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丝路花雨 春华秋实 ——记丝绸博物馆建设中的离退休老同志

请收藏 浙江理工大学 2019-05-29

10月27日,我国高校首家丝绸博物馆,在社会各界、广大校友和师生的满怀期待中,在浙江理工大学隆重开馆。具有“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我校丝绸博物馆,获得社会各界、广大校友和师生的普遍喝彩,并纷纷点赞。作为承载丝绸人梦想、凝聚浙理人夙愿的丝绸博物馆,能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建成开放,离不开广大离退休老同志的呕心沥血,无私奉献。



戮力同心   情系丝博


丝绸是中国的骄傲,中国古代曾被称为“丝国”。我校前身是蚕学馆,这是杭州知府林启于1897年创办的中国第一所蚕桑丝绸学校,也是中国第一所农业学校,中国最早的新学教育机构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开启了近代蚕桑丝绸教育和人才培养帷幕,被誉为“开全国蚕桑改良之先声”,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和丝绸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学校迎来办学120华诞之际,校党委应势而谋顺势而为,决定筹建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丝绸博物馆的建设,正是呼应了时代主题,代表了广大校友、离退休教师和师生共同的心声。对致力弘扬丝绸文化,助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学校推进“双一流”建设都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


我校丝绸博物馆的建设以“世界视野,中国高度,江南韵味、浙江风采、理工特色”为定位,筹建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作为筹建工作实物组的离退休潘水凤、黄振堃、虞树荣三位老教师和文字组的张建宏老师,和全体工作人员一道,带着对丝绸的情怀,带着对学校的热爱,勠力同心,夙夜在公,积极作为,克难攻坚,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为了筹建丝绸博物馆,四位老同志走访了100多位离退休教师、社会各界和校友,先后召开了30多次座谈会。为了深挖史料,考证重大事件,征集陈展实物,他(她)们常常早出晚归,奔波在江浙大地上,有时就在车子上面包矿泉水当正餐。在苏州、南京、嘉兴、湖州、新昌、桐庐、富阳、南浔、盛泽、潮州等地都洒有他(她)们的汗水;在中国丝绸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嘉兴丝绸博物馆、盛泽丝绸博物馆、南京云锦博物馆、都锦生丝绸博物馆、西湖博览会博物馆、南浔辑里湖丝博物馆、钱山漾文化交流中心、达利丝绸博物馆、万事利丝绸博物馆、苏州丝绸服饰陈列馆等都留有他(她)们的身影;在万事利、凯喜雅、都锦生、福兴、达利、金富春、丝绸之路、翔顺、上久楷、米赛、嘉欣等众多丝绸企业里都踩有他(她)们的脚印。


真是他(她)们的栉风沐雨,辛勤付出,丝绸博物馆的筹建体现了理工速度,理工水平。在实物组的努力下丝绸博物馆征集到了1000多件(组)实物,包括大量珍贵的丝绸国礼,米兰世博会金奖作品,非遗传人大师作品,第一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G20礼服以及丝绸史料、手迹、品种、机械设备等。张建宏老师和文字组的老师们一起出色地创作出了主线明确、文字凝练、逻辑性强、特色鲜明的陈展大纲,把5000年的中国文明与丝绸文化,及浙江的丝绸业,丝绸教育和丝绸科技阐述的详尽明了,可看性极强,为丝绸博物馆建设打下来坚实基础。


老骥伏枥   爱国荣校


我校丝绸博物馆的建设,承载着浙理人传承弘扬5000年中华丝绸文脉的梦想,凝聚着几代浙理人的夙愿。学校筹建丝绸博物馆,离退休的老同志们纷纷表示关切支持,并表示早就盼望学校成立这样的机构,把优秀的丝绸文化、精湛的丝绸技艺传承下去,对丝绸事业的发展,对学校的建设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由于丝绸博物馆的筹建,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要建成开放,难度可想而知。四位老同志知难而上,广大离退休老同志除建言献策、贡献智慧,还给予了热情、全力的支持。万士明、康泰、刘冠峰、陈巧珠等老同志对丝绸博物馆的建设给予了很多好建议。由于年代久远,不少人、事、物均已模糊,为此,老教师们不厌其烦的一次次回忆,一遍遍寻找,一个接一个的座谈讨论,相互启发。陈纯无、陈萌萌、陈慰如、冯兆震、蒋琳娜、林鹤鸣、凌荣根、唐和、田向农、汪澜、袁和春、张丽美等老师积极参与,提供线索,给予征集实物提供了大量帮助。陈钟、黄振堃、康泰、李继红、李茂松、李志祥、刘冠峰、刘今强、潘水凤、沈明德、唐培仁、翁越飞、吴微微、徐荷仙、徐辉、徐惠惠、徐作耀、严洁英、俞月虹、虞树荣、袁观洛、张怀珠、张勇、郑祖华、朱馨萍、钱葆华(李志祥爱人)等同志毫无保留地捐献出珍藏并陪伴自己几十年甚至半个世纪的藏品、获奖证书、专利证书、手稿、教材、讲义、备课笔记、教具、制丝纹样、织物图案、依匠图画稿、出版的书籍、生产工具、质量检测工具等等。


徐惠惠老师,把从上一代丝绸工匠传给她、一直珍藏的古老宋锦样本捐献给学校丝绸博物馆,对自己从事艺术设计的两个孩子也仅仅给他们保留了该样品的电脑复制品。唐培仁、余月红两位老师虽年事已高,身体不好,不顾天热,分几次把他们出版的书籍、画稿、意象图、纹样图分门别类捐献出来,他们在企业工作时设计的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反映了丝绸产品丰富的内涵和美丽的形象,也是他们毕生的心血,两位老师忍痛割爱,把十几个丝绸品种实物都贡献给校丝绸博物馆永久收藏和展出。吴子婴老师,不辞辛劳,克服困难,千方百计找寻、核实当年(33年前)科研用过的仪器、设备,帮助复制了“钱三漾”出土科研用绢片、丝片、蜡模等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徐作耀老师,前段时间摔坏了腿,听到学校征集丝绸博物馆展品以后,不顾行动不便,把家中精心保存的我校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奖状、有关专利证书提供学校展出。他主编了丝绸机械的本科教材,出版了中国丝绸机械等著作,翻译了日本丝绸机械的书籍,这些教材、专著、译本很重,他坚持亲手整理、详细说明、供学校博物馆展出。来汶阳老师家属林云屏(我校校友)也遵照来老师生前的嘱托,把他有高艺术价值的遗作“南宋西湖全图”、精品手绘丝绸画以及《现代时装画技法》等专著,毫无保留地捐献给了学校的丝绸博物馆。


      正是有了广大离退休老师的热情支持,积极参与,丝绸博物馆实物征集工作超预期的顺利。此次在离退休老同志中征集到具有收藏、陈展价值的珍贵展陈藏品200多件,充分展现了老同志们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精神风貌,胸怀祖国、情系学校的宽广情怀。



丝路新航   春华秋实



     “一带一路”是国家战略,“丝绸”是我校的办学特色。“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 高水平的大学博物馆是大学文化积淀、学术积累的重要标志。我校自1897年蚕学馆创办之日起,便与丝绸结下了不解之缘。丝绸博物馆的建成开放,为学校办学120周年校庆的重要献礼。


在丝绸博物馆的筹建过程中,离退休潘水凤、黄振堃、虞树荣、张建宏四位老师,不仅有高超的专业素养、敬业精神,而且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意识,他(她)们以工匠精神,对陈展大纲提出了许多独到的建议,对陈展设计精益求精,常常会为一个疑难问题,举一反三,反复考证,正是有了他(她)们的无私进言,严格把关,使博物馆建设在整体陈展遵循先进的设计理念的同时,既完整展现了中国丝绸文化的总体面貌,又充分体现了浙江、尤其是我校的办学特色;既具有严肃的学术性、科普性,又具有华美的艺术性、观赏性。在近一年的筹建过程中,大家心系博物馆,心念丝绸,不辱使命,像春蚕一样默默奉献,为博物馆的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丝路新航,春华秋实。我校丝绸博物馆的建成开放,必将为展现中国丝绸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百年学府深厚的人文底蕴,共同延续源远流长的丝绸文脉,发挥积极作用。并担负起陈列展示、宣传科普、教育教化等的功能。服务于教学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致力弘扬丝绸文化,助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激励师生,凝聚校友,发展文博事业的建设目标,为丝绸教育和科技创新发挥积极作用。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56614f2te&width=500&height=375&auto=0


作者:葛建纲

排版:张励清

内容来源: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

推荐阅读


觉得不错,请点个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