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座速记 | “赤子之心”的法斯宾德,是个“不道德”的道德家

2017-06-26 剧院君 天津大剧院


女人和婚姻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M·布的婚姻》的打开方式

主讲人:杨慧

2017年6月17日(周六) 19:30(已结束)

速记/编辑:麒寂



讲座嘉宾:杨慧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文化学系“电影学方向”博士,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教授。


《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从影片的标题看,或者从貌似的内容看,是讲一个婚姻,但实际上真正讲的是当时西德战后社会的实际情况。所以我的题目是女人的婚姻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这也是我们把握了解这个电影的一个要点。我们今天主要是说四个问题,实际上前面三个问题都是为了我们怎么去理解第四个问题服务的,首先要说到新德国电影。


新德国电影


新德国电影是世界电影史上出现在欧洲的现代电影历史的一个转折期。简单的说,新德国电影是1962年到1982年发生在德国影坛的一个电影现象,一个电影美学。它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和我们今天在影院里看到的娱乐、动作、商业片完全不一样,它是一种严肃的、关注社会现实、批评社会现实的一个电影。《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的导演法斯宾德,也是这部作品的编剧,是新德国电影的最主要的代表,而且他是奇才、怪才。


他只活了37岁。在他生活的每一天每时每刻,他的人生全部都献给了电影事业。一个惊讶的数据,是在他从1969年开始了解开始创作到1982年去世,短短的13年内,他的电影就创作了三十几部,算一下,他每年要拍几部片子。其他的广播剧、舞台剧、话剧、电视剧等等加起来,他的作品共有43部,所以我们说他是一个奇才。同时,他是表演、导演、编剧、制片集于一身,他一个人什么都会做,今天我们要看这个《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中也有他的表演。从他在德国电影史和世界电影史的地位与价值来讲的话,我认为他是世界电影史上,或者是西德电影导演中的一个“巴尔扎克”。


另外一个对法斯宾德的看法,就是他是一个“不道德”的道德枷锁。他不道德,就是他的电影中肆无忌惮、淋漓尽致的揭露人类所有的可能的、他看到的、他想到的、他知道的丑陋,有的时候超越了我们荧幕的要求,超越了观众的心理要求。但是,他所做的这一切又恰恰因为他是一个有赤子之心的人,他是一个“不道德”的道德家


道格拉斯·西尔克说,“新德国电影就是关于在遗失了良知的时代,关于人的本质与状况的电影。”关于遗失的良知的时代,今天的中国人对这个事情深有体会,也不需要多解释。



战后的德国


我们来谈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怎么来理解这个电影。第一步要了解的是战后的德国。这个影片是从战争末期,也就是1945年战争结束写到了1954年。影片结束是1954年在瑞士伯尔尼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在那次足球赛中,西德偶然的获得了世界冠军,所以电影是在球场上解说员疯狂地、自豪地、得意地解说的欢呼声中结束的。这个电影讲述了10年间的故事。这里我不说东德了,东德是当时归入了社会主义阵营,法斯宾德导演也是西德人,写的也是西德的联邦德国。


但是这个十年,西德是“零点时刻”。也就是说,西德在物质上、在思想上、文化上,甚至语言上都处于一种废墟状态。我这个年龄或者比我年长的人,经历过中国文革的和文革末期的这一代人,对此深有体会。我们物质上虽然没有像他们遭到这么严重的损伤,但是我们当时也极其贫困。在语言上,我们文革十几年都说经济、斗争、伟大等等,我们习惯使用这些词汇。文革结束以后,马上就出现一个问题,我们连语言都没有了,因为我们要开始一个新的生活,需要新的语言。所以说,纳粹帝国,也就是第三帝国被这个世界消灭掉以后,德国就有了去纳粹化活动。



苏美英法四国占领了德国以后,在意识形态、精神文化语言上进行了去纳粹化,对德国人进行洗脑。德国人的零点时刻,也是一个废墟,物质上的匮乏也非常严重。照片上的柏林,能看到这里完全已经变成废墟了,英军对这里这个轰炸得非常厉害,全德国当时有40亿吨的废墟垃圾,这是很严重的状况。社会需要重建,所以第一任的西德总理阿登纳带领大家重建家园,重建社会。为什么要重建呢?在道德上他们已经进入一种颓废和迷茫的状态,绝大多数的男人要么死掉了,要么在战俘营,要么回来的也是垂头丧气。他们追随的一个伟大的领袖希特勒到最后被证明是非人道的,是战犯,是错误的,全世界都在唾弃,都在谴责。所以,德国人当时处于一种严重的精神道德零点状态。



物质上需要重建经济,这是为了生存,也为了物质的虚荣。战前的德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已经相当发达了,所以要重新恢复德国战前的,已经进入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一种繁荣虚荣的生活。当时双重的拜物主义和拜金主义非常严重。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在这样一个处境中德国女性的生活。这个电影实际上是写了围绕一个女主人公的故事,那么女性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当我们说战后的这十年,德国是一个废墟社会的时候,这里头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废墟女性。战争中很多男人死亡,回来的人也精神颓废和迷茫,还有几十万人待在这个苏联美军的战俘营中没有回来,所以整个社会实际上丢给女人了。于是女人用她们的双手清理垃圾。而且国家要求女人要用她们温暖的心去温暖、去疏导从战争中回来的男人,所以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废墟女性。这就是一些真实的照片。以至于最后,西德全国各地的每个城市,基本上都有这种废墟女性纪念碑。战争与这个社会所有的问题都投射在了这一代女性的人生中,而且社会需要她们去建设。我们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理解玛利亚结婚以后,也就是战后她为什么那么挣扎地去恢复婚姻。





了解法斯宾德


第二点,我们就要来说一下法斯宾德的作品了。简单介绍一下法斯宾德。《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是法斯宾德非常著名的作品之一。们前面说了他还有30多部电影,法斯宾德的电影有一个核心主题,就是批评这个西德社会。我刚才说他是巴尔扎克。巴尔扎克是全方位地写法国社会,从巴黎到整个法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时期的所有的事态人情,而法斯宾德要全方位的在他的电影中记录他经历的这个时段的西德社会。


我简单总结了一下,就是法斯宾德宏观的写到了德国的社会历史,去回忆历史,去反思历史,写到了这个社会的政治,写到了文化。微观上,他写到人物的心理,写了社会男男女女心理,甚至抑郁。在广度上,他写的有社会的上层,有社会的主流,有官员,有医生,有律师,有军人,同时,他写的有男人有女人,还有黑社会,同性恋,清洁工,他要全方位的写这个社会。在深度上,他写男人,写女人,写黑帮社会,写母子之间,夫妻之间,神经病、同性恋他都去写,这是他的一个特点。


法斯宾德电影的主题,主要就是社会批判,一个是批判历史,再一个就是西德社会,写他眼睛所看到的所有的道德沦丧。他写政界的腐败,写媒体的腐败,写政党的实用主义,上层社会的空虚无聊,小市民虚荣市侩狭隘,还有青年一代的空虚无聊,我想在座的中国人听着这些会有强烈的共鸣,所以我觉这部作品会唤起你自己的体验。当时欧洲还闹革命,很多学生与年轻人参加,在法斯宾德看来,很多革命者实际上也是无稽胡闹,是一些痞子运动。


我列了一下他的一些电影和其中涉及到的批判的内容。《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写到了婚姻,写到了拜金,《洛拉》批评官员的腐败,医生的腐败,批评媒体和政党,批评投机的革命者、青年、小市民家庭普通人等等。《恐惧中他是灵魂》批判司机小贩。其他作品还有《马塔》《闰月之年》。


简单说,他讲了这么多,主要是社会批评,但是他有一个核心之核心,也就是说他的主题中还有一个最最重要的、几乎贯穿所有作品的焦点,就是爱比死冷酷。大家听听这个词,这个词听起来让人不寒而栗。《爱比死更冷》本身就是他的早期的一部电影,后来人们就发现这是不仅是一部电影的片名,而且也是他所有作品的核心。这个焦点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各种各样的人物命运各种故事中他贯穿在他的作品中,这就是爱比死更冷。前几年,话剧导演孟京辉已经出中国版《爱比死更冷》,已经在中国演过。


腐败和堕落在法斯宾德的眼里看来是无处不在的。他的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之间都没有爱。因为这个社会没有爱,所以自然是遍布着人性的恶,所以法斯宾德在某种意义上讲,确实是一个非常消极的人。但实际上他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他对人的要求,对世界的要求,有一个非常简单的理想,一种简单的美好。看完电影就会觉得,法斯宾德有一个赤子之心,一种甚至像孩子一样对人类的要求:这个世界应该是温暖的。我们现在在这个社会里晃,晃到一定程度上我们都变得麻木了,或者变得也很市侩了,变得皮实了、事故了,就这么回事。


法斯宾德永远都是怀着一个像小孩一样的那种对爱的要求,那他能不伤心吗?他能不到处看到的都是丑陋吗?他心目中对于社会的理想是什么,就是“人们同心协力爱与工作”,这是他的原话。



“不会再有人像我这样不断地,又绝望地跟在一个所谓的爱……这种玩意儿的虚假、愚蠢的乌托邦后面追来追去,到头来却总是无望地被碰得头破血流。”

“爱是一个最阴险和有效的社会压迫工具。”

——法斯宾德


在战后的那个年代,法斯宾德觉得要想获得爱,只能是乌托邦,最后只能证明自己是一个失败者,这就是法斯宾德。


他到处看到的是什么呢?爱,这里说的不管是这个情人之爱,性爱,还有父母人际之间的爱等等,这些爱都包括在一起。在他看来,爱本身变成那个最阴险和最有效的压迫工具,他的很多电影中,从同性恋到女人,到男人,到夫妻,父母和孩子之间爱都变成了一个工具——挤压压迫对方、控制对方的一个工具。他的很多电影都是在揭露这个问题。表现爱残酷的作品我们可以列举一下,实际上前面的那些都是,观看《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也能会体会到他觉得爱比死冷酷,所有的这些电影中都是在写,我简单给大家列了一些。现在我们集中时间来说。


作为批判社会的媒介,如何理解影片



最后说一下主要问题。刚才介绍了这样一种社会环境、这样一个导演,他对社会的看法和对社会的态度。法斯宾德把电影作为一种媒介,用他批评社会,来警醒人们,而不是用电影娱乐。


在这种前提下和背景下,我们怎么来理解玛利亚的婚姻?有很多人把《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洛拉》还有《薇罗尼卡·福斯的欲望》说成是法斯宾德的女性三部曲,实际上法斯宾德的女性电影不止这一个,刚才我说的《佩特拉的苦累》,写的都是女人之间的故事。我不简单的同意或者认同他写女性的故事。这里想跟大家解释一下,有人说法斯宾德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他是一个超越我们所有主流的、正统的、一般的价值观的一个人。有一个例子可以比较清楚的说明这一点,就是是法斯宾德是双性恋。他和女人结过婚,离婚以后他又和男人,而且跟不止一个男人有过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法斯宾德并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玩性的人,或者他天生的就是双性恋,而是因为他超越了我们对于性爱关系的正统价值观的层面。他认为性爱可以发生在男人和男人之间,女人和女人之间,一个人既可以和男人也可以女人有性爱关系。换句话就是说,在他眼里,人和人之间没有什么等级,没有什么性别区分的。


在这里我们实际上看到了,法斯宾德不会特别的尊崇上流社会,鄙夷底层人。在他的电影中,他写黑帮社会、写特别边缘的少数的甚至是底层的群体的时候,也是把他们作为一个正常的普通人来写的。所以女人对他来说也是西德社会中的一个人而已,他们并不是特定的就一定比男人好或者比男人坏,但有些故事在现实中确实是那样的发生在女性身上了。刚才我讲的背景,在西德的这个十年间,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真的起到了莫大的作用,同时也承受了莫大的痛苦。


整个西德社会的生活可以投射在女性的生活中,女性的生活对整个社会来说变成了一个镜子。你看看女性的生活,你就会知道这个社会的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成为什么样子,所以他并不是真正的一定要写一个女人。


我本身也在做女性电影研究,真正写女性的女性电影有另外的要求,比如美学和话语追求。那么《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我们打开它的方式是什么,怎么理解呢。我觉得第一点,就是这个电影中触及到了一个当时很特殊的一个话题。全世界都在唾弃战后的德国,全世界从舆论上、从政治、从军队的管理等等给西德巨大的压力,这个压力甚至到今天都没有减弱。实际上,写纳粹侵犯、纳粹犯罪的电影不知道有多少,学术著作又有多少种,上千种上万种都是有的。我有幸在德国生活了十几年,对这一点了解太深,德国人的压力是很大的。但是战争确实给德国人留下了问题和创伤,比如说精神上的迷茫。他们对希特勒的追随突然在那个瞬间被彻底打破了,他们追求的一个美好的、伟大的领袖现在被全世界唾弃为魔鬼,那么这个国家、这一民族的人怎么去对待他?这是一个问题。还有就是物质上的极大的贫困,在电影中会看到战后贫困到什么程度。


举个简单的例子。美国人当时为了给德国人洗脑,德国第三帝国时代所有的导演和演员都变成德漂了,美国人让他们失业,不让他们演出,因为那个属于意识形态,要对你们洗脑,那你们就要失业。失业以后,美国人就在德国放美国电影,放从集中营里拍来的纪录片,要德国人去看。如果你来看,就发给你煤票、柴火票、肥皂票等。用过票据的这一代中国人完全能体会那是什么光景,为了土豆为了香烟为了火柴,很多德国人跑到电影院去看美国人的电影,这个留给了德国人很深的创伤。


《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里,整个婚姻最后解体了,可以说根本实际上没有存在过一天。战争开始的时候,12年前缔结婚约,到战后1954年,20多年间这个婚姻没有真正地存在,夫妻俩没有一天走到一起。所以法斯宾德想告诉我们,即使到了战争停下来以后,由于战争留下的创伤带给社会的混乱,才使得这个夫妻俩不能走到一起。他们不能走到一起的核心原因,对于法斯宾德来说,主要的问题是因为没有爱了,因为人不会爱了,由于拜物,由于生存的需要,人们已经不会爱了,所以走不到一起了。但是法斯宾德也通过这个电影告诉世界,实际上德国人是有苦处的,战争带给他们的这种问题让他们很痛苦。但是在世界范围内,没有人去想这个问题,没有人站在德国人的角度去理解,而是全世界都在讨伐批评。所以我觉得法斯宾德写到了德国人难以言传的一种苦处,法斯宾德在这个电影中写出来了。


那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影片告诉我们严重的拜物主义,就是金钱。金钱在这个电影中表现出来的,第一是生存刚性需求,生存确实要钱,没有钱是不行的,所以玛利亚最后去傍大腕。但是金钱还有另外一种魔力是什么?就是你钱多了以后,反而会更加的看重它,因为超越了这个生存的需求之后,金钱带给你另外一些虚荣,它毁掉你的灵魂。在这个意义上,又有很多人继续拜物。所以法斯宾德揭露了这个双重的拜物主义带给人的灵魂的毁灭,导致在他看来每一个人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样子。男人不像男人,女人不像女人,那么这个婚姻是个什么玩意儿?人是婚姻的载体,人都不成样子了,婚姻怎么还能够存在?


在这整个的电影中,我们要理解女性玛利亚的命运,以及这个婚姻只是德国社会困顿的一面镜子。我们透过他们两个的故事,看到了西德社会当时内在的问题。


新德国电影


“废墟”上的“家”



这里要特别要说的是,电影演得很巧妙,有一些属于电影语言。我给了一些图片,在电影中都能看到,这个是废墟上的家,这是玛利亚的母亲,摄影机放在这个位置。在电影学院,我们就会讲摄影机为什么要放在这个地方,他放在家里头那个墙被炸坏以后,摄影机放在这个墙洞里。如果很笨的导演可能会推到那个好的房间,直接对着他的母亲拍,没有,法斯宾德用图像用画面告诉我们,我现在给你拍的讲的这个故事是一个废墟中的人的故事。废墟把人卡在一个很小的天地中,整个画面被墙壁被废墟占去,只给人留给了一个很小的活动空间。实际上这个时候他已经在告诉我们,电影用各种方式,在物理上、外观上,已经是一个废墟世界。然后他重要的是告诉我们,你心里和灵魂上的废墟。进一步地说,电影中的一些场景叫玛利亚在车站寻找丈夫。大批的女人在车站寻找丈夫,这是德国历史上的一页,是史实中记载的,男人没有音讯,战争停止以后大家就天天到那儿背着个牌子找人。玛利亚牌子前面写我的丈夫赫尔曼,后面写我的丈夫赫尔曼,然后到车站去找人。


另外一个就是玛利亚和那个美军的关系。大家一定要注意,在美军占领德国的时候,德国女性依附美军生存在当时是一个普遍现象,因为剩下的都是妇女了,而且美军是有钱的。大家能注意到,电影中涉及的这个美军是一个黑人,不是一个白人,其实法斯宾德是有目的的。玛利亚去给他提供身体,这是女性的一种特殊命运。


玛利亚和那个美军混在一起并不是因为她有爱情,她只是为了求生存,而且这是当时的一个普遍现象。接下来玛利亚就傍了一个企业主,傍了很长时间,给他做秘书,像中国语言中的小秘之类的。这里头非常有趣的就是赫尔曼这个丈夫。有一天他从战场回来了,在玛利亚和那个美国兵做爱的时候他回来了,玛利亚为了爱情,她就把这个美国兵打死了。


这里头实际上写到了德国人的一些问题,在黑人和白人之间,这些东西大家都可以去看。赫尔曼回来以后,很慷慨地替老婆顶罪,说我打死了人,他就进了监狱了。现实中,很多丈夫实际上没有回来,很多人死在战场上了,或者待在苏军的集中营里了,即使回来以后也是行尸走肉,所以要写那段的时候,真的是必须去写女性,因为在这个社会起到支撑作用的几乎都是女人。所以法斯宾德情节上做得比较巧妙,赫尔曼回来了,但又把他塞到监狱里去了,等于在那十年艰辛的社会的主要舞台上,他退到后面去了,这个是符合当时西德的国情的,实际情况就是这样子。但是,赫尔曼依然在操纵着这场婚姻。最后的结果是,玛利亚无意中点燃了他们家的煤气,当他丈夫彻底从监狱中回来和她相聚,这个婚姻要获得实质性的存在的那一天,玛利亚不小心把火点着,房子爆炸,两个人都死了,这是电影的结局。


而爆炸的前期有一个理由。玛利亚突然在那天得知,她傍的这个大腕早背着她和她的丈夫有一纸契约,这个契约就是说你是一个伟大的男人,和我共同爱着一个女人,而你能够把这个女人让给我,所以我把我的遗产的一部分给你。最后的结局就是这个这个大腕死了,电影结束的时候他死了。后来宣读他的遗嘱的时候,玛利亚原来以为他的遗产的一部分是要给她的,因为她傍了他这么长时间。玛利亚认为,我是为了这个婚姻傍的大腕,我傍大腕是为了弄钱,将来等到我丈夫有一天回来,我们可以过好日子。


结果遗嘱宣读的时候,玛利亚才知道财产一分两半,一半给了她,另一半是给了她的丈夫,因为她丈夫早就和这个男人达成了一个契约,实际上是为了获得他这边遗产,把自己的妻子让出去了。通过这个故事,法斯宾德想告诉我们,人和人之间有真正的爱吗?所以最后的结局就是婚姻没有存在。赫尔曼实际上一手操纵的这个事情,他是一个操纵者,我刚才在讲这个问题,就是说为什么这个女性只是一个镜子?



这个婚姻电影中,法斯宾德告诉我们,实际上赫尔曼是这个婚姻的操纵者,大家注意这些影片开端的时候你们一会看的时候就会注意。这是缔结婚约的时候,就是在结婚证上签字的时候。在一个相当于我们现在民政局之类的地方,正在办手续时,一个炮弹炸下来,办事员、夫妻两个都从里边跑出来,新娘还穿着婚礼服。这个时候,赫尔曼这个纳粹兵趴在地下强迫着两个人签字,不管怎么说,你要给我签字,就在这种情况下签字了。实际上法斯宾德用很精致的一个电影修辞告诉我们,这场婚姻是在纳粹的控制之下的。这个时候纳粹具体的体现为赫尔曼,是赫尔曼压在这两个人的身上,像一个控制者一样,让这个婚姻缔结起来了。我不知道大家看懂没有,这个是要理解法斯宾德的镜头语言。


影片最后结束的时候公布了遗产,这个大腕的遗产给了一半玛利亚,那一半给了赫尔曼,这个事情让玛丽亚特别的失望,原来她的丈夫和这个大腕之间居然还有这样一个契约,实际上是换得这个遗产把她拿出去卖了。赫尔曼说的也很理直气壮,我是为了拿这个钱来咱们俩共同生活,但是这个是背着玛利亚进行的,所以这个婚姻在法斯宾德看来全完了,此时此刻一声爆炸,这个房子炸掉了夫妻两个。当然他是用艺术的手段非常夸张讲,这个社会从内里烂了,人的灵魂让人变成这样,把爱、把妻子都可以随便让给别人,为了拿到钱还有什么婚姻的和爱情的道德可言?我这里想说的是,通过赫尔曼前后对婚姻的操纵,我们理解了女人只是这种操纵的一面镜子。虽然他没有在台前,但是整个社会是由纳粹操纵的,这个社会变成这样也是由纳粹导致的,所以女人终究只是一面镜子,我们透过她看到的实际上是社会的问题。



电影中还写到一些东西,社会精神的溃烂。你们会大量地看到写到他们家亲戚,写到他的母亲,写到这些情形。他们的市侩,他们的虚荣、小市民。另外看到律师法律,她的丈夫入狱前后。这些话都不用细讲,我们中国人今天对这个体验太深。


最后影片结束的时候,有西德人急于“抬头崛起”的虚妄。法斯宾德让两个人丧命的爆炸和伯尔尼西德拿冠军,用了一个声画蒙太奇。那个地方的声音和这里发生的故事总结在一起,实际上形成一个巨大的讽刺。当时1957年,西德在世界上已经实现战后的经济奇迹了,从此西德就变成经济强国,到了70年代走到了鼎盛时期。电影演到了1954年,1954年的时候西德在世界杯拿到了冠军,今天世界杯对于各个民族在世界舞台上的政治意义我就也不细讲了。法斯宾德用电影出来讽刺这个社会内部已经溃烂了,结果外边还得到了冠军,还要在全世界面前崛起,是达到了他的社会批评。


新德国电影


人物反片的使用

最后我想说的是,影片最后结束的时候出现了用几篇反片,出现了四个人物,这四个人物是什么?


分别是西德战后到70年代的联邦总理,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昨天西德的那个两德统一的那个总理科尔去世了。那么我们又把四个都列出来,就是从第一个黑的这个叫阿登纳,西德的第一任联邦德国的第一任总理,他提出我们现在不管全世界怎么骂,我们朝前看。这个朝前看,我们理解成两个,第一个就是往前不往后看,第二个是金钱,要搞经济建设,要重建家园。这在当时来说都是必须的,但是也基本上是摸着石头过河,最后是经济建设搞起来了,但是人心搞坏了,一直到前面三个都是反片,到了最后这个斯密特。这个前年大概已经去世了。这是法斯宾德生活那个时代的西德。实际上,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说,法斯宾德想告诉我们,他主要意图根本不是说女人,也不是说简单的说这个婚姻,而透过这个女人的命运和这个婚姻直指西德社会批判。怕我们不理解,他干脆就把总理的像都拎出来,而且以反片的形式列上了影片的,最后告诉我们,他是对这段阶段西德社会的批判。


简单说一下法斯宾德的电影艺术。作为一个搞电影的人,法斯宾德之所以名声那么大,是有些道理的。在电影艺术上,他是一个很讲究的人。第一个,他有一种室内美学,他拍的电影绝大多数是发生在房间里边的。为什么他不到广阔的,我们可以心旷神怡的外边的空间去拍呢。在他的理解中,他生活的这个时代就是一个让人窒息的时代。为了把他窒息的这种生存的异化,为了把这种哲学问题和社会学问题电影化的表现出来,他大量的电影都是在室内拍的。而且大家注意,他在室内拍不是简单的弄个大屋子,让你们快活的站在里面。这个影像经常是这样,大家看这种画面这是在外边了,玛利亚到车站去找找丈夫了,应该拍个大镜头对吧,但是他拍的也经常是这种,就是留给人的生存的空间很小,大家看这个也是画面中经常会有一些大的房间窗户门框横在这里,从构图上形成了一种对人物的挤压。比如说这边就是玛利亚在火车上那一段,这里好不容易有一个大的空间了,但是前面又搞了一个栅栏,实际上这里就是监狱中,是牢狱化的这种生存环境。像这种这是,这是《尼薇罗尼卡·福斯的欲望》,写的是一个医师和管社会保险的国家官员勾结起来搞腐败的故事,所以电影中写得像一个白色的恐怖。这个电影都不知道那个光是怎么打出来的,因为在前面的是一个非常高贵的一个女医生,穿着白大褂,但她们干的事是腐败的勾当。像这样的或者比如像这种,这是《洛拉》,他用这个光影我们叫我们叫影掉,通过打光来营造一种气氛,一种氛围。你电影术语叫影掉,像这种阴郁的,或者这是一个达官贵人高级高级官员,是政府领导们经常去的,一个地下的,一个不知道怎么叫歌厅,舞厅还是就是这样一个环境。


好,时间太短了,而法斯宾德是一个巨大的话题。法斯宾德的电影,说实话我也不喜欢看,写的消极面很多,但是作为研究者研究的时候,法斯宾德确实使人兴致盎然,兴致勃勃,因为他太有才了,他真是对这个社会的观察非常深刻,而且他对世界、对人生的这种这种赤子之心真的是常常令人很感动,现在很少有这样的艺术家了。


我想大家懂了法斯宾德以后会有强烈的共鸣,虽然我们完全不是同一个文化,不是同一国土上的人。


这个七月,法斯宾德笔下的故事

重返戏剧舞台

德国导演托马斯·奥斯特玛雅

将携邵宾纳剧院“梦之队”

演出改编自著名导演法斯宾德电影的

《玛利亚的婚后生活》



德国柏林邵宾纳剧院


第四届天津曹禺国际戏剧节

暨第七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展演剧目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6年资助项目


《玛利亚的婚后生活》 

Drama The Marriage of Maria Braun



演出时间:2017年7月19日-20日 19:30

演出地点:天津大剧院 歌剧厅

票价:680(VIP)/580/480/380/300/280元 


北京世纪剧院 | 2017年7月14-15日19:30


根据莱纳·维尔纳·法斯宾德导演的电影改编

编剧 | 彼得·马特斯米尔、皮亚·弗洛里希

导演 | 托马斯•奥斯特玛雅


演出时长:约105分钟



■主创团队

舞美设计:尼纳·维策尔

服装设计:乌尔里克·古特博德、尼纳·维策尔

视频:塞巴斯蒂安·杜波尼

音乐:尼尔斯·奥斯滕多夫

戏剧构作:茱莉亚·罗切特、弗洛里安·波尔西迈耶

演出:德国柏林邵宾纳剧院



■主演名单

乌里斯娜·拉尔蒂 饰演 玛利亚·布劳恩

塞巴斯蒂安·施瓦兹 饰演 赫尔曼·布劳恩、贝蒂、索尔达特、记者、凯勒    

托马斯·巴丁 饰演 斯坦德比穆特、欧帕·博格、博隆斯基、多姆斯彻、卡尔·奥斯瓦尔德、诺塔林

罗伯特·贝耶尔  饰演 穆特、阿兹、里赫特、森克伯格·瓦特、安瓦特、凯勒

莫里茨·格特瓦德  饰演 罗特克鲁兹施魏斯特、施瓦兹马克桑德尔·比尔、威利、沙夫纳、阿莫里卡尼舍尔、艾米克夫人、凯尔纳、维特泽尔        






往期推送 · 相关阅读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本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已开票

演出排期



(点击海报查看演出详情)




     

法国如果你能舔舔我的心剧团

《2666》

2017-07-15/16 12:00

980/880/680/580/480


     


     

小家族剧团话剧

法国斯特拉斯堡国家剧院联合制作 

《美杜莎之筏》

2017-07-18 19:30

400


     

德国柏林邵宾纳剧院

玛利亚的婚后生活

2017-07-19/20 19:30

¥680(VIP)/580/480/380/300/280



《2666》|《美杜莎之筏》|《玛利亚的婚后生活》


- T H E   E N D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