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航天科工“大动作”!千亿商业航天工程落户武汉
在2016年9月12日第二届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董事长高红卫率先发布了在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蓝图。
▼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对此次论坛的报道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328811kku&width=500&height=375&auto=0
本次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在湖北武汉举办,主题为“发挥集聚效应,助力产业发展,共筑商业航天新业态”,来自国家有关部委、军队和地方政府,航天、互联网、金融等行业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共计200余家单位、700余位领导和专家齐聚一堂,共享技术创新与应用实践,共促商业模式创新融合,共识行业领域发展战略,共筑商业航天发展新业态。
本次论坛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基金会、中国宇航学会联合主办,由北京航天情报与信息研究所承办。论坛得到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湖北省人民政府等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会上,武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邵为民致欢迎词,工业和信息化部军民结合推进司副司长周少清、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总工程师田玉龙、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董事长高红卫、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许克振分别致辞。论坛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刘石泉主持。
在论坛开幕大会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宋欣代表航天科工与湖北省人民政府、武汉市人民政府就《关于推进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工作的专项合作协议》进行了签约。
该基地是我国首个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2016年8月5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实施方案》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基地以发展商业航天为主导,以新一代航天发射及应用为核心,通过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打造航天运载火箭及发射服务、卫星平台及载荷、空间信息应用服务、航天地面设备及制造等四大主导产业。
预计到2020年,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将打造年产50发运载火箭的生产能力,以及年产40颗100公斤以上、100颗100公斤以下商用卫星的制造能力,力争在2020年产值达到300亿元。
高红卫在大会致辞中指出,《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实施方案》的批复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进入到一个历史性的新阶段。
航天科工准备配合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建设和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与贡献,在商业航天领域,将主要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为依托,持续推动以下五大商业航天工程实施:
飞云工程,对应无人机载区域网及其应用项目;
快云工程,对应临近空间飞艇载局域网及其应用项目;
行云工程,对应星载窄带全球移动物联网及其应用项目;
虹云工程,对应星载宽带全球移动互联网及其应用项目;
腾云工程,对应空天往返飞行器及其应用项目。
这五大商业航天产业工程涉及多类运载系统、多类天基与空基平台、多类有效载荷以及多类地面支持系统的研发生产,并带动多类地面应用系统的开发与运行。五大工程的开发与构建,时间跨度将超过十年,涉及子工程及分系统数千项,预计投资超千亿,产出超千亿。
未来,航天科工将集中精力抓好系统总体方案论证与设计、关键技术攻关、综合集成、大型地面试验、飞行试验、商业发射以及与政府、国际组织、航天发射相关机构的综合协调,为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建设发展、生态涵养发挥核心作用,为推动我国的商业航天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高红卫强调,航天科工将根据“以商业化模式发展航天产业”的原则,坚持“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的“三创新”的发展思路,着力以颠覆性和替代性技术来发展产业,依托航天云网平台设立“商业航天专区”,分批对外发布项目合作与配套写作指南,并按照互惠互利的商业规则选择合作伙伴,无论是业内同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地方政府、创业团队,还是国企、民企、私企、外企,都将一视同仁地合作;航天科工还将以“性能优、质量优、价格优、服务优”为标准提供商业航天产品和服务,并以此为标准选择项目合作伙伴,欢迎有志于参与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社会各界搭便车。同时,航天科工和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联合社会投资机构发起设立“长江产业投资基金”,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集聚发展,建设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商业航天产业。
本次论坛分为“1个主论坛+5个分论坛”,在主论坛报告环节中,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刘石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孙为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李晋湘、武汉大学刘经南院士、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副主任唐新明进行了大会主题报告,围绕商业航天产业内的发展态势、跨界趋势、政策走向、技术前沿、商业模式推广、新型管理模式等宏观发展脉络及趋势进行了精彩发言。
刘石泉在大会上作了“军民融合 创新驱动 协同开创商业航天新业态”的主题发言,详细解读航天科工在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布局。他指出:
航天科工以创新思路积极布局商业航天,重点实施飞云、快云、行云、虹云、腾云五大商业航天工程,持续构建快舟、开拓、羽舟、巧舟、轻舟五大系列的运载系统,开发天信系列空间信息应用产品,在“空、临、天”多层次着力构建全域信息网络。
同时,航天科工本着“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以“性能优、质量优、价格优、服务优”为标准提供商业航天产品和服务,并以此为标准择优选择项目合作伙伴。通过已在航天云网正式上线“商业航天专区”,分批对外发布项目合作与配套协作指南,按照商业规则,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发展商业航天产业。
在商业化运载与发射服务、商业卫星的研发与运营、空间信息产业应用实践、商业航天政策机制研讨、航天产业的投融资模式五个分论坛中,来自政府、军方、军工企业、民营企业等各领域的近50位嘉宾围绕商业航天发展态势,聚焦各细分领域,就热点专题及事件进行深入探讨。用宏观的思维引领产业发展的未来规划,用敏锐的视角挖掘航天领域的新型模式,用创新的思维突破关键技术的藩篱限制,用前瞻的视角关注优势产业的未来蓝海。
本次论坛结束后,航天科工还将组织嘉宾、媒体走进中国航天科工运载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三江集团公司)进行参观采访。中国航天科工运载技术研究院拥有以“快舟”系列为代表的具有快速响应、快速进入空间能力的固体运载火箭,分别在2013年和2014年发射了快舟一号和快舟二号两颗对地观测试验卫星,开创了我国用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之先河,大大缩短了火箭发射准备时间,节约了发射成本,提高发射效率。航天科工于2016年初注册成立了国内首家商业火箭公司——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为国内外客户提供灵活、方便、快速、经济的卫星发射服务。
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仅2个月即签订了首个商业发射服务合同,并将于2016年底进行首次商业发射服务,而具有更大运载能力的“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也计划于2017年进行发射。
近年来,国外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迅猛,一批创新性强的商业航天公司脱颖而出,一系列技术领先、商业模式创新的实践项目吸引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航天商业化进程在空间运输、卫星遥感等领域拓宽显著。2016年美国商业航天的发展更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SpaceX公司的“猎鹰-9”完成世界首次海上回收火箭;轨道ATK公司的“天鹅座”货运飞船将首台商用3D打印机送往国际空间站;蓝色起源公司第四次成功测试可以重复使用的New Shepard火箭等。如今,航天科工打造的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被一些人士称作中国版的SpaceX。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将全力抓好体系与系统总体方案论证与设计、技术标准与产品技术要求制定与发布、质量体系建设与配套资质认证、关键技术攻关、综合集成、重点项目国际合作、大型地面试验、飞行试验、商业发射以及与政府、国际组织、航天发射相关机构的综合协调,为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建设发展、生态涵养发挥核心作用,推动我国的商业航天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此次论坛引起了多家媒体高度关注,论坛结束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董事长高红卫,副总经理刘石泉等分别就航天科工商业航天的发展计划和产业规划问题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采访。
文:科轩
摄:微凡
编辑: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