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辞职的理由很多,你是因为 “逆向淘汰”吗?

2016-08-16 杨洪伟 培训杂志


你是否深陷“逆向淘汰”?


原创投稿 | 杨洪伟

来源 | 培训杂志(ID:trainingmagazine)



员工的离职原因很多,只有两点最真实:1.钱,没给到位;2.心,委屈了。这些归根到底就一条:干得不爽。

——马云


不管你是不是专业做人力资源工作的,你都会觉得这句话说得太到位了。这是员工离职原因中的原因,也是精英人士对组织最根本的期许。


不过,员工离职其实分为两种情况:


  • 第一是员工主动离职,就是所谓的“人才流失”,马云上面所说的针对的就是这种情况;

  • 还有一种是员工被动离职,也就是所谓的“淘汰”。


有些理论认为企业保持一定的淘汰率有利于提高活力,但这种理论的前提是被淘汰的人员是能力有欠缺、业绩不达标或者职业道德有问题的员工。然而,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企业中“淘汰”的却是能力突出的精英人士,这种现象就是“逆向淘汰”。


什么是“逆向淘汰”


 “逆向淘汰”或精英淘汰,是指某些领域的精英往往会遭冷遇、排挤甚至打击、压制。那些有独立思想或独特见解的人才往往会因为自己的优秀而在生存竞争中首先被淘汰出局,而一些缺乏能力、没有自己观点的庸人,他们反而因为善于钻营附会而成为“适者”顽强地生存下来。




如果站在科学经营与管理的角度来看,逆向淘汰是无法解释的、不合常理的。但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人是无法通过有形的公式去推算的。环境、组织文化、人员结构、行为习惯等等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对“人”的管理。“逆向淘汰”的现象在每个国家、任何组织中都会出现,但在我国这种现象尤其明显。


从企业/组织的角度看,一般而言,“逆向淘汰”明显的企业/组织都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体制封闭并且缺乏竞争、人员思维固化并且趋向顺从


体制封闭并且缺乏竞争


达尔文的 “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理论是永恒的真理,只不过“精英人士”却未必总是适者。试想一下,如果你处在一个充满了机遇、竞争的环境中,就像是古代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一样,那些有能力并且德才兼备英雄必定能够崭露头角,一展雄才,这就是所谓的时势造英雄。


企业也是一样,如果一个企业迫于生存与发展的压力,那些能力突出的精英人士一定会成为企业拉拢的对象,他们就是这种环境下的“适者”,就像企业的创业初期。相反,如果你所在的企业是封闭并且缺乏竞争的,那些精于世故,阿谀奉承之人更加适应这种环境,他们能在这种相对沉闷一样的环境中制造“波动”来吸引眼球,从而成为这种环境中的“适者”。而原本那些曾经为企业立下汗马功劳的精英人士就自然沦为了“淘汰”的对象。




员工思维固化并且趋向顺从


中国人从小就接受“儒家”教育。自从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便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想,“顺从”就是这种思想体系的对中国人影响最深的思维之一并且成为长辈评价晚辈、上级评价下级、老师评价学生的最重要标准。


如果你的组织是相对封闭的,那么顺从的思维将会被发挥到极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行为准则充斥在组织的各个角落。那些具有独立思维、独特讲解或者创新意识的人很容易被贴上“不合群”、缺乏“团队精神”的标签,成为那些“领导”的眼中钉。而那些只会阿谀谄媚或者惟命是从的爪牙逐渐成为组织中的主流,而一旦这些人占据高位之后,那些与他们格格不入的精英人士就成为了淘汰的对象。


如果你所在去企业或者组织存在以上两个特点,那么它很有可能是“逆向淘汰”非常普遍的,或者说具备了出现这种逆向淘汰现象的基础。


如何判断是否身处“逆向淘汰”


如果说你由于信息的缺乏或者视野受限无法对组织特质作出准确的判断,那么你可以从人员行为模式与领导管理风格来审视一下你是否深陷在逆向淘汰的组织中。




组织中成员大多追求“稳定”


精英的存在会给组织带来活力与竞争性。但在一个充满了逆向淘汰的组织中,大家的追求不是所谓的高标准,而是一种得过且过的“和谐感”。大家的一切努力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巩固这种稳定的局面并且使自己看起来更像是这个组织中的人,所以精英不会选择这类组织,同时他们没办法在这种组织中生存。追求稳定就成为这类组织的主旋律。


组织中总在强调“职务”的重要性


好的管理一定是双向的,管理者通过不断积累自己的影响力和权利基础来提高自身的管理效率,而这种影响力和权利的基础源于员工对管理者的个人魅力和能力的尊重和崇拜。在一个逆向淘汰的组织中管理者一般不具备这样的特质,所以职务级别就成了这类人行使管理的主要力量来源。所谓的职务、领导、上级在这类组织中被不断强调,这类管理者必须通过这个脆弱职务层级和上下级关系才能够使自己的管理行为合法化。


管理者认为下属的各种行为都是“应该”的


如上文所说,管理应该是双向的,下属的行为往往是对上级管理行为的自然反应,优秀的管理者知道员工的行为是通过个人的管理与激励来引导的。在逆向淘汰的组织中,管理者却认为员工都“应该”是积极,主动和高效的,而这些与自己的管理行为和风格并无关系。他们经常对员工提出高的工作要求和结果预期却从来不做出任何努力来促进这些。


他们经常会说“如果我什么都会还要你们干什么”,但他们永远也不会听到下属心理对这句话无数次默默的重复。




评价员工优劣的标准是管理者的个人“喜好”


好的组织中一定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告诉员工应该如何努力才能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双赢。因为目标是清晰的,努力的方向是明确的,所以员工能够在这样的组织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


在一个逆向淘汰的组织中你会发现,组织本身也许有所谓的职业规划路径,但你从来没有得到过一个明确的标准来告诉你如何去实现它。这个标准一直在变化,无论你怎么努力也抓不住它,因为这个所谓的标准就是组织中某个人的“喜好”。喜好是完全主观的并且还有极强的随意性,往往是对人不对事,更重要的是这些“喜好”往往不是能力和业绩。


领导唯一能够接纳的意见就是“认可”


广纳谏言是一个优秀领导的最基本品质,但能够做到这点的人一般有着强大的内心和足够的自信。逆向淘汰的组织中的“领导”内心一般都是脆弱的,他们最敏感的就是“质疑”,哪怕是细微的不同看法也会引起他们极度的反感。即使他们也会说能够接纳不同意见,但那也只限于他们能够理解,而且不超过自己掌控的部分。


所以“懂事”的人就把绝对的认可和恭维作为与领导沟通的主要形式,而这类人一般都会最先得到提升,然后在更高的职位上继续发挥这一特长。其实,人越缺少什么就会越渴望什么,通常来说极度渴望认可的人一般都没有什么值得认可之处。


“优秀”被视为是不合群


在优秀的组织中,优秀的个人同样被推崇,团队的核心是通过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取长补短来实现“1+1>2”的效果。而在一个逆向淘汰的组织中“优秀”是被视为破坏组织氛围的表现,不合群的表现。这种组织要求不要有过于突出的个人,所有的工作都要团队一起完成,所有的成绩必须冠上团队的外衣,变成组织的成绩,自然而然也就变成了组织领导的业绩。


团队可以是对个人能力欠缺的一种补充或者对个人特长的一种放大,但绝不是对多数人平庸的伪装。自负是自卑对自信的不正当模仿,源于内心的自信是绝对不要打压别人来实现的。




 “赞美”总是违心的


真心的赞美一定是源于内心的钦佩和赞美。但在逆向淘汰的组织中优秀都是不被允许的,真心的赞美也就无从谈起了。在这样的组织中唯一值得“赞美”就是被组织领导认为是“好”的。有气无力的掌声,似笑非笑的表情以及内心的不屑就是这种违心赞美的真实写照。


如果你是一位深陷在逆向淘汰的组织当中的精英,那么尽快离开是你最好的选择。因为你的价值观与组织的整体价值观不一致,你的资本与组织的需求不一致,这两方面分别会在你在心理和工作中充满了挫折与抱怨,从而消耗你的时间、精力和意志。


如何在“逆向淘汰”中保护自己


但你处在离开的过渡期或者暂时无法脱离这个组织,以下几点建议也许能够帮助你减少组织对你的负面影响,保护好自己。


不要妄图改变一切


精英人士由于自身的优秀很可能会受到一种“我无所不能综合征”的影响,认为自己可以改变一切。但一个组织的体制或一类人的思维方式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们一般都具有根深蒂固的基础和日积月累的沉淀。如果你想做那条能够搅动环境的鲶鱼,妄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些。那么,等待你的可能只有挫折、打击和失望。所以,保护好自己第一步就是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不要过度表现自己


“低调做人”是有一定道理的,这并不是要你妄自菲薄,而是要告诉你不要成为某个群体中的“那个人”。在一个这么消极的组织当中一旦你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你的一举一动就会被无限的放大。而且大家眼睛看到的东西都是心理想看到的,你不要指望在这种环境中大家能够看到你优秀的一面。所以,保护好自己第二步是不要使你自己看着很“特殊”。


不要陷入危险关系


逆向淘汰的组织虽然是精英的禁地,但它也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当一个组织不是也业绩和能力为核心衡量标准的时候“关系”就成了组织中人与人之间产生联系的基础。而这些关系当中存在着许多带有感情色彩的欺骗,它们也的确很诱人,能够让你产生柳暗花明的幻象。但这种关系也具有危险性,因为精英人士的资本是突出的素质和能力,但这些不会对你巩固所谓的关系产生任何作用。所以,保护好自己的第三步是绝不涉足任何你不可控的危险关系。


不要停止自我提升


如果你能做到以上几点,逆向淘汰组织会给你提供许多提升自己且没有人会跟你竞争的机会。这是这种组织中唯一一点意外的收获,你可以在不干涉他人的前提下去学习、实践和提升自己。但这要建立在一个前提下,就是你要能够接受你的努力不被组织和任何人认可,除了你自己。所以,保护好自己的第四步是拥有一颗强大的心,即便在“孤芳自赏”中也不要停下自己前进的脚步。




不要忘记自己是谁


我们经常听别人说:“如果你不能改变一个环境,那么你就适应它”,其实这句话把人给说“死”了。有一种说法,人之所以拼命努力就是在争取更多的选择,我觉得这很有道理。面对不适合我们的环境,我们大可以选择潇洒地离开,我们要搞清楚委曲求全与随波逐流之间的差别,前者是一时的妥协,而后者则是永远的屈从。所以,要时刻记得自己是谁,有时候离开是最好的选择。


毫无疑问,逆向淘汰是对精英人士的一种摧残。正是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使许多原本应该创造巨大价值的精英沦落为组织淘汰的对象,也许这并不会完全毁掉一位精英人士的职业生涯,但这种现象所产生的对人思维的影响是无法估计的。它直接导致“精英思维”成为组织中的非主流,而“平庸”成为理所当然,这种趋势一旦形成,精英人士在组织中的生存将变得更加困难,逆向淘汰的现象也许会随之变得更加普遍。


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光靠躲避是无法扭转,因为躲避的结果往往是最终的无处可躲。

 

本文出自培训杂志(ID:trainingmagazine),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培训杂志”立场。

原创转载与投稿请联系:wechat@trainingmag.com.cn


往期文章推荐

PPT不会配色?其实会这些就够了


取消绩效评估,这事你想好了吗?


RED模型,教你用关键思考强化决策力


6项核心技能,让HR成为业务部门的好盆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