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案例真正发挥价值的六个关键点,华为、移动都是这么做的

2016-05-27 石超、马博 培训杂志 培训杂志


如何在引入案例教学法之初就能清晰定位案例在本公司发挥的价值?


文 | 石超、马博  凯明咨询

来源 | 培训杂志(ID:trainingmagazine)


与近来流行的“互联网+概念相类似,“案例+”不仅可以用于课堂教学,更可以应用在企业学习发展相关多个领域,并且取得令人惊喜的效果。


我们梳理了数十家企业应用案例的具体着力点,通过提炼关键词形成了一个词汇云。发现除了课堂培训教学之外,案例的应用空间非常之广阔。




基于关键词,我们归纳出目前企业案例应用的“案例+六星价值模型”,即案例在企业应用的六个价值方向。




案例+最佳实践项目:助你提升销售业绩

2006年8月底,太平人寿的个险业务达成率仅为57%,同时业绩趋势逐季度不断走低。总经理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能否完成当年任务;二是用什么方式完成任务。如果方式不合适,也会严重影响业务发展的可持续性。


太平人寿选择通过培训和团队学习来提升业绩。当年9月,太平人寿开展了第一期太平TOP2000培训,并一直把“最佳实践案例项目”持续至今。从业务数据来看,效果是极为惊人的——当年就直接带来一个季度内业绩提升68%的行业奇迹,持续五年的培训更是带来了类似绩优业务人员79%的年复合增长率等诸多业绩指标大幅提升。




太平人寿的最佳实践案例项目,已经在保险行业被广为学习,并有向其它行业渗透之势。其背后的核心动作是:通过数据分析寻找典范销售人员;挖掘“窄而深、可复制”的成功要素及案例;开发分享材料(含录制视频);建立平台(线上自学、早会集体学习),持续传播学习复制;追踪绩效提升结果并宣传。最终可产生至少三项价值:支持业务节奏、增强销售队伍信心与氛围、销售队伍积累能力与经验,通过长期的持续运作,创造了一种可以使员工内在动力爆发的环境,大幅提升了组织能力。


案例+复盘/总结:绩效改进的良方
在华为,有一个著名的“结网捕鱼原理”,源于老板任正非的讲话:“人生就是通过不断地总结,形成一个一个的网点,进而结成一个大网。如果不善于归纳总结,就会像猴子掰玉米一样,掰一个,丢一个,你最终将没有一点收获。如果没有平时的归纳总结,结成这种思维的网,那就无法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 


相比个人总结,公司更需要的是团队层面的集体总结,所以任正非过去不定期要求华为大学牵头,以包含重大经验教训的项目为对象,开发公司级的案例(例如业界知名的“马电案例”“广东C网案例”等),并且在全球每个项目组进行研讨学习,推动公司在管理流程、员工行为等方面进行改进。


公司的经营周期、重大项目,员工每项工作任务的典型正反面事件,都可以写成案例报告并进行总结研讨,这就是在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自2013年开始引进并取得卓越成效的“案例复盘”。该案例告诉我们,引进“案例复盘”或“案例总结/研讨”作为公司全员的工作方法,需要考虑以下关键要素:高层支持、简单易行的方法论与工具、强制与奖励机制设计、培养内部案例方法论专家与执行专家、培养内部粉丝、宣传与竞赛。


案例+经验萃取:实现知识管理


案例与课程、工作操作指导手册等都是组织经验的载体,部分企业会把案例作为知识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案例复盘侧重于组织经验积累的过程,用于知识管理的案例库和案例集则侧重于经验积累的结果。其中案例集往往适用于知识管理处于起步阶段、人员规模中等以下的企业或单一主题,例如华为行政体系案例集、中粮集团的法律案例集等。


案例库则更适合人员规模较大和有一定知识管理基础的企业。国内企业案例库建设最早、相对完善的标杆是华为大学,把“撰写工作案例并上传到案例平台”逐渐培养成为华为员工的一种意识与习惯,以汇聚和传承华为的经验与智慧。

华为案例平台于2007年正式上线并运营至今,案例库已经成为内部深入人心知识管理工具。其近10年的案例平台建设工作经验可简要归为三类。


1
激发意愿

激发意愿,包括作者和读者的意愿。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影响作者的首要驱动力是将开发案例的数量与质量与任职资格评审以及KPI挂钩。在激发读者意愿方面,主要是靠内容价值来驱动,最重要的点是让读者认识到阅读优秀案例可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2
建立机制

重点是案例的分类机制和供需管控机制,其余还包括案例上传与评审流程、案例生命周期管理等。在华为,案例按照开发主体层级分为公司案例、部门案例和个人案例。


关于供需管控机制,华为在2014年用互联网精神重新建设新案例平台。核心的设计思路包括“写、浮、找、学”四字真经。

•写:降低写作门槛,新增自由分享模式;

•浮:通过大众点评浮出优秀案例并定期邮件推送;

•找:多维分类、贴标签、按部门/职能分区,方便查找;

•学:强化推荐分享与互动。


3
构建能力

具体来说就是靠方法论、模板和范例。华为的案例开发方法论简称六步法,本质来说与其它企业的案例开发流程没有太大区别,由于方法论的难度较高,因此要求掌握的人员仅限于学习发展专业人员。


案例+教学研讨:专注人才培养


案例应用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形式包括线下案例教学研讨、线上微课、能力测评、辅导、考试通关等,其最核心的诉求还是课堂上的案例教学。


相比商学院案例教学侧重于对学员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企业案例教学更侧重于案例中的经验教训以及对重难点问题的引申思考,帮助学员解决实际问题。关于具体的企业案例教学做法,可以参考四点。


对已有知识性课程进行“情景案例化”


将课程逻辑调整为从知识导向到问题导向、从能力导向到情景导向,以提高学习氛围和掌握程度,降低学员应用实践难度。在先前经验接近的情况下,学员可以先进行案例研讨,再引出知识技能要点;在先前经验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学员则需要先讲授知识技能拉齐学员水平,再开展案例研讨。




开发课程时树立“情景案例教学”理念


例如华为大学的核心教学理念之一就是“训战结合”。因此,华为的多数课程都是以案例研讨以及情景模拟为主,实现“把战场搬到课堂”。最为典型的就是传说中的“高研班”——高级管理研讨班,课前学员会自学华为三本管理纲要,课堂上不再讲授知识性的内容,而是以学员自带的案例研讨为主。学员自身的真实案例既可以用来支撑三本管理纲要的理念,公司也鼓励学员尝试用案例去推翻这些理念。


将案例化应用于不同课程主题


应用案例教学最普遍的是管理和领导力主题课程,适用于管理者培养项目;其次是专业主题课程,适用于各专业条线部门的专业人群的能力培养项目;最后是新员工企业文化等主题课程,适用于新员工培训项目。


以新员工培训的“案例化”为例,在与阳光大学新员工培训课程优化项目合作中,我们把原课程主体变成了3个案例的研讨——《阳光创业》《基业长青》《阳光新人智慧》,并将每一个案例开发成了完整的课程,包括案例正文、教学PPT、讲师手册。原有的知识点都融在了这3个案例之中,在案例研讨过程中学员需要投入感情身心去体会和决策,相比原课程更能够激发新人的参与意愿并加深理解掌握程度。


检验和评估学员应用所学


案例也可以成为人才培养项目中检验和评估学员应用所学的“证据”,利于培训效果评估的成果展现。例如,华为大学部分人才培养项目最后的答辩评估环节,都需要以总结、案例、论文的形式作为答辩材料,招银大学也要求部分领导力项目的学员在学习后实践阶段撰写实操案例以展示其应用所学的情况。


案例+内外部传播渠道:传播文化与品牌


对内传播企业文化与对外传播公司品牌,一个绝佳的切入方式就是“讲故事”。


宜信金融成立于2006年,在成长为世界最大的P2P公司的同时,也遇到人员快速扩张带来的文化融合以及风险控制问题。于是企业文化部门在2014年发布了第一本价值观案例集——《赢在宜信的的28条》,通过28个发生在内部的真实故事阐述了五大核心价值观的表现行为。当月公司也发出了“读书月”倡议,倡议宜信管理者在1个月内做到“三个1”:认真阅读28条,写作1篇读书心得;每天和身边的同事分享1个文化故事;在团队中举办1场读书会。
飞贷金融,除了在楼宇等渠道投放大量商业广告获得品牌知名度外,也通过与外部专家、教授合作的方式开发公司级案例。

这些案例在《商业评论》等杂志上进行刊登,传播公司在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的经验与亮点,甚至成为首位入选美国沃顿商学院案例的中国唯一金融案例。除了阅读渠道,飞贷还计划与商学院以及培训机构合作,通过教学的方式传播品牌。这些做法提升了飞贷在业界的品牌美誉度,公司的行业地位、人才招募等方面获益良多。


案例+分享/研讨/学习:营造组织氛围


随着80后和90后在多数企业逐渐成为主力军以及互联网思维的兴起,越来越多企业都在关注组织文化与氛围,并且建立了分享学习的平台与机制。


广东移动培训学院的“一鸣惊人Talk Show大赛”已经开展到第三届。活动设计的背景是应对社会转型期国有企业面临的共同课题——如何点燃员工创新激情、传递企业正能量、营造内顺外和的发展氛围?

大赛采用的方式类似“TED”,选手用18分钟讲述个人的故事、经验、心得。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借助“微学习”手机客户端开展。参赛选手可以在线报名,比赛环节的视频录像也可通过“微学习”手机端或微信公众号进行点播、评选。首届大赛共有926名基层员工通过自荐及推荐形式报名参加,经过视频初评、四个赛区现场海选和网络投票,最终12名选手进入总决赛。


一线员工通过一个个真实、生动、感人的故事,以多种方式演绎了自己在企业发展、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不懈努力、深刻感受与具体收获,充分挖掘并分享了岗位的最佳实践,表现优异的员工更是借着大赛获得了更多的曝光度和职业发展机会。


本文出自培训杂志(ID:trainingmagazine),授权转载及投稿请联系:wechat@trainingmag.com.cn。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培训杂志”立场。


往期文章推荐(可点击阅读)

最好的管理是不用管理!


你不是管理者,同样需要领导力!(内附实操手册)


别盲目学东西,先构建自己的学习体系!(实操型)


如何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分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