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王恩泰
锐参考 | 1978,成都请回答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正式提出,中国和时代迎来了一个重要拐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光明日报》头版刊登;中国高考史上罕见地一年迎接了两届学生;中美两国政府同时发表联合公报,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改革开放政策正式提出……
这一年,对于中国最广大群众的意义是:通过奋斗改变命运获得更好的生活,变成了广泛性的可能。
从此以后,新中国迎来了崭新的生机与活力。而作为中国众多城市中的一员,成都的发展,则直观地展示出了这40年中翻天覆地的变化。
诞生于1931年的《参考消息》,作为唯一合法转载外媒的国家级报纸,也以外媒的角度,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下了成都40年来的发展轨迹——
从“挤在书摊”到“书店之都”
1978年,奈杰尔·韦德作为英国《每日电讯》的特派记者,第一次踏上成都的土地,用笔记录下了当时的成都。
“省会成都,是一个拥有三百七十万人口的城市,位于一片葱翠的肥沃的盆地上,到处是绿油油的麦田和金黄色的油菜田。”
“农舍是用稻草盖顶、一半用木料建成的,使人想起英国在产业革命前的情景。”
成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于1979年他决定再次来访。有趣的是,当他仅仅时隔一年再次到访时,他笔下的成都似乎发生了很多变化。
“我昨天在市内溜达了两小时,发现同我十五个月前到这儿来时看到的相比有了很多变化。有限制的私营贸易显然已经恢复,小巷里有了自由市场,马路边出现了摊头,郊区的农民在那里出售手工业品和自己种的蔬菜。”
“我在成都看到的人最挤的地方之一是路边一个书摊,那个摊上出售《外国学生基础英语》和标明是英国广播公司的广播英语的唱片。”当时成都人对世界、对知识充满渴望的样子简直跃然纸上。
▲资料图片:1974年,成都,那个年代缺少读物,街头摆摊的小人书成为儿童的唯一爱好。(视觉中国)
相比那时只能挤在书摊,现在的成都人显然要幸福得多。
台媒2018年就报道说,成都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书店之都”。
“书店不再只是卖书而已,顾客更讲求的是一种阅读氛围。以成都新开的三联书店为例,大约500 平方米的空间,一半卖书另一半卖文创商品,还有咖啡简餐!”报道如是说。
30年前外媒眼中的火车“脏、乱、差”
成都人的幸福可远远不止这一点。40年的发展,改变的不仅仅是一座座精致的书店,还有成都人用里程丈量世界的能力。
但事实上,这一切在34年前的1984年,却不容易。
当年外媒对成都的民航状况是这样报道的:
“最近几年,中国民航虽然买进了一些波音客机,但是,双螺旋桨安-24型飞机仍在用,足见民航的现代化还很不够。机场之间的通讯联系和管理也很落后。”
1988年,美联社在一篇旅行见闻中这样描述了成都当时的铁路交通状况:
“13号车厢烟雾缭绕,到处是从火车头那里吹来的煤灰。”
“车厢的地板由于到处是瓜子、水果皮、花生壳、烟蒂、食品包装纸……列车服务员偶尔将这些脏物抛出窗外。众多的人拥挤在这炎热的车厢里散发着汗臭气味,然而这气味远不及厕所发出的臭味。”
30多年后,成都的航空、铁路交通状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111条国际(地区)航线通达全球,2018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万人次,迈入世界机场30强。天府国际新机场建成后,成都将成为国内第三座拥有双机场的城市,年旅客吞吐量将达1.5亿人次。
“成都成为中国主要商务航空运输中心之一,是中国大陆第四大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美国《航空和空间技术周刊》网站在2015年的一篇文章这样报道说。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T2航站楼
▲在建中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图片来自《成都日报》)
与此同时,成都的铁路线也发展成一根根“血管”,连接着祖国的大江南北。列车平均时速从当年的40多公里增加到如今的300公里以上,内部设施也升级换代,不仅有窗明几净的车厢环境,现代化的智能购票进站体验更使出行变成了一种享受。
今年4月,中国和奥地利之间的首辆直达货运列车抵达维也纳。
“这辆从成都启程的列车装载了40多个集装箱,奥地利联邦铁路公司的信息显示,同样运输这些货物,海运比陆运时间长4周。”德国《明镜》周刊网站在4月的一篇报道中称。
▲资料图片:2018年4月27日,成都—维也纳中欧班列停靠在奥地利维也纳货运南站。(新华社)
成都的新印象:富足、时尚、开放
随着一条条航线的开启、一辆辆列车的穿行,成都在连通世界的同时,人民的生活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物质相对匮乏。《日本经济新闻》在1981年刊发的一篇文章中,描述了当时成都百货大楼里的一幕:“无论是百货大楼还是商店,收录两用机和电视机的出售处总是被人们围得水泄不通。”
但到了1991年,人民的物质生活不仅仅得到了极大提升,一些时髦的事物也渐渐平常起来。
比如,德国《商报》就这样描述:“该市的许多房子翻修一新。消费品极为丰富,人们穿着比几年前明显改善了。”
而今天,成都已经成为世界眼中的“时尚之都”,全球众多时尚品牌都关注到这座城市,并趋之若鹜。
“中国人长期以来都知道,拥有1600万人口的四川省省会成都拥有成为世界一流城市的必要条件。如今,香奈儿也知道了这点。”外媒如是报道。
▲太古里是成都著名的时尚街区。(视觉中国)
而成都时尚行业“繁华似锦”的后盾,则是高速发展的经济和开放包容的姿态。
早在2003年,德国《世界报》就发表了一篇充满“预言”味道的报道:“只要更多地为投资者提供便利条件,中国西部定将出现繁荣。”
到了2006年,成都已经用实际行动证实了这个“预言”: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把成都作为主阵地,在这里得到发展和壮大。
比如,在2009年的一篇报道中,日媒称“伊藤洋华堂正在成都迅速展开其业务,建立了3家店面,2008年度营业额达29亿元人民币,稳居地区首位”。
2012年,成都已经以其后发优势,成为了外企投资的“新乐园”。法媒还为此大声高呼:“到西部去!”“这里像是多年前的深圳。”
成都的惊人变化也引起了国际著名智库的关注。美国布鲁金斯学会8月发布的《2018全球大城市检测报告》中,成都在全球300个城市中脱颖而出,总体表现排名中国第一、全球第三。
更直观的变化和感受来自于成都人民。
今年11月,在《瞭望东方周刊》、瞭望智库共同主办的“2018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活动中,成都名列榜首。这是成都第11次入选这项榜单,并且连续十年位居榜首。
如果说40年前的成都印刻着斑驳和陈旧,如今的成都,显然已经有了新的标签:创造、时尚、开放、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