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节目回顾|一座慰安所的去与留

2016-12-23 央视新闻调查 央视新闻调查

  今年年初,上海一幢建筑的命运曾在网上短暂地掀起波澜。这座在旧房改造拆迁过程中被紧急叫停的,是一座叫做“海乃家”的慰安所旧址。一时间,媒体上又展开了一轮关于城市改造和历史保护之间的讨论。



(海乃家引发的媒体关注)

  喧嚣过去四个月后,我们来到拆迁现场。一片废墟中,仍还矗立的这幢就是“海乃家”,现场还保留着几个月前拆迁突然中断时的场面。


 (一片废墟中的“海乃家”)


海乃家的拆除临时中断


   “海乃家”位于上海虹口区公平路公平里弄堂,距离外滩仅有2.6公里。这座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石库门建筑,在二战时曾被日本海军占领,委托经营为慰安所。海乃家的身份曝光后,质疑强拆文物的声音指向了虹口区旧房改造中心。


(苏智良指出当年“慰安妇”使用的房间)

  苏智良是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是中国研究“慰安妇”问题最权威的专家,也是“海乃家”的发现者。这些年来,苏教授数不清来过“海乃家”多少次,这样的调查寻访他做了二十多年,一点一点地将日占时期上海的慰安所开设情况还原了出来。他的调查表明,“海乃家”的存在成就了一条完整的证据链,而这样完整证据链的搜寻是非常困难的。


保留海乃家,值得吗?


  有人会问,如今战争已经过去多年,为什么还需要保留“海乃家”这样的证据,这段历史还没被揭过去吗?

  在今年2月16日的联合国会议上,现任日本外务省事务次官的杉山晋辅发言称,“‘慰安妇’问题上所谓的强征的证据,根本不存在。”日本历届政府对于这一问题一贯采取的态度是歪曲、否定。


(杉山晋辅在联合国会议上否认强征“慰安妇”)

  为了揭露罪行,这些年来,一些幸存者也陆续勇敢地站出来追讨正义。中国“慰安妇”受害幸存者万爱花大娘先后几次在东京公开举证控诉。然而对正义的追讨,比想象中艰难许多。大娘们的诉讼一路从东京地方法院打到东京最高法院,均以败诉告终。她们直到去世,也没有等到应得的道歉。

  慰安所旧址是战争性暴行的沉默罪证,但对证据的搜集和寻找,着实是一场与时间的较量。2000年“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成立不久后,曾邀请万爱花大娘参观,那时在上海发现的慰安所旧址有83座。16年过去了,这个发现翻了一倍,但证据也在加速消逝。


“慰安妇”幸存者遭受曲解和羞辱


  在苏智良眼里,证据链条完整的“海乃家”,其去与留值得慎重考量。但对于不少人来说,正是“海乃家”曾经的身世,让人们质疑它保留的必要。。按照规划,“海乃家”所在的地块将作为教育用地划归给距其一墙之隔的澄衷中学。如果“海乃家”留下,或许将会成为校园的一部分。很多人包括学生对此事感到不妥。


(与“海乃家”一墙之隔的
澄衷中学

  人们认为,慰安所的存在提醒着国家的耻辱,不能带给孩子们正能量的教育。在采访中,孩子们觉得“慰安妇”这个词语很难说出口。这个孩子们觉得说不出口的词语,在历史上的确曾引起过许多误解和争议。“慰安妇”一词来源于日语,原意是随行慰劳军人的妇女。这个词字面上看起来一团和气,但在历史上,绝大多数所谓“慰安妇”是被日军强征或诱骗而来,供官兵发泄兽欲。在受害女性中,有着难以计数的未成年少女,甚至还包括女童。

  然而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人认为,“慰安妇”就是“妓女”。将“慰安妇”受害者称为“妓女”,将“慰安所”称为妓院,是对战争性奴役制度的极大曲解。但令人难以忽视的是,这种对性暴力受害者的曲解并不罕见。它使侥幸活下来的幸存者,在余生中也继续遭受漫长的羞辱和折磨。


(被性侵者遭受苛责和质疑的声音不断)

  “慰安妇”在大多时候,只是作为民族压迫的符号出现,但其个人经历和感受却鲜少被记忆和挖掘。对于面目模糊的受害者,人们往往更不容易生出感情,甚至有可能将受害者与性暴力本身混为一体,觉得肮脏,希望回避。


韩国社会对“慰安妇”问题的看法


 在韩国京畿道广州市有一座“分享之家”,由韩国民间机构修建,除了历史纪念馆,主要供幸存的“慰安妇”受害老人起居生活。“分享之家”在韩国几乎无人不知,甚至还登上了著名旅游书籍《孤单星球》的推荐景点名单。在这里,记者看到很多孩子在做志愿者,为游客讲解历史。


(韩国的“分享之家”)

  对于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慰安妇”的历史产生兴趣和了解并不是一件天然的事。韩国中学生为何愿意来到这里,讲解这段离他们现在的生活并不近的历史呢?

  记者看到,在韩国的广场和公园中,放置有“慰安妇”少女塑像,韩国的“慰安妇”幸存者写下了他们的故事,在媒体上广泛传播,今年上映的电影《鬼乡》讲述“慰安妇”的故事,在韩国曾引发了全民观影热潮,票房甚至超过了同期上映的好莱坞大片《疯狂动物城》和《死侍》。或许是因为在这些艺术作品中,那些在最美丽的年华因战争性暴力而凋零的少女的形象,使沉重的历史能更直接地击中当代人的心灵。或许正是它们让孩子们在跨越半个世纪后,能够对老人产生深切的怜惜和共鸣。



(韩国街头挂着《鬼乡》的巨幅海报)


中国在今年有了第一座“慰安妇”纪念馆


  去年年底,在经历了十年的筹划和争取后,中国第一所经幸存者指认的“慰安妇”纪念馆在南京开馆了。



(中国第一座“慰安妇”纪念馆)

 正如苏智良所说,“建筑可能会消失,记忆应该得以保留。一个历史的再现,就是要靠一个一个‘海乃家’的调查和考证;如果没有这样一些细节和局部,我们不可能再现它的全部,这就是我们的当下的使命。”

  一座慰安所的去与留,关乎一个民族看待历史的方式,关乎现在和未来。这条路任重道远,我们依然在路上。





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

首播时间:周六21:30 - 22:15

独播频道:CCTV-13 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