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对话水文水资源学家王浩:因暴雨事件否定“海绵城市”有苛求之嫌

张利娟 中国报道 2022-06-10



专家简介 王浩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资源研究专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
”海绵城市“失灵了吗?
“海绵城市”对于城市建设在减轻内涝、生态调控等方面能起到综合作用。2015年,我国开展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几年来,多地进行了海绵城市建设。近期面对特大暴雨,海绵城市“失灵”似乎成为了舆论攻击的众矢之的。针对公众关注的诸多问题,《中国报道》记者独家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资源研究专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王浩。
《中国报道》:在您看来,公众对“海绵城市”这一概念有哪些误解?

 7月20日,郑州市受强降雨影响,单日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单小时降雨量超过日历史极值。图为车辆在郑州市街头被淹。

王浩:2013年12月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这是我国首次提出海绵城市的理念;随后,国办发〔2015〕75号文指出“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海绵城市的落脚点“城市发展方式”,也就是说,海绵城市是一种城市发展方式,需要在长期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加以落实。

公众大范围了解到海绵城市是从2015年和2016年开展的两批30个海绵城市试点开始的。在试点过程中,公众从现实中了解到海绵城市试点工程项目,把看到的工程认为就是海绵城市;另外,网络上有些宣传说海绵城市能够彻底结束“城市看海”,认为海绵城市能够完全抵御暴雨洪涝,这是两个比较大的误解。实际上,“海绵城市”是一种城市发展方式,这也就决定了局部的工程仅是它的部分表现形式,而且要实现这种发展方式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海绵城市对于城市洪涝的应对是有一定标准的,郑州此次降水突破了雨水管渠设计标准、海绵城市内涝防治标准以及城市防洪标准,创下了有记录以来的最大降水极值。在这样的极端降水背景下,现有的工程及非工程措施均难以承受和应对。因此,通过郑州暴雨事件来否定海绵城市的作用,有苛求之嫌。

郑州海绵城市内涝防治的标准是50年一遇,对应24小时的降水值199.7mm,本次郑州最大24小时降雨达到672mm,即使海绵城市完全消纳了设计标准内的199.7mm,依然有472.3mm的降雨无处可蓄、难以及时排出。折合到郑州市区7446平方公里,积水量高达35.17亿方,可以说,这么大的水量造成内涝是无法避免的。
《中国报道》:全国建设海绵城市热潮背后,巨资投入与实际成效是否平衡?

 7月20日,旅客滞留在郑州东站。候车厅出现漏雨情况,旅客撑伞挡雨。

王浩:从内涝防治的角度来说,海绵城市的内涝防治系统可以划分为源头控制系统、雨水管渠系统和排涝除险系统三个子系统。我们曾经做过一个测算,综合选取了全国18个国家级海绵城市试点,源头控制系统、雨水管渠系统、排涝除险系统的防涝能力占比分别为13.8%、57.7%和28.5%,而这三部分的投资占比分别为66.1%、15%和18.9%。也就是说,海绵城市的投资结构和防涝能力不匹配,源头投资最多,消纳的雨水量有限,而排涝除险系统的投资偏少,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防涝效果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一个原因。

另外,我们也要看到,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除了径流控制之外,还涉及到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缓解热岛效应、美化景观等多方面,而这些效益是长期的生态环境效益,短期内难以得到充分的体现。

对于巨资投入,需要辩证的来看,一方面,当前存在投资结构和防涝能力不匹配的问题,拉高了海绵城市建设投资;另一方面,不同的计算口径,投资数额不一样,海绵城市的投资中包含了一部分市政基础设施的投资,比如透水铺装的人行道,传统的城市开发也要铺设人行道。

《中国报道》:洪灾是否破坏了海绵城市的建设?如何完善?

△ 8月1日,河北迁安市海绵城市建设展示中心工作人员通过模型介绍海绵城市的工作原理。

王浩洪涝会导致一部分海绵设施功能衰减,比如透水铺装在遇到淤泥堵塞后,其入渗功能会下降;一些绿色基础设施可能因长时间浸泡导致植物凋零,因而失去对径流污染的削减功能;而对于地下调蓄设施等洪水退后其调蓄功能依然可以发挥。总体来说,在极端暴雨面前,海绵城市相关的设施设备会受到一定的损失,这与其他基础设施受到损失是一致的。

未来完善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要调整投资结构,对于调蓄设施和排水管渠等方面加大投入,在超标准雨水排放设施方面做充分考虑;二要充分考虑我国气候条件的特点,主要是季风气候导致的降雨时空分布极为不均;三要考虑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包括极端暴雨频发、气温升高等;四要增强海绵设施面对洪涝时的韧性。

《中国报道》: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目前已开展了6年时间,在您看来这6年成效如何?

 河北迁安市君和领秀湾小区内的下沉式绿地。

王浩:总体来说,系统化方案落实得好的地区和城市,建设效果比较好。比如厦门,运用了“涝水平衡、污水平衡、用水平衡”三大平衡的理念,经历了“莫兰蒂”台风暴雨的考验,暴雨后海绵设施的功能维持也较好,总体达到优秀水平

涝水平衡就是通过绿色、灰色等各类海绵设施的建设使降水与城市调蓄、排水等能力达到一个平衡;污水平衡就是通过绿源头过程末端等控污措施,削减污染,使污染产生与削减能力达到平衡;用水平衡就是通过海绵设施控制的雨水与雨水资源利用需求达到平衡。

今年,财政部、住建部和水利部三部委在总结海绵城市试点优秀案例的基础上,提出要系统化全域推进的海绵城市建设,通过投资结构优化,连片整体推进,新建城区和老旧城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建设策略,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补齐设施短板,提出要“干一片、成一片”,坚持简约适用、因地制宜的原则,预期可达到较好效果。

《中国报道》:海绵城市建设体系涉及哪些方面?当前我国海绵城市在建设中面临的困难有哪些?
△ 台风“卢碧”过境,福建多地遭遇强降雨。
王浩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海绵城市建设体系涉及到内涝防治、污染控制、雨水利用、生态修复、城市设计和应急管理等多个方面,十分复杂。

按照我们提出的海绵城市“三大科学内涵——三大系统诊断——三大基本途径——三大耦合平衡”基本思路,海绵城市建设体系主要有防涝体系建设、控污体系建设、雨水利用体系建设三个方面

海绵城市建设强调让自然做功,进行“拟自然”设计,发挥生态设施的作用,因此海绵城市建设途径均强调生态优先原则。

目前海绵城市建设遇到的困难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多专业协同,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市政园林、水文水资源、土木建筑、景观生态等多个专业,如何在设计、建设和运维等全过程,实现多专业协同是一个关键。二是标准的衔接,包括排涝的、防洪的等各方面的标准,如何实现有效的衔接是很重要的。三是超标准暴雨的应对。应对不好可能造成海绵设施损毁,投资效益不能持续发挥。这需要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都有一个很高的水平,特别是要有较强的韧性。

《中国报道》:能否给我们描绘下您理想中的海绵城市?
河北迁安市黄台湖水利风景区沿岸“海绵化”改造后的滨湖植被缓冲带。

王浩理想的海绵城市就是:“涝能蓄,旱能释,污能减,水能用;生态好,人居妙,百姓乐,韧性高”。

具体目标就是三大平衡,“涝水平衡、污水平衡、用水平衡”。实现了三大平衡就实现了“一片天对一片地”,也就实现了“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具体建设涉及“微、小、中、大”四个层级的海绵系统。首先是师法自然的低影响开发各类措施,如雨水花园、植草沟、生物滞留池等,这些可称为微型海绵设施;其次是城市人工水循环的管网和强排泵站系统,这类可算作小型海绵设施;第三是城市调蓄设施以及与城市自然水循环相衔接的河湖系统,这一类可算作中型海绵设施;最后是处理城市内涝水与流域外水的关系的设施,如堤防、水库、闸坝等可算作大型海绵设施。总体来说,微、小、中、大四个层级的海绵设施,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海绵系统,系统中的各层级、各环节协同配合,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此外,还要再提一下海绵系统韧性,韧性也可称弹性,通俗来说就是能够在外部冲击下快速恢复的能力,海绵系统一是自身建设要有韧性,二是在超标准暴雨应对时要提升韧性。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张利娟
图片来源:新华网
责编:何晶

大家还在看
河南为何成为全国强降雨中心?
“豫”难而上,河南挺住!


▼ 我们的微店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可进店购买最新《中国报道》杂志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