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节目回顾|老年科记事

2016-10-12 央视新闻调查

2016年10月8日是第12个“世界临终关怀与缓和医疗日”。

近几年来,一个新鲜的词跃入人们的视野——缓和医疗。什么是缓和医疗?它能给病人带来什么样的帮助?本期《新闻调查》带您走近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听医生讲述病房里的故事,共同探寻一条生死两相安的生命归途。


       衰老、临终、死亡,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往往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自己还是亲人,甚至医生都会非常痛苦和无奈。针对这种情况,北京协和医院老年科的医生们,以缓和医疗的理念和人文精神,帮助患者和家属平安度过那段艰难的时光。



(老年科的医生们开死亡病例讨论会)


帮助患者做决策



        “缓和医疗是说,当病人这么痛苦的时候,还有一个学科专门是想帮助他们的。陪着他们去经历这些痛苦和一直走到生命的终点”,宁晓红大夫说。她曾经工作的岗位在协和医院的肿瘤内科,两年前,她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吃惊的决定:从肿瘤内科调到了当时并不太热门的老年医学科。


(老年医学科宁晓红大夫)


       中午12点多,结束了一上午4个小时门诊的宁晓红大夫,随便吃了两口就赶往内科重症监护室,她去会诊一个病人,这位老先生的病情已经到了末期,是否继续住在重症监护室,家属意见不统一。


       重症监护室里面的灯光常年不灭,分不清白昼。患者每天只有半个小时被探视的时间,他们身上插满了管子,同时承受躯体的痛苦和精神的孤独,让人绝望。而被隔绝在外的家属们,也同样经历着身心煎熬。



(病人家属向宁晓红寻求意见)


       宁晓红:“我们在商量一个事情,是觉得你自己在这儿躺着有些孤单,他们想多陪得你段儿时间。咱们从这个地方出去,多跟你老伴儿还有孩子在一起待着,你愿意吗?”

       老先生眼角流出了泪水。

       家属:“愿意出去你就眨眨眼,愿意吗?”

       宁晓红:“挺明确的,连续地眨眼。”

     


(宁晓红询问病人是否愿意转出ICU病房)


       两天以后,这位老人被转出了重症监护室,换到了离家很近的社区医院的普通病房。既方便就医,也方便家人陪伴,患者的儿子向宁晓红表达了感谢。


       事实上,帮助临终患者做医疗决策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一些大夫迫于压力不参与决策,而帮助家属决策恰恰是缓和医学不能回避的问题。很多患者家属其实并没有医学能力去决策,更多的只是用情感来决定这样的医学技术是否合适。


       不愿看着亲人离去,更不想让他们在抢救的过程中饱受折磨,救与不救也是家属思想上的一种挣扎。但到这个时候,为什么没考虑到病人的想法?“我们总是习惯把他扔在一边,因为他没法说话”,宁晓红说。



(宁晓红医生查房



“全人”照顾的理念



       今年五月,尹珊的父亲由于肠梗阻住进协和医院的老年科病房,一个月后在这里离世。尹珊和父亲相依为命,独自面对问题的她显得手足无措,而在这个过程中,老年科的医生们给了她很大的帮助。“赵医生当时跟我说这两天我都会在,我就感觉不管发生什么事,医生这个团队会成为我最坚实的靠背”,尹珊说。


(患者的女儿尹珊


       26岁的赵伟在老年医学科轮转实习时,担任尹珊父亲的主管大夫,在他并不长的从医经历里,每当自己主管的病人离世,他都会陷入一次难以自拔的挫败感中。他唯一还庆幸一点,就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去的人走得比较舒服,有尊严。让活着的人比较安心,不会太过痛苦。



(尹珊父亲的主管大夫赵伟)


       宁晓红告诉尹珊,她父亲的脏器都有一定的损伤了,即使抢救过来,也维持不了太久。一次次的抢救对于病人来说,也无疑是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折磨,尹珊回忆起父亲临终前的种种情景泣不成声。



(尹珊给父亲擦拭身体)


       缓和医疗的理念是对患者“全人”的照顾,患者家属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亲人饱受病痛的折磨,作为家属的他们心里也备受煎熬,缓和医疗也帮助他们从痛苦中走出来。由于有了宁晓红大夫的专业帮助,尹珊没有给父亲做临终抢救。也正因为此,她才有可能一直陪伴在父亲身边,看着父亲安然地离世。



(宁晓红医生和家属沟通)


       如何面对生命中最后的时光?在生命的质量和长度之间又该怎样选择?缓和医疗的的推广任重道远。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多一些关爱与帮助。


精彩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335mdfkl4&width=500&height=375&auto=0





正在发生的历史 新闻背后的新闻

首播时间:周六21:30 - 22:15

独播频道:CCTV-13 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