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家导赏 | 郑小瑛:中国人是最能欣赏戏剧的民族

2016-09-22 天津大剧院


时间:2016年9月21日

地点:天津大剧院音乐厅

主讲人:郑小瑛

主题 :谈谈洋戏中唱

速记整理:韩中孚


谈谈洋戏中唱9月21日郑小瑛讲座速记



郑小瑛:能够再次来到天津和老朋友们谈音乐我非常高兴,今天谈的题目不知道大家感不感兴趣,听起来好像有一点反潮流,也好像是有些小众。为什么反潮流,题目叫做“谈谈洋戏中唱”,现在国家大的歌剧院,北京国家大剧院,中央歌剧院,天津大剧院、上海大剧院,基本上都在用原文演唱西方歌剧,我有点反潮流,我主张把西方歌剧用原文演唱的同时,应该大力推动翻译成中文来演唱,让中国人更加懂、更加走近他们。


我们在剧场看到里面非常华丽,有非常奢侈的舞台装置,有非常漂亮的服装,人们走进歌剧院首先视觉上特别的满足,人们容易忽略音乐,当它唱出来的时候是我们不懂的语言,而旁边看着字幕也不是每一句都翻译的、配合的合适,总是觉得是两重天。当翻译不一定非常顺的时候,你得去想,然后把最精彩的表演忽略了,情感表达是唱的哪一句也不那么确切。


欣赏总是不那么圆满,不能够真正打动我们的心弦。买了票坐在剧院花了时间,从表演方面来讲投入很大,但是真正达到效果不是那么完美,所以我很主张洋戏中唱。


首先讲一下我提倡西方歌剧中文译唱,这个事情在我们国家是由来以久的,可是我们今天的年轻人都不知道歌剧可以用中文来唱,一下过去很多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一批歌剧爱好者为歌剧的译配付出了辛苦的劳动,据我知道就有一批捷克文的专家,现在《艺术家的生涯》、《费加罗婚礼》、《蝴蝶夫人》、《卡门》、《奥涅金》等等有20多部中文译唱的歌剧,有人说欣赏西方歌剧主要是味,歌词并不重要,听起来是有道理,但是我相信能够离开歌词品位出味道也是极少数比较成熟的歌剧迷,而多数的中国人还是会在逐字逐句听懂的前提下,才有心思去欣赏音乐和歌唱的美妙,因为中国人是最喜欢、也最能够欣赏音乐戏剧的一个民族。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像中国有那么多不同的剧种,每一个不同的方言会有不同的剧种,说明老百姓特别喜欢看戏,而且这个戏还是要唱的,大家首先知道内容是什么,听的非常有味道。反而在中国戏曲里面,音乐变化还不是那么多,不是根据每个戏来创作的,听起来音乐相对西方歌剧有一定的单调,但是是努力的配合歌剧的戏曲内容。


我为什么对这件事情有足够的信心,1978年中央歌剧院刚刚从文革的废墟上重新站立起来,第一部复排的就是50年代曾经在中国首演的歌剧《茶花女》,《茶花女》是中国人完整看的第一部西方歌剧。最令人忘不掉是《茶花女》在天津第一工人文化宫有两千个座位,连演40场,达到场场爆满的记录,让西方同行很羡慕,说“你们太幸福了有这么多好的观众。”


1982年,歌剧《卡门》中文的译版,元旦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连续演出27场,那个时候还没有广告、海报。本来是中法文化交流协定定的来八个法国专家,手把手将完整的,原汁原味的法国歌剧卡门传授给中国的歌剧人,包括他们来的声乐指导,指挥,导演、舞美设计、舞蹈编导、化妆、服装。法国人非常的重视来了两个电视台,而且带了亲友团一百多人,可那个时候中法在外交上出现一点事情,中国就不宣传首演,连一个海报都没有。就在那种情况,北京的市民闻风而来,天天演,一直演到后来得到中央政策办公室说这部歌剧只能够对内演,而不宜公演,里面三角恋爱加上情杀对社会风气有影响,另外对于舞台上走私的集团在台上高唱我们要自由,而那个时候我们正好是打击走私。


这样一来,那部歌剧没有能够宣传,就是在天桥剧团门口天天有人排队,连演了27场,这样的盛况给我们信心,就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距离那么远,但是如果让它能够懂了,中国人的接受能力,能够很快理解,而且能够从遥远西方中吸取到所需要的营养


1988年中央歌剧院以中译版的《蝴蝶夫人》和《卡门》登上香港艺术节的舞台,那是第一次翻译出国到境外去,引起香港媒体热烈的讨论。香港一贯都是原文唱的,这次媒体说使大部分观众看起来很明白透彻,让演出的效果相得益彰,让所有中国人听懂歌词,那一份价值比什么都重要。正如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一样把别的歌剧改成本国母语演出的传统。


就好象翻译文学名著一样,你得配合。德国人演出《卡门》的时候,他们把法文译成德文演唱,在英国伦敦除了皇家大剧院是用各国的原文演唱以外,别的地方就有明文规定只用英文演唱,俄国戏用英文,法国戏用英文,德国戏用英文。美国大都会歌剧院是用原文演唱,而旁边有一个纽约市歌剧院一切都用英文演唱。这样跟西方文化很贴近的大国,他们都注意别国的洋戏普及,让更多的人欣赏外国的艺术。为什么中国这么遥远的东方,就不能够很好的西方文化更好的译成中文,让中国人懂得精髓,懂得那么好的音乐是配合什么内容,能够让我们得到享受也从中获得创作的经验。


但是有人说翻译的东西配的不好,听起来很别扭。这是有一个过程的,就像文学名著,把西方的歌剧、歌词译成中文,就是我们的文学名著译成到中文,都差不多走了一个世纪才慢慢从生涩变到流畅。而歌剧更加困难,因为不仅是意思译的对,词句译的美,还要方便演唱,唱词的分句要跟原来的诗句一样,语句的重音能够在音乐上注明,旋律的走向要符合音乐的走向,语言情绪的走向要符合音乐的走向,还有配歌的律动,就是三个音节在中文里面也是用三音节,这样保持原有的连线和分节。


所以一部好的歌剧翻译,往往经过译配者、音乐指导和演员们的多次反复咀嚼、修配,甚至观众的检验才能够逐步完善,这是一个正常、科学、精益求精的流程。




我们要求现代每一步歌剧配合非常好,这也是不现实的,但是我相信通过我们演出实践,有更多的人参与译配工作里来。我相信我们译配工作很快会得到提高,让中国在欣赏歌剧的时候能够有更丰满的收获。


对于演员来讲,我们邀请了汪燕燕唱蝴蝶夫人,她是在智利用英文唱,但是回来用中文唱,感觉那么动情,因为每一句都知道唱什么。香港有一位在中央歌剧院演过蝴蝶夫人的演员,他们说我们上个礼拜看过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的演出没有这么感动,但是今天都这么泪流满面,就是每一句的音乐都懂了,音乐就更能够在身上更容易引起共鸣。


我非常建议在舞台上去学习歌剧,但是我相信有一些演员,包括一些次主要演员、合唱队员,他们只是把拼音按照拼音拼出来,并不是每一个字都懂,并不能够说语气喜怒哀乐。还有就是即使把个人声部都弄对了,从对方细节表演里面做出反应也是很牵强的,所以不真实,不是一个很完美的好水平应该有的表演。


因此我非常的主张,剧院在推动中国原创歌剧的同时能够有西方经典歌剧中文版来经常上演,一方面培养听众,给听众提供更加多样化丰富的歌剧精神食粮,一方面也锻炼了我们的年轻演员,因为现在跟我们三四十年前不一样了,我们全国各地都有很好的音乐学院,培养了各方面的人才,他们也是出国受到训练回来需要舞台,但是一个剧院没有经常上演的剧目,他们就得不到锻炼,有时候一辈子几十年过去没有机会上,歌剧演员可能没有机会演几场歌剧。我们表演质量怎么提高,我们有这么多的观众有更丰富的精神食粮,如果我们用成品的西方经典歌剧静待时代考验,用中文使大家更快接受,我相信也是推动市场的一个方式。


现在不是很发愁剧院票不好卖,有很多的补贴。但是我相信在天津演出《茶花女》40场的经验,群众期待有更丰富、质量更高的、能够有机会欣赏到的表演。我们要做的更好,让群众更方便走进它,享受它。



我很鼓励大家业余都来参加歌剧,歌剧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我有一个体验,八十年代的时候和九十年代初,我有机会应邀到芬兰,芬兰也就是一个五百来万人口的小国家,但是有15个歌剧协会,每一个歌剧协会里面有一个主席。他们没有常设歌剧院,青歌赛的演员,协会的主席都是内行,就是看这个比赛,根据好的演员来考虑这个地方今年演什么歌剧,让年轻演员有机会登上舞台,让各个地方演出各种各样的歌剧。年轻演员不需要高的报酬,因为年轻,更需要的是舞台实践,这样各个地方歌剧院也就更容易来找到经济支持。他们每个地方都有一些小小的乐队,跟歌剧协会定合同,所以也不养乐队,但是演的时候有乐队可以用。筹一点钱到国家歌剧院租服装、道具、行头。唯一要花钱请的是好的指挥、好的导演和好的舞美设计训练乐队和合唱队,而这些演员声音、技术水平都很好,就是需要歌剧的锻炼,投资并不是很大,但是演出高水平的歌剧,其中一个重要的队伍就是合唱队,基本上都是业余的,当地的音乐爱好者、歌剧爱好者,他们一年能够在寒假、暑假两次演歌剧,有时候一家人都来参加合唱队,有时候是大学生,还带着自己的功课,演完戏剧之后就开着车回去了,他们甚至有的还要贴交通费演歌剧。每年有很盛大的歌剧表演,就是各地群众过来合唱。


我有一个体验,在厦门一个偶然的机会,搞了一个民营大学歌剧中心,他们有四五个人在那里,包括指挥、钢琴教练,不同于钢琴伴奏,把音乐处理的意图,通过教练排练指导传递给歌剧演员,让他根据这个要求演唱。所以有钢琴、指挥、助理、秘书这样的歌剧中心,发动歌剧爱好者、音 38 40243 38 15287 0 0 2658 0 0:00:15 0:00:05 0:00:10 2956爱好者来参与合唱,来体验西方经典名著。参与尽兴,学的也非常具体,在一年半的时间我们演出三部歌剧,主演是各个音乐院校的老师,从他们来讲也是业余的,因为他们只会在音乐会上唱,从来没有体会过演歌剧。歌剧对于演员来讲是一个全面的展示,而且要唱、要演,唱的技巧也比较高,所以也珍惜这样的机会。


我们精兵简政获得了歌剧奖。不仅是芬兰普通人可以参与歌剧,中国人要是很好的组织也可以参与歌剧,不仅是欣赏自己投入,不管是老师提高了教学水平,公众提高了音乐修养,零距离体验经典。


我本来是中央歌剧院首席指挥,我在北京那些年,为歌剧院做了很多工作有点沾沾自喜,我觉得我们演了那么多歌剧,有那么多观众,也是有相当的质量,还是做的不错的。


但是1997年、1998年到厦门去,远离了北京,厦门是一个音乐岛,北京、上海歌剧发生的事情变化离我非常远。我们国家非常大,我也不可能经常跑。厦门老百姓是麻木的,看不看无所谓,交响乐大家还有兴趣,但是歌剧完全在他们生活之外,我就觉得非常的受伤,我们为之努力的歌剧在广大国土上完全不被理解。于是更加想找出什么办法。因为歌剧是音乐皇冠最璀璨的珍珠,但是在中国还没有这种感觉,确实距离音乐歌剧本身距离比较远。




而我们中国人是最喜欢用通过戏剧音乐表达感情的,我们在抗战时代跟解放战争时代有很多歌剧受时代的限制影响,看的跟外面世界接触不多,所以还不知道真正歌剧的质量,品种是什么,现在有这个条件,有那么多作曲家尝试做,我们也同时希望中国人能够打开我们眼界,享受到世界的经典。


现在给大家看一点东西,厦门工学院有一个歌剧中心,我们在中央歌剧院排演了《茶花女》,如果我们不懂得中文,对于歌剧的理解会是不一样的。



先听一个大家都熟悉的片断,就是《茶花女》的饮酒歌。歌剧是音乐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综合性艺术形式,这是一个很概括的定义,本身是一个音乐为主要的表现手法。然后综合了戏剧表演、舞台美术舞蹈等等,正因为音乐是主要表现手段,我们今天才可能开歌剧音乐会。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168puqe47&width=500&height=375&auto=0


大家想象如果歌剧里面拿掉音乐,剩下就不叫做歌剧了。在1838年小仲马写了小说《茶花女》,那个原名意思是一个堕落的女人,是用自传体的方式写的小说,因为他曾经和一个名妓一起生活,但是那个女人为了生活和富人也有关系。后来变成话剧,被伟大作曲家威尔第看见,又写成了歌剧。歌剧首演失败,因为那个女演员太胖了,小仲马就说,五十年以后人们已经忘记了我的小说,但是威尔第的《茶花女》将永存,将是不朽的,现在历史已经证明了。


当五十年代我们刚刚开始介绍西方歌剧的时候,我们的译配者没有经验,而且手里没有意大利文的译文,都是通过英文和俄文翻译过来。


刚才我说的译配上要跟音乐一致,确实还没有更多的经验,通过这么多年,我本人对于《茶花女》慢慢有一点积累,在厦门就通过我的理解,修改了配歌,大家感觉演员唱起来就比较舒服一些。


大家注意到第一幕里面茶花女用了很多花腔,表现她的激动和矛盾,冲突很疯狂,所以用了很多高音,而在这之后她的痛苦,她的离别是非常深沉的抒情。这个地方有一个高潮,当要离开不能告诉真相的时候,唱到爱我吧阿弗雷多,就像我爱你一样。如果是原文听就不能够懂是什么意思,这个是从心来唱出来的。所以这个时候中文译配的好是很动人的。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0327b4x65d&width=500&height=375&auto=0


歌词和音乐能够配的好,你才能够理解作曲家在这个地方用了爱情主题最高音,否则总好像错过一些什么。希望我们走进歌剧院,能够享受到作曲家和戏曲家给我们所有的亮点,能够使欣赏更加满足。





古斯塔夫·马勒



下面还想为大家在讲一个题目,就是关于马勒的《尘世之歌》,我们译成《大地之歌》,其实不是讲大地,更多是讲世俗的尘世,是一个对比的概念。我愿意叫做“尘世之歌”。马勒是非常著名的西方作曲家,他是生于奥地利波希米亚的小村庄的犹太人,所以自己总是不自信的一个人,说我是一个无国籍的人,在德意志人中间是一个奥地利人,在奥地利人中间是一个波希米亚人,而在地球上所有民族中间是犹太人。马勒19岁开始指挥创作生涯,先后在汉堡歌剧院担任指挥,1897年开始担任维也纳皇家歌剧院指挥,十年就使该剧院达到最高水平,也成为维也纳音乐界的中心人物,成为世界一流指挥家。


马勒的交响乐和歌曲是不可分割的,《尘世之歌》是马勒创作高峰时期的代表作品,事实上是第九部交响曲,用7首唐诗作歌词写成带声乐的交响曲,因此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在音乐领域留下的不朽结晶。《尘世之歌》基本情调是悲观的,并不缺少抒情性的表达,它的音乐赋予幻想和美,写作技巧达到创作高峰。1998年德国的一支交响乐团访华演出城市之歌,李岚清副总理看了这部作品,他没有确认到底是中国哪首诗,于是提出来尽快把这两首相应的中国唐诗搞清楚,但是这几首唐诗先是由中文译成法文,又由法文译成德文,又由德文译成中文,由于翻译者外国人和中国人语言水平,我们没有办法去确认,而德文的译者把中国诗人对世俗的超脱,友人的珍惜改变成为对现实不满,乃至厌世绝望掺和进去,所以很难确认是从哪里出来的。


马勒用这种情绪高超的情绪表达不完全是唐诗的思想,也融入了马勒自己的情怀,因为当时离开了维也纳皇家歌剧院,加上女儿的离世,非常绝望。尽管如此在作品里面又加了自己一段,叫做可爱的大地、可爱的人间,大地苏醒鲜花盛开,春色满园将永远永远阳光照耀蓝天,永远永远永远。尽管是那样的绝望、那样的告别和痛苦,心中还是充满希望。


现在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当译文译来译去会有很多改变,一定会放进去一些译者对诗的不同理解,经过几次就可能有更多的变化。最后可以考证为李白诗的两段介绍一下。


原诗是——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可是翻译成法文、法文翻译成德文就是这样,德文到中文就是这样:



小河岸边郁郁葱葱,一群欢乐的少女在采摘荷花闹烘烘,

小树中花丛中欢声笑语,采摘鲜花采摘鲜花,

少女们互相召唤,互相嘻嘻乐融融,

平静水面映照他们的笑容,水中映出动人眼睛,

还有多情春风轻轻吹动,

他们美丽柔婉的衣袖把阵阵迷人幽香飘散在空中。




四句变成这么多,而且演绎成这样,

音乐里面有很多例子: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李白《采莲曲》



啊,听那欢腾清脆的马蹄声,

河那边来了两位英俊少年,

他们飞快穿过柳树间,在阳光下神彩飞扬,

潇洒年轻人多威风,你看骏马忽然发出叫嚣,

就像平地里突然卷起一阵狂风暴雨,

把美丽鲜花吹的无影无踪。

明媚阳光照耀着他们,

平静水面映照着他们的笑容,

她们中间最美丽的姑娘向他送去秋波默默眺望,

她那矜持的模样不过是假装,

但在脉脉含情的目光中,她的小脸羞的红红,

爱情的滋味在她心中轻轻游动。




还有李白的《春醉》


人生啊好像梦一场,为何自寻烦恼,我喝啊喝得头发昏,我还得要干一杯,让心灵灌满美酒,直到酩酊大醉。我踉踉跄跄跑回家,我躺下便入睡。是谁惊醒我的美梦?听,是一只小画眉。我问她是否春又归,好像,好像还在梦中,那小鸟回答。是,是!春归!春天已归,看阳光多明媚,我仔细听小鸟歌唱深深甜美。




感知与叹息,对此还自情,

豪歌待明月,曲靖已忘情。




我要重新斟满酒杯,再品尝美味,

我歌唱直到天色暗,到明月挂天边,

当我已不能再歌唱,我不再唱,

我再入睡,我忘掉了伤悲,

春天于我何相干,让我再干一杯。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188zcyaig&width=500&height=375&auto=0


这首《尘世之歌》是为女中音和男高音和乐队而写的。马勒用了中国的诗,然后又洋文中用,翻译成中文,让中国人能够理解马勒是怎么样用的中文,中国的诗,知道了著名作曲家是怎么样来中文宣泄自己的感情。




我刚才谈的洋戏的中唱,还有声乐曲子中的文化,在当前不是主流,我们过去一定要这么做,现在反而成了一个另类。除了自己民族歌剧之外,在介绍经典歌剧的时候对于大众考虑不足,没有让中国人很好的欣赏,这里盲目对于西方原汁原味的过度追求,而忽略人们欣赏的可能。


除了在厦门,湖南长沙交响乐团,湖南歌舞剧院,用了一个小组十来个主演,我为他们关门集训十天,回去以后加上导演排戏,简约的舞美就演出了,也没有花很多钱。今年也请了阮余群和中央歌剧院三位演员,和西安交响乐团合作,也是用中文版演出反响非常好。我是非常欣赏和感谢现在在舞台上当红的一切年轻演员,他们愿意做中文的演唱,像茶花女阮余群在中央歌剧院就是原文演唱《茶花女》,但是也愿意花时间演小城市的《茶花女》,有时候非常辛苦,是非常敬业,而且愿意献身于歌剧的年轻演员。


我是期待有更多人来关注,有更多人愿意献身这样的事业,能够让中国人更好在文化交上更深入一点,更精致一点,使我们享受到人类经典机会更多一点。

这只是音乐领域很小一件事情,我只能够不厌其烦的宣传一下我的观点,更多是希望有关的领导和演员,和一些学术界的朋友能够关注来宣传和支持。


我就讲到这,谢谢大家!



公 益 讲 座

…………………………

2012年-2016年


天津大剧院“当代学者大讲堂”系列讲座从2012年开办至今走到第五个年头。白岩松、王蒙、郑小瑛、田沁鑫、过士行、孟京辉、李银河、史航等曾悉数亮相。

『名家导赏』王蒙、白岩松、郑小瑛、赵汝蘅津门开讲

面向市民免费开放

数量有限,赠完为止


近期天津大剧院讲座排期






10月12日 19:30 

天津大剧院音乐厅

主讲人:龚克


 讲座主题 


科学的人文精神以及真善美



现任南开大学校长,

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


订票电话 022-83882168 


















10月19日 19:30 

天津大剧院小剧场

主讲人:张蓓荔


 讲座主题 


国际艺术节助推城市文化精神的提升



音乐学教授,天津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

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常务副主席,

全国艺术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艺术管理学科带头人。


订票电话 022-83882168 










12月2日 19:30

天津大剧院小剧场

主讲人:廖昌永


 讲座主题 


如何欣赏歌剧《乡村骑士》《丑角》



廖昌永是目前活跃于世界歌剧舞台的杰出亚裔歌唱家。他曾师从声乐教育名家周小燕和男高音歌唱家罗伟。1995年以硕士学位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多年来,廖昌永不断荣获国际声乐大奖,1996至1997年,他在一年内连续三次分别获得法国第41届图鲁兹国际声乐比赛、多明戈世界歌剧大赛、挪威宋雅王后国际声乐大赛的第一名,令世界乐坛为之震惊。时至今日,他的足迹已遍及世界各地,先后与十几个世界著名交响乐团及多明戈、卡雷拉斯、露丝安·斯文森等多位歌剧大师成功合作演出了十几部歌剧和音乐会。2002年纽约歌剧院交响乐团及卡内基音乐厅为其颁发了“杰出艺术家奖”,并为他特意在卡内基音乐厅举办了个人独唱音乐会。2002年3月,他还在卡内基音乐厅主演了歌剧《玛丽诺·法利埃诺》,多明戈大师还专程从华盛顿赶来为他捧场,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他又连续与纽约歌剧院交响乐团、美国密西根大剧院合作主演了歌剧《阿蒂拉》《海盗》《游吟诗人》《假面舞会》等。当地媒体称赞他为“最杰出的艺术家”。《纽约时报》及《歌剧杂志》都对廖昌永的表演、演唱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12月10日 15:00 

天津大剧院小剧场

主讲人:周小静


 讲座主题 


奥尔夫《博伊伦之歌》赏析



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天津市教学名师”称号。已出版《钢琴之王李斯特》、《西洋歌剧简史与名作》、《李斯特的宗教音乐创作》、《从信仰和仪式的角度研究西方基督教音乐》等数十部专著、教材和论文,并有译著《西方合唱音乐概论》等。曾在天津电台音乐台主持古典音乐专题节目《乐林漫步》十年,并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天津大剧院、天津图书馆等场馆和大学、企业举办系列古典音乐普及讲座。




12月17日 15:00 

天津大剧院小剧场

主讲人:石惟正


 讲座主题 


如何欣赏歌剧图兰朵


1940年生于天津市。在本市实验小学和第一中学受普通教育。1963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声乐系。同年留校任教。曾在任教的同时,作为男中音歌唱家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活跃于音乐舞台。八十年代起全副精力集中于教学、理论研究以及教学行政管理工作。担任天津音乐学院教授。1990-1997任院长。写作出版了声乐专业的专著三部及一本散文集。曾获全国文联文艺评论金奖和教育部教学成果三等奖。






每天三分钟,培养艺术品位

微信ID:tjgrandtheatre

❶ 艺术修养在于日积月累
❷ 我们提供国际最前沿的演出
以及对应的艺术资讯
❸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天津大剧院



天津大剧院


地址:河西区平江道58号增1号(文化中心内) 

订票电话:022-83882000   83882008

官方网站:http://www.tjgtheatre.org

官方微店:点击页尾“阅读原文”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天津大剧院官方购票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