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分分钟搞定武则天!向上管理,你还得学学狄仁杰

2015-04-15 申小玉 培训杂志
点击“培训杂志”可直接订阅


在银幕上,狄仁杰是家喻户晓的“神探”;在唐朝的历史中,狄仁杰是无人可及的治国能臣。

他能力超群、知人善任,但仕途却跌宕起伏,奋斗30余载,62岁时才官至宰相。

在与武则天亦敌亦友的微妙关系中,狄仁杰成功完成自己的政治使命,打造出传奇的人生。


劝谏有方 注重语言艺术


狄仁杰胆量过人,为人处事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注重说话办事的度,这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坚守原则 绝不退缩


唐高宗时,权善才与范怀义两位将军误砍了昭陵的柏树。高宗知道后勃然大怒,下令狄仁杰严惩二人。按律法条文,狄仁杰认为应该免官,高宗却认为,砍昭陵之树,使其陷于不孝的境地,因此,必须将二人杀头。但狄仁杰坚守原则,据理力争,保住了二人。


首先,给皇上戴高帽:“人都说劝谏皇帝难,我看要是碰到桀纣那样的昏君就难,碰到尧舜那样的明君就不难,我今儿觉得跟您说这事应该不难。”


其次,给皇上树典型找差距:“您看人家汉文帝,有人偷了高祖庙的玉环,文帝一定要把这人满门抄斩,执法大臣坚持按律法只处死盗贼本人,最后文帝不也答应了吗?”


最后,晓以利害:“您今天为了一棵树而杀两位将军,千年以后人们怎么评价您呢?我今天坚持原则,是为了不让您以后被人唾骂呀!”于是,高宗被他搞的说不出话来,干脆耍赖说:“我就是想杀这二人,今天就来个法外施刑如何?”狄仁杰一听,冷笑一声,便说:“律法是您制定出来的,就要遵守,哪能随便更改。朝令夕改,那天下岂不是要大乱?您非要法外施刑,那干脆就从今天开始好了。”


高宗不得不让步,说:“卿能守法,朕有法官。”正是这次成功的劝谏,让狄仁杰一时间名声大噪,由此当上了侍御史,负责监察官员,举报不法,而他也首次走进了武则天的视野。


上善若水 以柔克刚


武氏家族的种种不齿行为,坚定了狄仁杰匡复李唐社稷的信念,当时有这种念头的人不少,为何狄仁杰能够劝谏成功?


在劝谏的人当中,有的人像一阵风,似有气势,实则无痕;有的人像钢铁,强硬却易折断;有人的像岩石,岿然不动,却易被风化瓦解。狄仁杰却像水,委婉而有原则地处事。他采用折中的办法:一方面辅佐武则天当好皇帝,另一方面则坚决要求将继承人定为李家人。他利用一切机会,从各个角度对武则天进行劝说。


第一,以母子之情打动武则天。武则天有一次梦见一只鹦鹉翅膀折了,飞不起来,第二天就在朝堂上问群臣,看谁能解梦。狄仁杰马上站出来说:“鹦鹉就是您啊,带个武字。翅膀就是您的两个儿子,现在您只有一个皇嗣在洛阳,要是把庐陵王李显召回来,两个翅膀就齐全了。”还有一次,武则天梦见和人下双陆棋,总是无法取胜。于是想问问狄仁杰是什么意思。狄仁杰立即回答:“双陆不胜,盖为宫中无子,此是上天之意,假此以示陛下,安可久虚储位哉?”《旧唐书》说狄仁杰“每从容奏对,无不以子母恩情为言,则天亦渐省悟”。


第二,利用武则天的迷信心理。狄仁杰知道武则天迷信心理很重,利用这一点,他曾以太庙祭祀问题为题劝说武则天:“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告诫武则天,如果立儿子为太子,那么您千秋万岁之后,能在太庙配享,传承无穷。立了侄子,从来没有听说侄子当天子而在太庙祭祀姑姑的。


第三,得道多助。能够成功说服武则天,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并非狄仁杰一人的主张。诸如刘仁轨、李昭德、魏元忠等人,在抑制武家子弟,保护李家子弟方面也是功不可没,他们在武则天面前营造出一种氛围,使她意识到,虽然多数大臣忠于其统治,但是对于武家子弟却是坚决反对的。而这样的氛围对狄仁杰很有利,一则使他的主张不那么突然,二是构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压力。


最终武则天同意立李显为太子,将之秘密接回洛阳。有趣的是,武则天还想给狄仁杰一个惊喜。她专门召狄仁杰前来议事,事先把李显藏在大帐之后。狄仁杰见了武则天就又开始念叨:庐陵王这个,庐陵王那个。《旧唐书》记载当时“仁杰慷慨敷奏,言发涕流”,武则天等他说到激动处,一下子将李显从大帐后拉出来,一把推到狄仁杰面前说:“还卿储君!”狄仁杰一看,又惊又喜,走下台阶,含泪拜贺。从这一幕可以看出,狄仁杰无疑是恢复李唐的首席功臣。不搞强力手段,也不搞阴谋,坚持以恒心劝说,狄仁杰最终取得了成功。


向上管理 巧妙自处,进退有度


武则天与狄仁杰到底是怎样的关系?武则天是否会因为狄仁杰谋求复唐而对狄仁杰心怀不满,导致二人关系紧张呢?


事实上,狄仁杰对武则天称帝的态度一直处于矛盾的纠结当中,一方面儒家思想决定了他对女性当权有看法,另一方面武则天的能力有目共睹,当时国内又无人能及。良臣择主而事,狄仁杰不见得忠于武周政权,但对武则天个人还是很忠心的。这就决定了他不太可能公开反对武则天。因此,狄仁杰在成为武则天最好助手的同时,也成为其唯一的对手。


在这种特殊的君臣关系中,正是狄仁杰如水般的性格让其温和而不失执着:他从不与武则天进行正面对抗,而是全心全意辅佐她;他勇于劝谏,又懂得拿捏事情的度,明白做人做事均应坚持底线不放松。


在劝谏君主时,他深知有些事不能触碰君王的底线,可以用其它方式来反对,但绝不逞口舌之快。以武则天晚年的男宠二张为例,虽然狄仁杰早就将二张视为国家祸患,但是他不做口舌之争,没有从武则天私生活的角度主动攻击二张,而是在去世前对其有所安排。这说明狄仁杰劝谏武则天也是有原则的——能劝谏时就劝谏,不能劝谏时就另辟蹊径,不逞英雄。


在做人时,狄仁杰亦始终坚守自己的底线。武则天大行酷吏政治时,狄仁杰也未能幸免,被投入监牢。酷吏威逼他,让他承认谋反,就可以免死。狄仁杰被迫违心承认,因为他认为只有保住性命才有机会翻盘。酷吏见他服软,便让他当“污点证人”,诬告另一位大臣,这可触动了狄仁杰的为人底线:自污可以,诬告他人则万万不可。于是他选择自杀,以头撞柱,血流满面。酷吏被吓住,再也不敢难为他。


晚年的武则天对狄仁杰充满尊敬和信任,狄仁杰成为当时宰相级别的官员中升迁最快的。《资治通鉴》记载:“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而武则天也曾称赞狄仁杰不论是出外担任地方官还是入朝担任宰相,都是出色的官员。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狄仁杰也有缺点,有时会得罪人。因此,武则天也不时地规劝他、匡正他。比如,武则天专门协调过狄仁杰与娄师德的关系。娄师德性格宽厚,脾气超好,曾向武则天密奏,保举狄仁杰当宰相,但狄仁杰并不知此事。任宰相之后,他看娄师德整天似乎无所作为,于是便处处排挤他。但娄师德还是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一点不在意。武则天看在眼里,觉得有必要点拨狄仁杰,于是问狄仁杰:“师德贤乎?”狄仁杰答:“为将谨守,贤则臣不知。”武则天又问:“师德知人乎?”狄仁杰回答:“臣尝同官,未闻其知人。”武则天于是笑道:“朕之用卿,师德实荐也,亦可谓知人矣。”狄仁杰十分惭愧,无不感慨娄师德的的高尚德行。


武则天与狄仁杰的关系就是这样,君臣鱼水又亦敌亦友,但总体是有利于国家社稷的。


慧眼识珠 人才布局成大业


狄仁杰知人善任,其一生都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以人才治国并以人才布局。其推荐人才众多,遍布朝堂,时人称赞他:“天下桃李,悉在公门。”尤其是到晚年时,他希望自己亲自推荐的这些人才能够继续实现自己李唐复国的政治理想。


《旧唐书·狄仁杰传》记载:“仁杰常以举贤为意,其所引拔恒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至公卿数十人。”狄仁杰在举荐人才时也很注意艺术,沉稳有谋的张柬之年龄颇大,所以狄仁杰就推荐他一步到位做宰相;耿直敢谏的桓彦范还年轻,所以狄仁杰就“扶上马,送一程”,让他从监察御史做起,多经受锻炼。


日后,张柬之、恒彦范、敬晖、袁恕已、崔玄暐五人成为发动神龙革命、推翻武则天的主谋,而他们都具有共同的特征:清正廉洁,有仁政思想;反感武家子弟和二张;对李唐有感情,一心复唐。而姚崇则将狄仁杰的政治理念延续到“开元盛世”。因此,在狄仁杰人生的最后几年,他用举荐人才的方式为未来做好了铺垫。


经历朝代变迁,遭遇种种艰难险阻,狄仁杰凭借其超强的才华成就了波澜壮阔的一生,而他也成为国家船舶的舵手,最终将这艘船引入正确的海域。他去世后,武则天潸然泪下说:“朝堂空矣!”足见其在武则天心目中的地位。


注:本文根据于赓哲教授在《百家讲坛》的讲座整理而成


来源:《培训》杂志,转载请注明出处。


往期文章推荐(可点击阅读)

刘邦,天下最会当老板的人


和珅的职场“晋升术”


课堂 | 救世宰相张居正,为什么教出万历这个“差学生”?


课堂 | 三顾茅庐的故事听了百遍,诸葛亮的求职技巧你get了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