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7年要做的第一件事:找到那个能带着你飞的人

2017-01-01 沙恩·斯诺 培训杂志


2017年,你想好让谁带你起飞了吗?


文 | 沙恩·斯诺   《出奇制胜》

来源 | 书单(ID:BookSelection)



2017年的第一天,小编在此送上最诚挚的祝福,祝大家元旦快乐,心想事成~~


好啦,言归正传。今天,小编跟大家分享一本最近读到的书——《出奇制胜》。它的副标题有点直白粗暴:在快速变化的世界如何加速成功。最初,我以为这不过是一本粗陋的成功学书籍,但读过几页之后就发现,我有点武断了。


作者沙恩·斯诺是美国媒体科技公司Contently的联合创始人,他曾被福布斯评为“30位30岁以下的创新者之一”。



整天和年轻而优秀的创业者打交道,沙恩·斯诺注意到了一个现象:有些人只用很短的时间,就迎来了事业的极大成功——


  • 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挣到10亿美元用了46年,而eBay的创始人皮埃尔·奥米迪亚只用了3年



  • 比尔·盖茨挣到10亿美元用了12年,而戴维·卡普从他创办的Tumblr套现11亿美元时仅26岁,那时他创业不过5年



我们一直相信“踏实努力,时间慢慢会给你回报”,可是,为什么这些人的动作那么快?


沙恩·斯诺发现了秘密所在:那些快速成功者并不是靠好运气,而是他们找到了让人生和企业快速发展的“跳关秘道”。


他把这些“跳关秘道”称之为“智径”。



今天,小编和大家分享的,就是这些“智径”中的一种。


人们通常认为,一个好的导师可以帮我们加快前进的脚步。但沙恩·斯诺却对此提出了质疑,因为他发现了一些不为人知的真相……


哪些徒弟打了老师的脸?


“名师出高徒”,这似乎是人所共知的事,不少伟大人物的事迹都可以成为证明:


苏格拉底辅导年轻的柏拉图,柏拉图又辅导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辅导一个名叫亚历山大的男孩,而这个男孩就是最终的征服者亚历山大大帝。


亚里士多德在辅导年轻的亚历山大


现代的商业研究对此也有数据和案例支持:


分析表明,拥有导师的企业家与没有导师的企业家相比,前者的企业募集资金是后者的7倍,增长速度是后者的3.5倍。


实际上,在接受调查的公司中,如果没有导师的协助,几乎没有哪个企业能够发展壮大,形成能赢利的商业模式。


即使史蒂夫·乔布斯,这位以富有远见和独断专行著称的苹果公司创始人,也需要仰仗导师的帮助——比如前橄榄球教练、财捷集团首席执行官比尔·坎贝尔——来让自己的头脑保持清醒敏锐。



比尔·坎贝尔曾同时兼任苹果和谷歌两大巨头董事,还做过很多巨头CEO的导师。


这么说来,要想快速成功,也就是走所谓的“智径”,似乎就是找到世界上最好的导师,然后说服他们来辅导我们?


但沙恩·斯诺说,这并不完全正确。


因为世界上从来就不缺幸运地得到了名师指点,却仍然能把事情搞砸的人。


比如,很多家族企业就狠狠地打了导师制的脸:


70%的家族企业毁在了第二代手里。拥有企业的父辈在向自己的孩子传授企业经营之道时,本来处于得天独厚的完美位置。然而,在师徒传授和企业交接之间,有时还是少了一些关键的东西。


可见,“导师辅导”这一智径的关键并不在于导师,而在于缺少的那个关键要素。


它到底是什么呢?沙恩·斯诺讲了这么个故事——


方程式赛车拯救了一家医院


大奥蒙德街医院,是伦敦一家著名的儿童诊所,至今已有160多年历史。



然而,这家历史悠久,享有盛誉的医疗机构,却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引起了民愤:医院正在杀害孩子!


当然,医院不是故意的,但心内科的死亡率,确实高得令人困惑。


医院经过仔细研究,终于找到了原因,是从手术室到重症监护病房的交接过程存在问题:


为一个小宝宝做开胸手术,然后修复其心脏问题,这中间的风险已经高得可怕。


但是,创口缝合后,医护人员还必须转移他的所有生命支持设备——监控线路、呼吸机、血管扩张仪,而且不是一次,还要分两次:首先把病人从手术室搬到推床上转运,然后再把人搬到重症监护室的病床上。整个过程通常需要大约15分钟。


在转运过程中有很多地方都会出问题,但尤其令人担忧的是知识要领的传接。每个具体病例都会有一些精细之处要在手术中才能领悟到,如果这些精细之处在移交时没有被接手的医护人员掌握,患者就会深受其害。



刚做完马拉松式的手术,医护人员都筋疲力竭。尽管他们想努力做得好些,可是力不从心,仍有30%与交接有关的问题是由于工作人员的人为失误。


医院为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找“导师”——请其他医院的专家过来辅导。按说工作内容类似,针对性的专家辅导应该很有效果,可事实上收效不大。


直到有一天,经过漫长的手术后,两名疲劳的医生马丁·埃利奥特和艾伦·戈德曼在电视机前坐下来休息。他们的发现,彻底地改变了这个医院的一切。


他们在看方程式赛车比赛时意识到,他们换轮胎和加油的停站,在概念上与我们在交接时所做的工作可谓异曲同工。



一级方程式赛车的维修人员像蜂群一样分工合作,进退有序,相比之下,大奥蒙德街医院的员工看上去简直就像是一群为了呼吸机的通气管抢来抢去的猴子。


不久之后,大奥蒙德街医院的医生们就远赴意大利,向法拉利车队的一个维修团队取经,机械师为他们展示了维修工作的每一个细节。


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医院马上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聘请舞蹈编导为医护们编制动作;合理利用病床周围的狭小工作空间,分配每个人的站位;制定突发预案并落实,由首席麻醉师统筹指挥;每个人都不准再说话。


就这样,交接失误大幅降低了66%。


这个例子的启示,不在于医院找到了赛车维修团队这样的“导师”,而在于:


为什么这次培训的成效如此显著,而其他很多次导师辅导却收效甚微?


有效辅导的秘密


一位名叫克里斯蒂娜·M·昂德希尔的心理学家揭开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非正式辅导的效果更显著


她在整理分析了25年来有关导师制的100多份研究报告后发现,平均而言,在工作中接受辅导的商界精英们,其工作成绩是要比那些没有接受过辅导的人略好一点。


不过,与直觉相反的是:


“在事业成就上,非正式辅导比正式辅导的效果更大,也更加显著”。


事实证明,组织正式安排的、“拉郎配”式的一对一辅导几乎毫无价值,就跟压根儿没接受辅导的人差不多。


然而,如果是徒弟和师父自愿走到一起并建立稳固的人际关系,那么辅导的效果就会好得多,徒弟未来的收入、任期、晋升次数、工作满意度、承受工作压力的能力以及自尊感都有提高。


大概在一年前,Facebook首席运营官桑德伯格的《向前一步》,她在书中也提到了同样的看法:正式拜师求辅导,就好像找名人索要亲笔签名一样,特别假,特别言不由衷,而且往往不奏效。


大奥蒙德街医院能够实现转变,就在于他们设法与赛车维修团队建立了一种自发的纽带联系,甚至在问题解决后,医生与车手间已经成了好朋友。


技术上的沟通解决了短期的问题,深入的关系则加速了医院的长期成功。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一级方程式赛车将大奥蒙德街医院作为其官方慈善机构,为孩子们募集了超过300万英镑的善款,并举办多次活动,让患童和他们的父母们能与明星车手欢聚一堂,暂时忘却身上的病痛。车手们造就了大奥蒙德街医院的整体成功。


企业中“导师制”的关键


据我所知,很多企业里,都有所谓的“导师制”:让经验最丰富的资深同事进行传帮带。


我们常常幻想着这样的情景:一张办公桌,师徒二人并肩而坐,徒弟是年轻进取的新人,师父是资深高管,徒弟勤于发问,师父知无不言,不出一个月,徒弟已成为骨干,独当一面……



可事实却往往是这样的:老板给新人指定了导师,然后徒弟坐格子间,师父在独立办公室,徒弟觉得师父忙,不便打搅,师父觉得徒弟应该主动请教,一个月过去了,徒弟进步甚微,师父大为光火……


对这种情况,我们常常认为,是师父徒弟个人性格或工作习惯的问题。但昆德希尔的研究揭示了真相:


师徒关系以怎样的方式开始,极大地影响了辅导效果。


实际上,真正聪明的徒弟,还会培养与导师的私交,在生活其他方面也寻求导师的建议,而不仅局限于眼前的工作难题。



当师徒之间建立起深入的、内生性的关系,他们彼此就可以敞开心扉,讲出担忧,建立互信,从而加速学习,这就是“导师辅导”智径的关键所在。


就像沙恩·斯诺描述的:


导师与学生坦诚相见,导师毫无保留地倾囊以授,事无巨细地关心照顾学生,才能在学生需要逆耳忠言的时候把他们不想听的话讲给他们听,强迫他们用超凡的细致态度审视那些事关成败的关键细节。


发现了吧,找到一个手把手教我们做这做那的导师,和找到一个指引我们人生之路的导师,其实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如果要让小编给大家规划中的2017年提个小建议,我觉得不妨尝试归零,放低自己,像《出奇制胜》里讲的那样,找到能指引你人生道路的导师。


你不仅要重新做一个徒弟,学习导师的长处,听取他的建议,更要与他建立深厚的个人关系,一路同行,亦师亦友。


当然,一个能随时见面请教的好导师终归可遇不可求,好在,我们还可以以书为伴,让著书立说的智者雄杰成为我们的领路人,从字纸上管窥那些导师的风采。


2017年,你想好让谁带你起飞了吗?


本文来自书单(ID:BookSelection),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培训杂志”立场。

投稿请联系:wechat@trainingmag.com.cn。


往期文章推荐

陈春花:2017年的三个关键词


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沟通高手?


坚持好习惯太难,不如试试“项目管理”的思维


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拒绝7×24小时“待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