亲身体验和经历中,柳伟平的文字情感流露得自然而又真挚,总是洋溢着理想的诗意,蕴含着饱满的情怀。“经历生活的磨难而不被打败,能让人变得更加勇敢、更加坚强。”柳伟平说,“看到俄拉日一家在国家和社会的帮助下开始了新的生活,我很高兴。”
接受采访中的柳伟平 武亚东/摄
从山区回来后,柳伟平开始了创作,在山区的所见所闻在脑海中迅速地来回播放,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个个真实又有力量的故事在他的笔下诞生。“当我开始写作孤儿与蜜蜂的故事,记忆就被一一激活,使整个写作过程充满了热情。”经过不断地修改和打磨,2020年10月,《三十六只蜂箱》正式由长江少儿出版社出版。这本现实主义少年小说以彝族男孩俄拉日为原型,讲述四川凉山悬崖村的少年吉克日哈的成长故事。“希望这本小说能激励当下的青少年担起责任,也关注到脱贫攻坚的故事中来。”柳伟平道出了创作的初衷。
在创作历程的记录中,柳伟平这样写道:“从问题切入,脚踏实地去深入国家肌理,直面社会现实,发掘最真实动人的故事,再利用创意写作原理,对素材进行修剪,构建出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并融入浓郁的民俗文化,最终完成一部完整的现实主义小说。这也将是我以后写作的方向。”
在浓雾袅绕的大凉山间,柳伟平见到过漂亮的雾凇、升腾的云雾、整齐的新居。“这是一种真实的在场感。”他相信,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是充满希望的。
• 往期推荐 •
本期制作
文案 | 采编中心 褚桂莹 陈晨雨
排版 | 创意中心 熊雅萱
4月7日
向上滑动阅览
1995年4月7日 向孔繁森学习
1995年4月7日 《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并发表题为《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社论。14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关于开展向孔繁森学习活动的通知。29日,江泽民发出号召:“孔繁森同志是我们全党的楷模。我们要像当年学习焦裕禄、学习雷锋一样,大力开展学习孔繁森同志事迹的活动。”
2003年4月7日 胡锦涛与越共总书记农德孟在北京举行会谈
2003年4月7日 胡锦涛与越共总书记农德孟在北京举行会谈。胡锦涛表示,中国党和政府愿同越方共同努力,进一步充实和丰富“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16字指导方针的内涵,把中越睦邻友好、全面合作关系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使两国和两国人民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
2004年4月7日 中纪委、监察部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工作会议召开
2004年4月7日 中纪委、监察部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工作会议召开。中央决定,中纪委、监察部要全面实行对派驻机构的统一管理,将派驻机构由中纪委、监察部和驻在部门双重领导改为由中纪委、监察部直接领导。这是中央为改革和完善纪律检查体制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加强党内监督的一项重大举措。
材料来源:人民网
不为昨天烦恼,不为明天迷惘,只为今天更美好,别指望永远,永远最不可靠,很多时候,幸福转瞬即逝,变化无处不在。
你好,中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