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让敦煌壁画和洞窟“活”起来、“活”下去
△ 敦煌莫高窟
在本届服贸会的数字化光影沉浸艺术空间展区,“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现场揭开了尘封千年的敦煌石窟文化的绝伦魅力,为传统文化的展现提供了科技新方式。在吸引诸多参展者驻足的同时,也使得“数字化”如何助力保护传承千年遗产成为参展者关注的焦点。
服贸会期间,《中国报道》记者线上采访了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听他分享了敦煌莫高窟在数字化保护方面的背后故事,以及他对文物数字化保护的思考。
价值最高的250多个洞窟
已完成数字化采集
△ 敦煌莫高窟壁画
苏伯民告诉《中国报道》记者,这些年在国家文物局、甘肃省文物局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敦煌研究院已经完成了价值最高的250多个洞窟壁画图像、摄影的采集,后续将对整窟的壁画进行拼接和处理。莫高窟总共有492个洞窟,如果在经费充裕的情况下,再有5年时间,就能够把所有的洞窟信息全部采集完。
敦煌研究院提出数字化的初衷,就是运用高科技手段为敦煌壁画、泥塑还有洞窟分别建立数字档案,将来用作敦煌文化展览等多种形式,为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一种新的可能性。
“当采集的信息越来越多时,我们开始探索如何把数字化资源服务于研究工作、保护工作以及考古工作。”苏伯民说。
据介绍,研究工作方面,敦煌研究院在逐步尝试为研究者开发一些便捷的图像查询工具,使他们不进洞窟就可以通过数据库的查询看到高清的数据图像,从而帮助他们从艺术、石窟考古等各个方面去研究敦煌壁画的内容。
保护工作方面,壁画保护程序当中有一个环节是做壁画现状的精确调查和测绘记录,数字化可以便捷助力,而且这些测绘资料在后期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分析调查,如分析病害的原因以及准确确定哪些部位要采取什么样的工艺进行修复等,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保护档案。
考古工作方面,前期整个洞窟形制按考古要求方面的测绘图,现在都用数字化方式来实现。
把敦煌壁画和洞窟数字化
△ 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敦煌研究院对壁画保护的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创新。特别是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敦煌研究院视察,提出文物保护要依靠科技,要把敦煌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这两年敦煌研究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在保护研究各个方面更加倍努力。
基于数字化资料,敦煌研究院创新通过“数字敦煌”这一网络传播平台,让喜欢敦煌文化的观众看到了原汁原味的敦煌壁画。
“敦煌文化蕴藏着多方面的价值,也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故事,我们也在尝试更多新的数字化传播方式。比如和腾讯合作推出的‘云游敦煌’小程序,让人们通过微信、QQ就可以随时随地‘到访’敦煌,获得了非常好的反响。”苏伯民说。
据介绍,“云游敦煌”于2020年2月20日上线。2021年2月4日农历小年,“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又推出“点亮莫高窟”功能,利用移动数字技术和区块链技术,首次在线上重新呈现一千年前莫高窟的点灯夜景。在“云游敦煌”小程序上,人们不仅可以近距离欣赏精美的敦煌石窟壁画、彩塑、石窟建筑,还可以参与多种形式的互动活动,这些数字化手段都为“活化”敦煌提供了新途径。
“如何使敦煌的壁画活起来、如何把学者长期以来对敦煌文化进行发掘研究的成果展示出来、如何正向且全面地向观众传递敦煌文化、如何巧妙地传播敦煌文化的一些特质和艺术特点等等,都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苏伯民说。
据介绍,在敦煌研究院专家的指导下,腾讯还开发了一系列敦煌主题的皮肤,如杨玉环“遇见飞天”、瑶“遇见神鹿”等,都产生了非常大的社会反响。以“遇见飞天”皮肤为例,许多细节都是可以在敦煌壁画中找到原型和依据。
保护技术向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
△三维数字化重建的莫高窟彩塑
利用科技手段支撑、引领文物保护利用,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做法和策略。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很快,当前已经进入了系统化的科学保护阶段。
苏伯民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文物保护在国家的支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也吸引了社会优质资源的加盟,很多科学技术进入到文物保护领域,并开展了大量研究。
这些科技方面的研究产生了两个结果:一是很多技术得以突破,使得我国文物保护的技术越来越好,文物保护的学科也越来越系统化和完善;二是也促进很多文博单位和高校建立文物保护机构和文物保护专业,吸引了大量人才,这批人才进入到文博单位或相关研究单位后产出了不少科研成果。
在苏伯民看来,我国在古代壁画保护、漆木器保护、考古现场遗存鉴别、丝制品等方面的技术水平进入到了国际第一梯队。但在基础理论方面,与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目前,敦煌研究院已逐步形成了集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基础研究、理论创新、技术与装备研发、合作交流、人才培养、成果推广与应用于一体的产学研用发展模式,取得了大量的创新型成果,多项技术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这些技术不仅用于国内,也正在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苏伯民告诉《中国报道》记者,如敦煌研究院积极推动敦煌文化研究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制作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展现“一带一路”两处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底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涵。
数字化瓶颈和技术难点有待突破
△ 敦煌研究院技术工作人员在洞窟进行数字化采集工作。
没有实现数字化,“活起来”的基础就不存在。文物数字化建设,是实现文化资源长久保存并发挥更大作用的基础性工作。
敦煌研究院数字化工作迄今为止走过了30年历程,实现了很多技术攻关,并与国内一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就数字化保护相关技术开展了诸多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攻克数字化方面所存在的一些瓶颈和技术难点。
苏伯民告诉记者,敦煌壁画数字化保护还有多方面的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和探索。敦煌研究院完成的数字化保护主要是针对洞窟、壁画,而要进行全方位、无死角、高精度的摄影采集,还有很多限制条件,如壁画本身高低起伏不平,如果单一地把它作为一个平面墙去采集的话,采集出来往往出现形变、色彩失真等问题。另外,像小到几平米,大到几百平米壁画的采集,目前的手段还是采用一帧一帧图片采集,采集完以后进行整幅的图像拼接。在拼接过程中现在的效率还比较低,需要开发更好、更高精准的拼接软件或工具,来高效地完成这些结构。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张利娟
图片来源:东方IC、敦煌研究院
责编:何晶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可进店购买最新《中国报道》杂志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