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培训人的成长是一场修行……(教师节致敬献礼)

2015-09-10 凌宇航 培训杂志
点击“培训杂志”可直接订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 韩愈


2015,教师节,谨以此文送给每一位培训师。


文 | 凌宇航 《培训》杂志微信特约作者 万达学院培训经理

来源 | 培训杂志(ID:trainingmagazine)


作为一名培训师,自身的学习和转化能力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着我们向学员传播的培训内容和方式。


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不断吸收、反思和实践,同时还会伴随着阶段性反复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细心的伙伴可能会发现,这个过程与修行很相似。那如果我们真的把培训师的成长之路看作一场修行的话,又将如何呢?


培训修行的两大心法


既然是一场修行,心态的定位便是重中之重。运用得当,事半功倍;运用不当,徒劳无功,甚至可能“走火入魔”。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培训师修行的两大心法——“万物皆备于我”和“我为万物所用”(见图1)。


图1 培训修行“两大心法”


万物皆备于我


“万物皆备于我”的心法,需要培训师发自内心地认为周边的事与人都是有其自身价值的,我们应该主动去挖掘他们的价值,以成就更好的自己。


例如:当你心中出现“这件事真是对我太有启发了!”这样的声音时,此刻的你就具有了“万物皆备于我”的心态。


这样的认知方式具有主动性和掌控性的特征,比较适用于对自身价值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定位之后的修炼者,修炼起来大有“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感觉和魄力。


我为万物所用


“我为万物所用”与“万物皆备于我”的心态相比,多了一分“随性”的意味,认为个人的价值主要是通过为他人的服务而体现出来的。


例如:当有人对你说“真是太感谢您了!如果没有您的帮助,我们绝对办不成这件事”的时候,你就会自然感受到自身价值的体现了。


这样的认知方式通常会在初期我们不了解自身价值的阶段自然出现(通过帮助他人可以给处在迷茫中的自己带来方向感和安全感),它将有助于我们逐渐找寻和辨识自身价值,但同时也容易让我们进入“被动和惰性”的心态误区,即认为每个人价值的实现不用刻意争取,只需要随缘帮助那些遇到的人和事就可以了。


以上两种认知方式的视角不同,前者侧重于主动和掌控,后者侧重于随性和自然,其适用情境也各有差异。下面,我们将结合培养学习和转化能力的具体方法,从“学习吸收”和“领悟转化”两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学习吸收


学习吸收,是学习转化的基础,其“质”与“量”将直接影响后期领悟转化的效果。很多人认为,“学习吸收很简单,不就是看看书、写写字嘛”,但每当他们与别人的学习效果进行对比时,却往往会陷入深深的迷茫之中,心中不禁感叹——“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啊!?”


其实,学习吸收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下面我们将从“心态”和“途径”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解析(见图2)。



图2 学习吸收修行图


心态:“万物皆备于我”


学习吸收的心态,即我们看待身边事物的立场和视角,它影响着我们能够“看到”和“思考”事物的方式和效果。


在学习吸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大量知识和信息的输入,以便后期进行有效的整合和转化。“万物皆备于我”的心态将很好的满足我们在这方面的成长需要,它将使我们具有更多的主动性和掌控感,以便于抓住身边的每一个成长价值点。


三个实现“学习吸收”的途径


学习吸收的三个途径分别是:自身经历、媒介信息和他山之石。为方便大家理解和应用,我们将对三个途径进行释义,并从“优点、缺点和提炼方式”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解析。


自身经历


自身经历,是指通过对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进行反思和感悟,促进成长。


其优点、缺点和提炼方式(见图3)。


图3 自身经历


自己的经历和感悟是极为宝贵的财富。总结时,我们通常会对经历的过程比较清晰,感受和理解也会相对深刻。试想,当有人邀请你演讲或采访你的时候,你是否会自然的开始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继而进行总结和归纳呢?这些我们所提炼出的精华部分往往正是成长的关键所在。


当然,这种方式也有缺点,它容易使人在无形中陷入自我中心模式(形成主观性和防卫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的批判性反思思维,比如:当有学员提出质疑的时候,我们容易进入“你又没经历过,你懂什么”的主观性误区。


媒介信息


媒介信息,是指通过各种媒介(如:互联网、微信、杂志、书籍等)获得内容和信息,从而加快成长进程。


其优点、缺点和提炼方式(见图4)。


图4 媒介信息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对于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看,现有媒介的信息资源极为丰富,且获取方便。我们可以通过广泛收集相关信息,进而进行分析和理解,逐渐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和感悟,促进成长。


这种方式的缺点在于媒介信息的内容较为庞杂,需要培训师具有较为系统的结构化认知体系,否则很容易陷入信息洪流之中,甚至可能打乱原有已成型的认知体系,造成混乱。所以,我们在吸收现有媒介资源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对信息的理解、整理和内化。


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是指通过对他人所经历事情的反思,获得启发和感悟,进而促进成长。


其优点、缺点和提炼方式(见图5)。



图5 他山之石


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传统意义上是指我们可以在一些成功人士已取得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推进和领悟,而不用事事都“从零做起”。


而我认为“巨人”的定义不应仅局限于成功人士,而应该包括所有人。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一方面,我们可用的资源会得到极大的丰富(成功人士VS所有人);另一方面,领悟后的验证过程会变得相对可行和有效(成功人士在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上往往和我们有一定的距离,不易进行领悟后的验证,容易产生偏差)。


要体悟他人的人生,我们可以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他们的经历,感受他们的行为,解读行为的结果,同时尝试给出合理化的建议,这样可以使我们将众多人生经历集于一身,形成“人活几世”的感悟积累。


这种方式的缺点在于提炼难度较大,需要培训师保持开放的心态,并具备较强的洞察和换位体悟能力,我们可以通过集体研讨的方式对他人的经历进行多角度的解读,尽量减少理解片面和偏激等现象的出现。


以上三种方式各有利弊,我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综合运用,想必效果将事半功倍。


领悟转化


在大量学习和吸收信息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对所学内容的领悟和转化,因为只有做到真正的内化才能切实促进自身成长。下面,我们将同样从“心态”和“途径”两个方面进行一下具体的解析(见图6)。


图6 领悟转化修行图


心态:“我为万物所用”的回归——顺势而为


“我为万物所用”的认知方式,在我们不了解自身价值的成长初期会起到关键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帮助他人并获得正向反馈的方式使自己在迷茫中感受到一定的安全感,进而建立信心,踏上探寻和辨识自我价值之路。


但随着进程的推进,“我为万物所用”的被动和随性的特点将会逐渐显现,并对学习吸收造成一定的阻碍。这时,可以转换为“万物皆备于我”的认知方式,有效提升学习和吸收的效率,但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其主观性较强(不利于进行多角度思考)和“重吸收,弱实践”(领悟转化需要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升)的特点,容易给学习后期的领悟转化造成一定的局限。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实现有效的领悟转化呢?


“心态的回归”——回归到初始心态“我为万物所用”。这并非是一种倒退,而是极大的提升,与原初始心态片面的追求“随缘而安”不同,回归后的心态更侧重于“顺势而为”。


顺势而为,是一种通过有意识的感知自我和环境的关系,进而实现心智模式转化和行为自然生成的过程,自我与环境的互动将形成一种共赢的动态生态系统(个人既从环境中获益,同时也为环境贡献着自身的价值),结合吸收、实践和反馈循环,最终将形成一种在大势之中更自然、顺畅和有效的能量吸收和释放的状态,在平衡中实现高效的成长。


一个实现领悟转化的途径

领悟转化最有效的途径是——实践,即“我为万物所用”中的“用”,只有在吸收知识和信息的同时,切实的进行领悟和实践,才能将所学的内容真正转化为自身的成长。


“想”和“做”将形成一系列不断深化的闭环循环(见图7)。


图7 “想—做”闭环提升图


通过“做”可以不断完善“想”的认知模式;同时,随着“想”的认知模式的完善,又可以促成更有效的“做”,从而形成不断深化的良性循环系统。而“我为万物所用”的心态则正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充分投入且又相对自然的实践心态,有效促进自身成长。


融合


在分别了解了学习吸收和领悟转化之后,我们还将说明重要的一点——以上两方面并非是界限分明的两个阶段,恰恰相反,他们往往是交替或同时发生的,所谓“在行动中学习,在学习中行动”就是这个道理(见图8)。


图8 心法融合具象图


我们只有将两者有机的融合,才能形成良性的成长体系,实现持续的螺旋式提升效果。


培训可以很严肃,也可以很有趣。希望大家都可以在培训的这条路上找到自己的乐趣,认真而快乐地开始一场修行。


同时非常欢迎大家关注凌宇航老师的微信公众平台哦~



《培训》杂志微信特约作者-凌宇航

资深培训人士,专注于培训和性格认知研究领域。具有十年企业大学管理经验,曾先后服务于国美电器、华润集团、天狮集团等上市公司,现任万达学院培训经理。


关注公众号并在文章后写下评论

有机会与凌老师直接对话交流哦!


【版权声明】培训杂志(ID:trainingmagazine)的原创文章,未经正式授权,请勿转载。转载授权请联系:wechat@trainingmag.com.cn

【投稿启事】欢迎对企业培训有所思、有所行、有所获,有话想说的你来这里分享。投稿请联系:wechat@trainingmag.com.cn


往期文章推荐(可点击阅读)

企业怎么借鉴军营里的“管理”和"培训"?


独家 | 来看看,别人家的企业大学都是怎么建的?


情绪管理能量层级,你在哪一层?(实用好文!)


日久见人心?10个问题就能看透你的员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