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让培训课程变得更有“弹性”?(内附口诀)

2016-07-19 凌宇航 培训杂志


打通“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界限屏障,使课程变得更有“弹性”,其关键在于“收放之间”,收即聚焦,放即发散,收得有力,放得自然。


文 | 凌宇航 《培训》杂志微信特约作者   资深培训师

来源 | 培训杂志(ID:trainingmagazine)

培训领域的争论


加法党
培训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丰富,用更多元化的呈现方式更完整的展现课程的内容及信息。


现在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在日益加快,培训应该把课程的内容拆散,以更简洁、更直接、碎片化的方式传递信息。
减法党


其实,两种说法并无本质上的分歧,同为培训的呈现方式,只是在侧重点和适用条件方面略有差异关键在于在应用时找到一个平衡点,使课程的呈现方式能够结合使用的情境更好的满足学员的需求。


课程需要“弹性”


“平衡”,除了需要我们在选择课程的呈现方式时权衡利弊,还需要我们对课程的构建思路进行有创造性的延展,使课程变得更灵活、富有“弹性”,既考虑到学员学习和转化的过渡性需求,又满足他们高效学习和使用的即时性需求。


如何使课程变得有“弹性”呢?


传统课程往往把重点主要放在课堂呈现的现场部分,但受限于课堂时间和情境的局限,往往不能很好的实现预期的培训效果。我们可以考虑将课程进行拓展,逐渐打通“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界限屏障,从而使课程变得更有“弹性”(如图1所示),其关键在于——“收放之间”,收即聚焦,放即发散,收得有力,放得自然。




下面,我们将从课程的三个阶段来分别介绍一下具体的操作方法(如图2所示)。



课前部分——“预”


“预”是指课程开始前的准备和造势工作,通过设计课前一系列的准备活动,引导学员初步了解课程的目标、背景和基本内容,同时为课程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信息。


我们可以具体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进行强化(如图3所示):




课前部分分别从“课程宣传、报名筛选、激发学习动机、调研课程目标、课程背景信息和课程正式内容”六个环节入手,根据各自的收、放特性,分别组合形成四组弹簧来提升课程的弹性。为方便大家记忆,可以参考以下口诀:


课程宣传来造势,报名筛选细斟酌;

学习动机靠激发,调研目标不可少;

知彼解己作对照,内容信息早知道。


  • 课程宣传(放)


课程宣传的目标是使目标学员了解课程的安排及基本信息,具体操作可以将线上系统和线下媒介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立体式的方式来进行呈现,如:制作海报、宣传册、发布微信课程通知、发送电子邀请函等。


  • 报名筛选(收)


结合课程目标和适用范围,通过线上报名和线下报名相结合的方式,初步筛选课程的参训学员,并进行学员背景信息分析(如:性别、部门、职级、学习风格比例等),为课程的实施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 激发学习动机(放)


通过“课前测试+课堂报告讲解”的方式,在课前就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并提前为课程的学习氛围造势,从而提高学员对课程现场部分的期待值,强化学习动机。(此环节的“课前测试”,为非考核类测试,主要以激发学员兴趣为主,如:性格测试、水平测试等)


  • 调研课程目标(收)


通过“课前需求调研+课堂数据分享”的方式,提前了解学员及其上级的课程需求,进而从“课程优化”和“现场数据分享”两个方面提升课程的精准性和友好度,同时,还可实现让学员“先提前思考,再集体聚焦”的预期目标。


  • 课程背景信息(放)


通过“课前学习资料+案例共同创作”的方式,在课前把学员融入到课程设计之中,一方面提高了课堂现场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讲授的案例更容易被学员所理解和接受,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培训的转化效果。


  • 课程正式内容(放)


对于不需要课堂现场培训的内容,尤其是单纯宣讲类的课程(如:规章制度等),可以通过“课前学习+课堂考核及答疑”的方式,把需要学习的内容提前让学员进行自学,从而有效提升课堂现场的吸引度和实用性,进而提高学员在课堂现场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课中部分——“授”与“练”


“授与练”是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弹性的进行讲授和演练,以更精准、更系统的体验方式,引导学员充分参与到课程之中,进而尝试学以致用,为培训效果的转化奠定基础。


我们可以具体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进行强化(如图4所示):




课中部分分别从“聚焦课程目标、强化学习动机、视频引爆、专属案例讲解、现场考核&答疑和知识/操作要点卡片”六个环节入手,结合课前和课后的内容,根据各自的收、放特性,分别组合形成四组弹簧来提升课程的弹性。为方便大家记忆,可以参考以下口诀:


现场目标达共识,强化动机再助力;

视频引爆造热点,专属案例针对强;

现场考核解困惑,要点卡片帮回忆。


  • 聚焦课程目标(收)


通过分享课前需求调研信息数据和课程结构的方式,明确课程目标,并与学员达成共识。此环节的关键在于对课程目标达成共识,讲解时须重点关注调研信息数据与课程目标及结构的关联性和一致性,尽量避免出现脱节现象,影响课程目标及需求的定位。


  • 强化学习动机(收)


通过对课前激发学习动机的方式(如:性格测试、水平测试等)给予回应,满足学员的好奇心,同时也可以加强课程对学员个性化需求的满足程度,进而提升课程的友好度和转化效果。


  • 视频引爆(收)


根据课程的实际需要,通过制作视频或剪辑现有视频资料的方式,拓展课堂的情境感知范围,同时以最直观和有冲击力的方式引出课程主题或子环节,提升课程吸引度。


  • 专属案例讲解(放)


通过对课前收集的案例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课堂专属案例。同时,根据课程的需要,引导学员针对案例的内容及解决方案进行现场研讨,再通过点评将内容要点进行深化讲解,从而加深学员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 现场考核&答疑(收&放)


对于单纯宣讲类的课程(如:规章制度等),可以采用“考核+答疑”的方式进行课堂呈现。课前的自学和现场的考核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还可以提升学员对课程的自主掌控感;同时,答疑环节的互动,可以很好的弥补制度说明的理解偏差,提升课程对学员个性化需求的满足程度。


  • 知识/操作要点卡片(放)


课堂的实际演练环节是培训转化的关键之处,但课堂的时间往往有限,会给学员造成浅尝辄止的感觉,出现“大家刚找到感觉就被迫停止”的尴尬局面,对后期的培训转化非常不利。


我们可以通过制作知识/操作要点卡片的方式,将现场的实际演练环节向课后延伸,一方面,可以拓展实际演练的时间;另一方面,学员有卡片的提示又不会忘记知识/操作要点,方便结合工作环境进行随时随地的演练。


课后部分——“帮”与“评”


“帮与评”是指在课程结束后给学员提供一个持续支持的环境,帮助他们进行培训效果的转化,同时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估,持续优化课程。


我们可以具体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进行强化(如图5所示):




课后部分分别从“内容回顾、支持指导、互助社区、课程评估、评估反馈和成果营销”六个环节入手,结合课中的内容,根据各自的收、放特性,分别组合形成三组弹簧来提升课程的弹性。为方便大家记忆,可以参考以下口诀:


内容回顾再聚焦,支持指导不能少;

互助社区促成长,结果评估显实效;

反馈总结助优化,持续营销效果佳。


  • 内容回顾(收)


通过将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学习效果验收方式,转变为通过在线学习或内容卡片为主的内容回顾方式,帮助学员回忆课程内容,并尝试应用到工作情境之中。


  • 支持、指导(放)


学员从课堂回到工作岗位,因为工作环境与课堂演练情境有所不同,所以在应用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影响行为的转变。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忙得停不下来,没时间应用;

忘记了学到的内容;

不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应用;

不知道在工作环境中应该怎么应用。


我们应该在帮助学员回忆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对学员实际应用的过程提供持续、有效的支持和指导,有效促进学员实现行为上的真正转变。在指导和反馈的过程中,可以参考以下关键点:


明确要求,预先告知关键点;

示范能走向成功的重要步骤,帮助学员树立信心;

确认学员的理解是否正确;

即时反馈,正面反馈;

评估练习效果。


  • 互助社区(放)


除了讲师的指导和帮助,还可以通过建立学员互助社区的方式,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及时了解学员课后的学习状态和所遇问题,营造积极、持续的学习氛围,用群体的力量促进个体进行行为实践。


  • 课程评估(收)


针对不同的评估需求,采用相应的方式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估。


反应层面 (学员对培训的喜好程度)

在线学习管理系统(在线评估)

学习层面 (学员对培训的学习获得程度)

在线学习管理系统(在线考核)

行为层面 (学员对培训的知识运用程度)

观察、访谈、行为反思工具

结果层面 (对业务结果的改善程度)

访谈、经营数据分析


  • 评估反馈(放)


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适当的时间周期进行课程评估的反馈。针对不同的反馈对象,选择相应的反馈方式,具体可以参考以下几种类型:


项目整体反馈

反馈对象:公司管理层

反馈内容:项目背景介绍、项目情况简介、课程满意度评估结果(反应层面)、学员学习评估结果(学习层面)、学员直接上级对学员行为转变的评估结果(行为层面)、课程产生的积极效果(结果层面)、课程的改进和推广建议等

反馈方式:评估报告


对学员上级的反馈

反馈对象:学员上级

反馈内容:课程背景回顾、课程情况简介、学员学习效果评估、下阶段培训需求调查、感谢语等

反馈方式:评估报告、访谈


对学员的反馈


针对学员整体

反馈对象:学员整体

反馈内容:

课程目标回顾、学习过程(含应用过程)回顾、整体效果反馈、对学员的鼓励和感谢等

反馈方式:课程回顾活动、电子邮件


针对学员个体

反馈对象:学员个体

反馈内容:

课程目标回顾、内容要点回顾、在应用过程中的总结和反思、直接上级的评估和反馈,下阶段培训需求调查、对学员的激励和感谢等

反馈方式:电子邮件


  • 成果营销(放)


在课程告一段落之后,要及时进行课程成果的营销。通过课程“点状发散”和“系统联接”的传播方式,为学习型组织氛围和生态学习圈提供再循环的血液和养分。

反馈对象:企业全体员工(含未参加课程的员工)

反馈内容:

课程简介、精彩回顾、管理层点评、学员反馈、业务部门反馈等

反馈方式:内部刊物、微信平台

最后,我们来整体回顾一下课程的弹性设置口诀(如图6所示):




课程是可以具有“弹性”的,当我们建立了这样的思维模式后,会发现更多的发挥空间,同时也会发现更多的空间联系,这将有利于我们更系统、更有创造力的打造学习型组织氛围和学习生态系统。


本文出自培训杂志(ID:trainingmagazine),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培训杂志”立场。

原创转载与投稿请联系:wechat@trainingmag.com

《培训》杂志微信特约作者-凌宇航


TTMT课程开发人、性格本源回溯论、性格五行理论创始人,资深培训师,十年大型企业集团培训体系建设、运营管理和战略人才培养项目经验。擅长性格认知、领导力、课程开发与内训师培养、行动学习等领域。

曾服务过的企业:万达集团、华润集团、天狮集团、国美电器等。


关注公众号并在文章后写下评论

有机会与凌老师直接对话交流哦!


非常欢迎大家关注凌宇航老师的微信公众平台-“宇航空间”~



往期文章推荐

每天工作的黄金时间,你真的抓住了吗?


新员工培训:3个阶段让你成功融入企业(独家案例)


200名杰出CEO告诉你,培训怎么做才能不“后悔”


课程开发的思维方式还可以这么用!(实操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