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解码广州】这就是2月的广州

2017-03-03 广州日报本地通


阳春三月、烟花三月,最温暖灿烂的三月到来了,这也就意味着,一年中最短的二月就这样过去了。下面,跟着广州日报摄影部的月度好图来重新认识我们的2月,2月的广州吧。


《白云山的日与夜》

苏俊杰 摄

二月初,还处于春节假期之中。不少市民会选择上山行大运、登高望远,为新的一年讨个好彩头,白云山自然是首选。苏俊杰也登了白云山,但他并不是一走而过,他用相机记录下了从白云山上眺望天河商圈的日夜情景,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清晰可见,颇有香港太平山景色的既视感。而山峦的起伏又为建筑群带来了几丝柔和,温暖的山路孤灯似乎让整座城市有了守望之光,使人不由得沉浸在这自然与城市完美结合的景色之中。


《春晴日》


廖雪明 摄

2017年2月1日,花城广场,天气晴好,游人在拍照留念。春节假期尚未完结,广州城里更是还有喜庆的年味,花城广场的春节装饰——巨大的春字、红艳的灯笼、精致的雕花,仿佛在笑吟吟地提醒大家:“珍惜这过年的幸福时光~”


《返程高峰》


莫伟浓 摄

2017年2月2日大年初六下午,大广高速车流状况。自北往南入城方向车流密集,由南向北则车辆较少。年初六,假期将止,春节后返程高峰的到来,粤东、西、北往广州方向的回程车流出现明显上扬。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回乡过年的人的返程,春运这一场人类最大规模的迁移,也告一段落。莫大师以航拍的方式,以鸟瞰的角度,以对比的手法,优美而简洁地表现出这一状况。


《春雨》


陈忧子 摄

2016年2月4日下午3时许,广州市忽降大雨,无伞的市民在雨中各尽其能,利用各种遮蔽物庇护脑袋,并加快脚步匆匆前行。这一场匆匆的春雨,也宣告了春天的到来。




《寻亲22年》


陈忧子 摄

1995年深秋的一天晚上,张顺利年仅2岁的儿子张锦华被陌生人抱走,从此不知所踪。 一直以来,张家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寻找儿子的脚步。直到2017年2月7日,通过DNA数据比对,他们终于找到了张锦华,一家人得以相认。


家人们看到儿子后便与其紧紧相拥,并查看其头上是否有小时候留下的疤痕,并确认其脖子上的胎记。回到家中,张顺利夫妇为儿子准备好了蛋糕,指着脖子上的胎记,说起往事。亲人之间的牵连,重逢之后的感动,让人唏嘘。




《广州蓝,灯笼红》

莫伟浓 摄

2017年2月9日,广州又开启“广州蓝”模式,湛蓝天空下,赤岗塔公园的大红灯笼与广州塔遥相呼应。编辑发现,二月优秀的天气图片简直看得人浑身舒爽,暖冬时节,响晴的碧空下,挺立的广州塔,树木纤细的枝桠,再衬上一串串好似熟透了的果儿一样的红灯笼,真是让人陶醉。


《元宵灯会》


莫伟浓 杨耀烨 骆昌威 实习生 张帆 摄

美丽元宵佳节,被人们赋予了无数意义。而元宵的华灯,更是有着“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曼妙。2017年2月10日,广州市越秀公园的元宵灯会,华灯璀璨夺目,场面蔚为壮观,绚丽的灯饰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参观。正道是——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千机变》

莫伟浓 摄

2月11日,海心沙广场的夜空,1000架无人机编队上演花式表演,在星光大道上整齐列阵,似漫天飞舞的流星,直升百米夜空。 无人机在夜空中自由挥洒,闪烁着多彩的灯光。每个画面都让在场观众拍手叫绝。


过程中,来自广州交响乐团的音乐家们也在海心沙广场现场演出一曲曲精彩的乐章,欢快流畅的旋律伴着绚丽变幻的夜空编队表演,这震撼一幕让现场参观的广州市民为科技与艺术结合产生的美轮美奂而赞叹不已。 




《广府庙会》

邵权达 王燕 黎旭阳 摄

2017年02月11日,当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期七天的广州广府庙会正式隆重开幕,除了传统的庙会、美食节以外,非遗文化推广和两条巨型蚕蛹造型“创世集”坐落北京路也成为本届广府庙会一大亮点。其中,两条呆萌的蚕蛹是公共艺术家叶正华设计的公共艺术作品,是长35米的巨型蚕蛹造型、软雕塑帐篷,约有120位年轻艺术家在里面进行作品展示,每轮60人,3天换一茬,市民则可以在这里体验“以练摊的方式购买艺术品”的创意市集。




《簕杜鹃瀑布》

陈忧子 摄

2017年2月12日,当北方许多地区还是冰天雪地的时候,广州却是春意盎然。在白云区云苑新村内,有一棵树龄约20年的簕杜鹃近年来沿着居民楼外墙不断向上茁壮生长,花期一至便齐数绽放,景象蔚为壮观。如今花枝已攀爬至第九层楼顶,粉色的簕杜鹃“瀑布”倾泻而下,街坊们每每路过都要驻足欣赏、拍照留影。一位住在附近的居民称,这栋楼的居民都很喜欢花,也会安排人定期修剪,虽然有些遮阳,且偶尔也会有老鼠顺着花藤向上爬,但大家都同意继续保留这棵美丽的簕杜鹃。


《星星花坛》

苏俊杰 摄

2017年2月15日,广州市国际会展中心,琶洲大道东与会展东路交界的大转盘。广州当日天气晴好,沐浴在阳光中的城市绿色植物显得分外碧绿,在这些绿化的装点下,广州的市容也变得越来越好。航拍已是司空见惯,但当看到这些形状优美的几何图案,巧夺天工般镶嵌在城市各处之时,还是不由得为之称赞。


《紫荆花开》

陈忧子 摄

2017年2月21日,人民北路的紫荆花盛开,春意盎然,紫色和白色相间的紫荆花海将道路装点得格外美丽,给人民北路增添了无限春色,整条大道变得如少女梦般粉嫩朦胧。油画般细腻柔软的美景,也顿时刷爆了朋友圈。


《英雄木棉》

莫伟浓 杨耀烨 摄

2017年2月27日,中山纪念堂332岁的“木棉王”今年开得特别旺盛。中山纪念堂北门那株332岁的 “木棉王”树高25米,冠幅350平方米,花色鲜红似血,是广州市珍稀的古树名木,被列为一级保护植物。今年中山纪念堂的木棉开得特别旺盛,红色的木棉花与蓝色的纪念堂塔顶相互映衬,格外好看。还有约20棵木棉树簇拥着“木棉王”,一时间满城红棉万花绽放,衬托出广州英雄树的旺盛生命力。



《活鸡摊档》

邱伟荣 摄

2017年2月10日,广州芳村菜市场的活鸡档。二月,受禽流感疫情影响,广州市禽类批发市场和农贸肉菜市场禽类交易区实行休市达半月之久。休市期间,市场停止一切活禽、光禽交易,市场内不得存放任何活禽、光禽。幸好,经过一系列防疫整顿工作之后,活禽摊档在三月份得以重新开市,市民们也能够吃上新鲜鸡肉了。


《情人节,我们结婚啦》

邵权达 摄

2017年2月14日,当天是情人节,许多新人纷纷选择在这一天来到婚姻登记处登记结婚,让这个特殊的节日成为特殊的纪念日。越秀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前,当天登记结婚的新人在留影纪念。他们甜蜜的亲吻似乎让空气都变成了粉红色,让人不禁感慨:“爱情是如此的美好。”


《上夜班,落夜班》


高鹤涛 摄

出自2月24日广州日报的《新视觉》——


都市的夜,除了光影斑驳的路灯、霓虹闪烁的招牌,还有些许亮灯的商店,梅花间竹般坐落在街道。黑夜黑得并不彻底。夜路褪去了白日的嘈杂,却还能看到一些上下夜班的人:保安员、医生护士、油站加油工、夜班编辑记者……以及一些深夜等车的人群。还有消夜店里残留的热闹、抢修队夜里施工的铿铿之声,都会让人觉得,长街空荡得也不彻底。 

 
上夜班的人是辛苦的。他们有的昼伏夜出,错失了与家人共享晚饭、哄孩子入睡的温馨时刻;有的加班苦熬、辛劳终日,在灯火阑珊时落寞地等着一班夜巴;有的甚至就像“守夜人”一样,从长夜守望至鱼肚白,尽忠职守等待破晓时分的光线,今夜如此,夜夜皆然。也正是他们,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以心灯照亮永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奋力地燃烧自己的青春热血,维持着这座城市的秩序与运转。向他们致敬!



《清理垃圾楼》

苏俊杰 摄

文昌北路一位婆婆不仅将垃圾堆满了自家3层高的住宅楼,还将各种危险的杂物摆在天台,让路人都胆战心惊。该居民楼,不时传来恶臭,各色各样的垃圾被散乱地摆放在路边的人行道上:铁锅、盆栽、篮子、灯笼、饭盒、扫把、破衣服等各种垃圾被随意地摆放着。


居民楼的二楼本有一个约10米长的阳台,但已被铁板牢牢地堵死,无法看见室内。这座居民楼的天台用遮阳板和铁架子凌乱地围了起来,上面还用木条搭起长方形的架子,在一旁还有一个早已破损的铁门,还有散乱摆放的铁架子。 


2月24日,荔湾区逢源街华贵社区联合城管、街道、环卫,对该楼房的垃圾进行清理。垃圾源源不断从楼道中被搬出,“垃圾楼”恢复干净整洁。


《单车阿伯》


苏俊杰 摄

虽已90岁高龄,但他还能手不颤抖地穿针引线;十三年前罹患白血病,但还每天骑着自行车饮茶、访友……他就是西关老人邓国钧。10岁时,他躲避战乱到香港时学会了骑自行车,13年前他罹患慢性白血病,但因为坚持骑车,现在仍耳聪目明、身体硬朗。问及他的健康秘诀,他说,可能就是坚持骑自行车的习惯。如今,这位西关“骑车达人”俨然成为街坊眼中一道亮丽风景。  




《都市爬楼党》


陈忧子 摄

2017年2月26日傍晚时分 ,广州市猎德大道某处高楼的天台上,数个年轻人正在此俯瞰车水马龙的街道,黄昏的细雨薄雾映衬着近处亟待改造的冼村和不远处华灯初上的天河CBD,这些都是平地上看不到的风景。


在广州,像这群年轻人这样喜爱在城市高楼或制高点记录城市风光变化的人被称为“爬楼党”。他们多为广州90后小鲜肉,热衷于站在高处拍摄城市平时难得向世人展示的风华。


其中一人总结了爬楼党拍摄成功的几大要素:通过别人的照片以及手机的卫星地图软件寻找绝佳机位,不断地尝试和踩点、携带的设备尽可能地精简,使用小一点的三脚架、在进入大楼时尽量低调,不引人注目,以及好的拍摄技巧。

他还说:“爬楼摄影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做出太多危险的动作。” 





《百年理发店》



陈忧子 摄

“二月二,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这天,民间要行剃头之事,并称之为“剃龙头”。在广州海珠区小洲村的一家理发老店,来理发的客人络绎不绝,不少市民专程从市区来此剪发。 

在这家名为东方理发店的百年老店里,店主陈大亮从事这个行业已有40多年,是店内第四代传人。对于剪发这份手艺活,60岁的他既有自己的坚持,也有创新。


在这家不过20、30平方米的小店,每个角落都散发着老广州的怀旧情调:马赛克地砖,老式铁质理发椅,几面墙上贴满了传统年画……但陈大亮坦言,这些老物件并非有意搜集,而是随着岁月的积淀,慢慢地存留下来的。如今店里还存留着一百多年前使用的剃头推子,开张后第一位客人剪下的头发……  




来源:GZphotos(GZphoto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