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理|永远到底有多远?不妨和孩子谈谈死亡

2017-04-04 疾控微信创作团队 江苏疾控



死亡 一直是个沉重的话题。


虽然死亡是每个生命最终都必须要面对的自然规律,但每当谈起死亡,很容易会联想到【永别】、【悲伤】,甚至【惧怕】等负面的情绪。


死亡的话题变得避讳,很多家长都不愿和孩子过多地涉及谈起,生怕给孩子天真烂漫的幼小心灵造成伤害。


当亲人逝去,实在无法回避这个问题时,也只会简单地说: “ 他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永远也不会再回来了。 ” 


然而,很远到底是哪里?

永远到底有多远?

我们这样隐瞒,真的对吗?



死亡是生命的导师


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而死亡教育更是生命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果不知道死亡的意义和重量,也无法深刻体会生命的价值。其实,对待死亡我们没有必要缄口不谈,相反死亡是生命的导师,死亡教育能让人受益匪浅。预习过死亡的课程,在活着的考场上会更加挥洒淋漓。


生命会因为死亡而结束,死亡教导我们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时也尊重和保护别人以及其他生灵的生命。对死亡有敬畏,对生命怀有敬重。



死亡让生命有时间的限度,死亡教导我们把握每一寸时光。


无论是对待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年华,懂得争分夺秒奋勇拼搏,不会白了少年头才来空悲切;还是面对父母因岁月流逝渐渐老去,懂得感恩和孝敬,不会待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才来悔恨。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大自然无法改变的规律,当真正面对死亡时更加的坦然。当我们去理解和感悟死亡的意义,我们也就不会那么去恐惧死亡了,甚至如琼瑶那样“计划自己的美好告别”。



死亡教育最好始于儿童


很多家长认为对于正处于生命旺盛初期的孩子来说,死亡或许还是一个很遥远的话题,没必要过早的让其接触。


其实死亡离我们很近,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无论是荧屏中的新闻事件报道,动画片等中的故事情节等;还是发生在身边的花朵的凋谢、宠物的离去、枯叶的飘落等,都在诉说着死亡,不妨在孩子儿童期就开始给予死亡教育。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幼儿早在2~3岁时就已经对死亡有了一种模糊的认识,到5~6岁时已经能够理解死亡的概念了。


如果一直没有接受相关的教育或得到的知识不正确,很容易产生错误的认知,身心易受到威胁。如当真正面临生命死亡事件的时候,心灵会遭受重创;稍有点挫折或不公正的遭遇就以自杀来结束生命的方式解决,甚至有孩子受小说等影响误把自杀当成穿越等。


 死亡教育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必修的课程,和孩子共同讨论这个话题不仅会成为一次很好的亲子沟通,而且成年人也会从中得到更深的感悟。


死亡教育没有那么难

很多人不知道该和孩子何从谈起,又该如何去引导孩子去理解死亡。其实,死亡教育没有那么沉重,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我们不妨从身边谈起。


 大自然是最好启迪者,孩子与养的宠物在接触的过程中,其实也是与生命接触的过程,小金鱼、小乌龟、小狗等动物的死亡,能够让孩子预演死亡这件事;大自然中的花开花落、落叶归根等更是可以作为隐喻,引导孩子思考。



清明、重阳等节日扫墓祭祖,不妨让孩子一起参与进来。在扫墓祭祖过程中,向孩子讲述先人的事迹和贡献等。虽然先人逝去,但他们的一生留下了勤奋、真诚、爱等很多无价的财富,长久的影响着我们这个大家庭。让孩子学会珍惜当下与家人的温存,懂得生命存在的价值等。


当然,最为普遍的还是绘本故事,在为孩子挑选绘本时不要忘了关于死亡的故事,如《永远有多远》、《爷爷变成了幽灵》、《一片叶子落下》、《熊和山猫》、《獾的礼物》等。生死学大师库伯勒罗斯在《关于儿童与死亡》的书里提到,通过绘画、游戏过程,可以帮孩子理解死亡过程



人最大的恐惧是死亡,最痛苦的是生命无法延续,而死亡并不需要解脱,死亡是不可避免的,需要解脱的是对死亡的恐惧,要解脱这种恐惧,就要理解死亡的意义,知道死亡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往期回顾:

清明味道 | 人见人爱青团君,又萌又软又美味!

认病原,打怪兽 | 不负春光不负卿,春季防病提示来了

人物|听榜样讲故事,告诉你青春的正确打开方式


供      稿:吴    洵

编      辑:张梦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