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不止诗和田野,还有航天的……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航天报 ,作者中国航天报
10余年前,
这里还是享誉全国的百强产煤县;
6年前,
这里一下子扣上了贫困县的帽子,
这里是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
如何帮其摆脱贫困,
让富源再富,
这时候出现了一家央企,
它就是中国航天科工。
2013年,富源县成为中国航天科工定点扶贫县。集团公司党组高度重视,党组书记、董事长高红卫,党组副书记徐强等领导先后多次到富源调研指导定点帮扶工作。
目前,集团公司已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900余万元,仅2019年就直接投入帮扶资金610万元。集团公司所属的二院、云南航天等单位,在全集团一盘棋的统筹下,通过实施科技扶贫、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医疗扶贫、教育扶贫、党建扶贫等数十个扶贫项目,紧密围绕“两不愁、三保障”,逐步提升了贫困地区的科技、教育、卫生发展水平,为富源县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作出了重大贡献。
行走在富源,在梯田里被农户小心翼翼用薄膜“呵护”的是当地的主要经济作物——烤烟。这种娇贵的作物最怕的就是极端天气,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就有可能让农户颗粒无收。
富源的气象万千造就人间胜境,却也为百姓种植带来苦恼。针对当地易发生的季节性干旱和冰雹等自然灾害,依托二院25所、706所等单位,航天科工在县气象局部署了气象应急通信指挥车系统、人工增雨防雹炮点智能化监控系统等四个项目。针对农户信息闭塞、不懂市场的弱点,又在县农业农村局建设富源县农业大数据平台。
▲航天科工援建的大数据平台
入夏以来,富源中度干旱,与此同时,烤烟也进入到移栽的关键时期。新移栽的烤烟很可能缺水晒死。富源县气象局根据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图,监测到人工增雨的有利气候条件,成功通过人工增雨防雹炮点实施人工降雨,有效缓解了旱情。
科技扶贫提升了全县的气象现代化水平,给农户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近年来,从气象应急保障车到多功能高清视频平台,从富源气象手机 APP 到人工增雨防雹炮点智能监控系统,航天科工助力富源县气象设施改换新颜,测控能力大步跃升。有了航天技术的“加持”,富源百姓的收入更有保障了。
“加持”的不仅是气象领域,航天科工将自己擅长的“云平台”延伸到了富源农业大数据领域,智慧农业已经悄然走进了富源农户身边。
在富源县农业农村局,市场信息科副科长宋建明告诉记者,富源县农业大数据平台一期项目已经全面验收,投入的35万元也初见成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农业农村局还计划充分利用平台数据,统筹全县农牧资源,促进区域农业产业优质良性发展,引导农户科学种植。“只有改善区域农产品的种植结构,提升农产品价值,才能使农民们增收,使贫困户增收,助力区域脱贫。”航天科工挂职富源县副县长谢富根说。
谢富根带着记者驱车前往富源县营上镇哈播村的软籽石榴园。山高路远,越野车在盘旋的山路上颠簸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到达了石榴园的附近。在这里,记者看到,每几颗石榴树的旁边就有一个小小的“水泵”,这就是集团公司为当地引进的航天智能灌溉技术设施。该技术成功解决了高山农产品“灌溉难题”,750亩石榴园,大多数时候只需两位农民看守即可。目前,软籽石榴园通过产业对口帮扶贫困户709户3048人,户均增收可达4600元。
在富村镇块泽村,百亩田地的蔬菜连片种植,智能灌溉大幅节约了人工成本。不仅如此 ,通过在实验地安装环境采集器和传感器,农业农村局可以实时监测空气环境和土壤环境,为进一步采取病虫害预测预警、防灾减灾措施提供了可能。“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是富源县接下来落实科技扶贫、发展智慧农业的关键所在。
要想收入有保障,不能没工作。“这里的贫困户绝大部分缺乏技术,工作岗位要适应他们的特点,才能真正帮助他们。”谢富根说。
6年来,航天科工不断探索适应当地百姓的致富道路,投资产业帮扶项目,提供更多稳定的工作岗位,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航天科工帮助各个乡村建立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形成“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
在党总支的组织协调下,农民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科学地种植各种经济作物,并通过消费扶贫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贫困户到合作社劳动,有劳动收入和年底分红,还不愁产品销路,一次性解决了农户不会经营、不懂技术、无销售门路等难题。
杨小龙是云南航天派驻富源县白马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他带着记者来到航天科工与当地企业桃园溪谷庄园合作建设的航天白马薄膜温室大棚蔬菜示范区。
几年前,这里还是农户们自己的土地,每家一小块田地种着玉米和土豆勉强维持温饱。如今,现代化的大棚里,育有火龙果、草莓、樱桃等经济作物。这里也已变成了集种植、观光、餐饮为一体的生态园。杨小龙说。这里最出名的樱桃,市场价可以卖到每公斤180元,仍然供不应求。
▲大棚种植的草莓
▲农户种植的葡萄
航天科工在产业帮扶的同时,还积极开拓消费扶贫的新路子,帮助当地农户和企业直接提高经济收入。去年,航天科工集中采购富源农副特色产品,大河乌猪、核桃乳、菜籽油……近300万元的富源农副产品摆上了航天人的餐桌。在邮政电子商务平台“邮乐网”,航天科工建立了富源农副产品销售专区,其中就包含了富村镇生产的魔芋制品。
富源县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特别适合魔芋的种植生产。集团公司在白石岩村出资50万元帮扶178户贫困户搞起魔芋种植,一批小有实力的魔芋加工企业逐渐走上正轨。
▲魔芋种植户
然而,附加值高的魔芋产品却很难扩大生产规模,原因就在于存在一个阻碍魔芋大规模生产的世界性难题——软腐病。
软腐病是魔芋的特有疾病,种过魔芋的土地,要轮作8年才能再度种植。集团公司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组织云南省农科院、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对魔芋种植开展生物学、病理学等科学研究。未来,魔芋种子有望通过太空搭载试验等科技手段,探索解决软腐病的有效途径。
03从四处奔走到家门口就医7月8日,富源县中医院迎来了第六批来自北京的义诊医生——航天中心医院的10位专家。他们在这里进行了又一轮的健康扶贫大型巡诊。不到一周的时间,这些来自航天系统的医疗专家们就接诊了2000余人。
航天医院“牵手”富源,是航天科工对口扶贫富源县的一大惠民举措。自航天科工2014年与云南富源县中医院建立对口支援关系以来,航天人通过对口培训、上门义诊、医疗器械援助以及优质医疗资源和医疗手段的输出等,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百姓的就医条件。
▲航天科工援建的医疗器材
2017年,富源县中医院和航天中心医院开设了远程医疗通道。这条跨越2000公里的空中救护专线让富源百姓看病免受奔波之苦。来富源县中医院就诊的病人可以像寻常就诊一样,挂北京医生的号,通过电脑屏幕和医生进行在线交流,接受治疗指导。
航天中心医院的医生团队深知,想让83万富源人民的健康更有保障,还要靠富源当地医生。于是,他们又开始开展培训工作。
由于水质等原因,富源地区的结石病发病率远高于其他地区,医院泌尿外科往往人满为患。彝族青年医生毛买田是航天中心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张保的得意门生。今年5月开始,毛医生平均一天做2~4台手术,曲靖其他地区的患者也慕名而来,解决了困扰当地百姓的一个大顽疾。
6年来,一批批“学员”从北京学成归去,带回了20余项新技术、新业务。记者看到,在富源县中医院,数台麻醉机、无影灯、手术床、呼吸机等高端医疗设备分置于三个手术室,为日均6台手术做足保障。人才和设备等多方面帮扶,让富源老百姓享受到了来自北京的医疗技术实惠。
“我们富源人民特别有福气,有这么多专家真心实意地帮助我们,他们的医疗技术、医疗设备以及仁心理念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富源县中医院院长赵国雄说。现如今,富源县中医院也在航天人和航天精神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杏林文化”,切实提高富源人民的医疗环境和医护质量。
04从泥瓦房到七彩梦想教室教育是解决贫困代际传播的有效手段。航天科工自定点帮扶富源县以来,就一直致力于推动教育扶贫,通过援建校园、打造航天主题教室、设立贫困奖助学金、开展航天科普教育活动等方式实现“智力脱贫”,体现了航天科工作为国家高精尖科技人才汇聚的骨干央企对教育扶贫的重视力度。
共青团富源县委书记钱鹏雁告诉记者,自2015年以来,航天科工已经通过“航天·智高”奖学金,帮助了110名贫困学生走出大山,走进大学。
谢富根指着村里说:“村里面最好的楼房,不是村委会,也不是农户的家,而是学校。”白马村航天白马幼儿园是远近闻名的明星幼儿园,解决了周围农户小孩“入园难”的问题。这座航天特色幼儿园在建设之初得到了航天科工100万元的资助。火箭构型的建筑、飞船构型的滑梯……幼儿园里处处体现着航天元素。
▲航天白马幼儿园
来到幼儿园里最具航天特色的七彩梦想教室,各种火箭、导弹、飞船的模型让教室变成了航天文化博物馆,墙面和屋顶绘有浩瀚星空,仿佛置身真正的太空之中。一本本精致的航天画报、航天书籍整齐地摆放在陈列柜中,还有老师和孩子们亲手制作的手工航模,让孩子们的梦想更加真实可触。幼儿园园长刘敏说:“教育带给孩子们的启蒙是最有效的扶贫模式。航天科工多年来对我们的帮扶和支持,让大山里的孩子们从小有了远大的梦想,以后才能真正摆脱贫困。”
▲七彩梦想教室
在富源县,同样的“航天七彩梦想教室”一共建成了7个,未来,更多的航天七彩梦想还将继续在县内的其他小学开花结果,为更多孩子描绘出不一样的未来。
白石岩村牛路明德小学校长杨进宝告诉记者,这所学校建校于1960年,在读的397个学生里,以留守儿童居多。“村民们住得太分散,孩子们基本都住校,只有周末回家。住得最远的学生,回家要走1个半小时。”教导主任米兴飞说。为了确保适龄儿童入学,牛路明德小学在白石岩村的偏远自然村里,设立了三个专为一年级低龄儿童开设的教学点,有的教学点,只有一个老师。
记者们来到其中一个村小教学点 ,这个班里只有8个孩子。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响彻山谷,航天科工对富源县的教育帮扶仍在路上。未来,这些孩子一定可以带着他们的航天梦想,翻过崇山峻岭,趟过湍急河流,对外面的世界说一句“您好”。
▲记者一行在田间地头采访
来源 ✎ 中国航天报
文图 ✎ 任悦鸣 黄 希 杨成
视频 ✎ 杨 成 王 磊
校对 ✎ 王 赛
监制 ✎ 郑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