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熊猫纪事

2017-05-14 央视新闻调查

爬树、酣睡、阳光浴,嬉戏、撒娇、吃东西,这是熊猫宝宝一天的生活。但是,在悠闲戏耍的背后,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濒危最珍稀的物种之一,它们的生存和发展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天灾之险


早上九点半,徐娅琳开始为自己照看了多年的熊猫跷远准备食物。

 

徐娅琳正在给跷远喂食


她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18年里,每天来到都江堰青城山基地的第一件事就是观察跷远的身体和精神状况:头天晚上投放的竹子跷远吃了多少,跷远的粪便、尿液如何。检查完毕之后,徐娅琳开始冲洗兽舍,打扫卫生,然后给跷远配早餐。

 

一切都按部就班。在工作人员的精心喂养下,大熊猫在四川卧龙的生活看上去一片平静祥和,只除了9年前的那场天灾。

 

正在喝奶的熊猫宝宝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让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基地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四周山体发生多处大面积滑坡,14套大熊猫圈舍被山体掩埋,18套圈舍严重损坏。

 

“18间,这么一排过来18间房子都埋掉了,都是熊猫的宿舍都埋掉了”,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震后第一时间只看到了团团,“在(宿舍的)左角,傻傻地站在那儿的,一身全是灰尘很脏很脏。”

 

团团躲过了一劫,但圆圆却不见了。情急之下,徐娅琳和同事们冒着余震的危险进山寻找圆圆。

 

徐娅琳和同事一路走一路喊,直到第四天,才找到一只趴着的熊猫,浑身是泥,无法辨认,只有两只眼睛在外面。徐娅琳试探性地喊了它,熊猫一动不动。徐娅琳再试了一次,这一次,它眨了眨眼睛,站了起来,向徐娅琳的方向走过来。

 

当时找到的圆圆


“我们四五个人就抱在一起,突然就哭起来了,就是说哎呦,不负有心人吧,终于找到了。”

 

圈养之难


自1980年起,大熊猫就被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列为极度濒危状态的动物之首,亟待拯救。同时期,由于箭竹花开带来的饥荒,也让大熊猫的生存一再受到严重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国宝大熊猫的民间行动成了一股潮流。

 


很多大熊猫被抢救回来后回到山林,但也有一些在野外被救护的老弱病残大熊猫无法回去,只能在人工环境下对其进行圈养。如今全国圈养大熊猫的数量已经达到了464只。



但人工圈养大熊猫却也出现了许多未曾预料的问题——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这三大难关制约着中国大熊猫圈养种群的发展。



专家们在数十年间进行了许多尝试,通过反复试验,最终找到一种最佳饲料配备,把人工圈养大熊猫的发情率从原来不到30%提到到了如今的80%。

 

在四川雅安的碧峰峡基地采访时,记者遇上了焦躁不安的萌萌,它正不停地在兽舍空地徘徊走动,不住上抬的尾巴预示着它正处于发情期。

 

正处于发情期的萌萌


这是萌萌一年中唯一一次宝贵的自然交配时间点,只持续几个小时。工作人员尝试让它与兽舍侧边的雄性熊猫自然交配。但近10分钟过去了,萌萌对一侧的雄性熊猫似乎并不感兴趣。

 

最终,自然交配失败。基地科研人员只好对它进行人工授精。

 

兽医瞄准萌萌从肩膀一直到手肘那块黑色臂膀,“这个位置熊猫嘴巴够不着”,在兽圈外将麻醉针射入。

 

兽医为萌萌打上了麻醉


很快,萌萌趴到了地上陷入沉睡,被工作人员迅速带离兽舍,运往基地的熊猫医院。


受孕只是繁育的第一步,熊猫妈妈能否成功分娩、熊猫宝宝能否健康成长,对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来说,还有一系列的考验。

 

刚出生的熊猫宝宝,只有100g左右


让人欣喜的是,基地的科研人员花了二十几年,将人工圈养大熊猫的成活率从90年代的不足30%,提升到了基本都能存活。但他们更清楚的是,保护大熊猫的终极目的并不是将大熊猫留在圈养环境中。


放归之艰


2006年,身体强壮的雄性大熊猫祥祥在被培训两年之后,被挑选为野外放归培训的第一只大熊猫。

 

但结果却令所有人都难以接受,不到一年,祥祥就去世了。它竞争不赢那些野生同类,也无法建立自己的家,最后被野生同类撵上树搏斗后摔下来,肋骨断裂而死。

 

被野化放归的祥祥


如今提起,研究中心张和民主任仍是一脸痛心,“因为当时我们没有经验,不知道熊猫怎么培训,就把熊猫一天带着出去,让它去学会爬树,然后还牵着它去找水源,然后还带着它去找那些好吃的竹子,怎么弄只能通过我们的想象去培训它。”

 

祥祥的意外死亡让研究中心的专家们受到了许多人的质疑和指责。但是,研究专家还是决心“为了它们以后更好”,坚持野化放归大熊猫。2010年,他们开始尝试新的方法。

 

工作人员正在给熊猫宝宝喂食


在四川卧龙国家级保护区核桃坪基地,这个面积将近四千平米的地方,熊猫宝宝们将接受第一期的野化培训。

 

“像这个基地就负责繁殖,把熊猫送到这里,我们把熊猫再放到野化培训圈里面,放它在里面生产,产崽后那个熊猫宝宝就从小就和妈妈在一块” ,核桃坪基地负责人吴代福说,“熊猫宝宝半岁到一岁左右就在这个培训圈里面野化培训。”

 

此外,为了让大熊猫尽量和人类切割,工作人员进入时还得换上带有熊猫尿液气味的熊猫装,不让它们看到人类的样子,闻到人的气味,不依赖人类。


记者换上了熊猫装


而实际上,这里的环境和真实的野外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我们也还处于摸索阶段” ,吴代福告诉记者,当熊猫需要认识和学习其它本领的时候就会把它转入更大的,第二个阶段的野化培训圈。”

 

熊猫宝宝长大到一岁后,它和妈妈将搬家到天台山野化培训基地。基地一百万平方米,目前共有两对大熊猫母女生活在此,分别是思雪、喜妹和它们的宝宝。

 


饲养员牟仕杰和他的同事们每天会上山两次,通过熊猫妈妈身上的GPS定位,确定它们的位置,给熊猫妈妈喂食并观察熊猫宝宝的状况。

 

等到熊猫宝宝完全适应了这样一个野化的环境后,下一步就是放归山林。

 

牟仕杰给思雪喂食的途中正好看到了喜妹,吃着竹笋的喜妹看上去温顺异常,很是招人喜爱。但是,不少工作人员都曾被大熊猫伤过。


就在去年年底,工作人员韦华被喜妹咬伤,四肢肌腱断裂,至今仍在医院做着康复治疗。

 

韦华目前还需在机械帮助下行走


事发的当天,因为不放心一天未曾露面的喜妹幼仔八喜,韦华便和两个同事上山寻找。没找到小崽,喜妹却突然跑了出来。韦华习惯性地给喜妹抛了点竹笋,可令他没想到的是,喜妹一吃完便追了上来,将他扑倒在地。不过几分钟的时间,韦华左手的手指全被咬掉了,四肢的肌腱在喜妹的撕扯下全部断裂,衣服里,裤子上满是血。

 

韦华回忆道,“刚开始咬了左手,那时候,它就扯了,可能咬了五六分钟。我旁边有其他同事,这样才赶,要不然我就完蛋了。”


张和民说,“大熊猫非常凶猛,四岁以后,它们在野生的环境下,既不怕狼,也不怕雪豹、金钱豹等所有肉食动物,所有的天敌,都不是它的对手。”


尽管喜妹给韦华带去的伤痛不可磨灭,但他还是决心在恢复后回到工作岗位,对待大熊猫,“喜欢了就是喜欢了。”

 


放归之路艰难,但欣慰的是仍在缓慢进展。2012年大熊猫淘淘被正式放归野外,2013年和2014年张想和雪雪也相继回到大自然。目前,参加野化培训的大熊猫已经形成梯队,未来会有更多的大熊猫回归到自然家园。

 

多年来,随着一系列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出台和林业重点工程的建设落实,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目前已达258万公顷,全国已建立67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53.8%的大熊猫栖息地和66.8%的野外大熊猫种群,被纳入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中的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已经达到了1864只。

 


熊猫被公认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旗舰物种,通过保护这个物种,跟熊猫伴生的八千多种野生动植物也得到了保护,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带动整个生态系统改善的作用。

 

“保护熊猫也是保护人自己,保护动物也是保护人类自己”,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首任主任胡锦矗这样总结道。





正在发生的历史 新闻背后的新闻

首播时间:周六21:30 - 22:15

独播频道:CCTV-13 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