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美科技实力对比,别简单以“量”较之——

李峥 参考消息 2019-04-18


近日,德国智库墨卡托中国问题研究中心在一项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正在若干数字技术领域超越美国。欧洲则面临非常危险的局面,面对美中这两大超强对手,欧洲在技术竞跑中有可能落伍。


近年来,类似的中美科技实力对比研究报告时常见诸报端,各种报告评估的对象和方式不尽相同,进而也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但总体来看,国际社会似乎形成了一个普遍共识,即在科技领域,中美两国的综合竞争力远超过其他国家。中国开始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挑战美国的领先地位,未来有可能取代美国的科技霸权。   


应该如何看待外界对中美科技实力对比的这种判断?


▲这是在中关村东升科技园拍摄的由园区企业独立自主研发制造的芯片产品(3月25日摄)。(新华社发)


是客观比较还是“捧杀”?


这些判断加剧了美国国内对于科技领先的危机感。二次大战以来,美国在几乎所有的关键科技领域长期占据优势,并没有经历过实际的赶超威胁。美国政客经常选择性引用这些研究的结论,作为其呼吁美国加强对华遏制、加大美国国内科技投入的论据。


中国国内民众则对角度不同、结论不同的对比结果感到困惑。有些人极为自信,认为中国已经可以全面摆脱与美国科技产业的合作,建立起与西方不同的科技产业体系。另一些人则非常担心这些报告是一种“捧杀”。


这两种看法并不准确。此类报告经常采用的科研经费投入、专利申请量、高等技术人才数量、科技公司市值等作为衡量指标,但是这些指标并不能够准确衡量一国的科技实力,更无法对两国科技竞争的结果做出前瞻。


简单量化比较“漏洞”多


这种比较的缺陷之一在于各国科研投入不一定必然转化为科研实力。科技研发是一项高风险的工程,多数科研项目以试错告终,仅有少量最终成功。如果一国将绝大多数科技资源投入到失败几率很高的领域,那么这些投入很可能长期没有产出。相比投入数量,投入领域的科学性更为重要,而这是很难量化比较的内容。


缺陷之二在于不同技术的战略价值有巨大差异,专利和知识产权的数量简单比较意义不大。以我们所熟知的领域为例,核技术和光伏技术同样是新能源技术,但前者被广泛视为一种颠覆性技术,能够根本性改变战争的形态。对于一部手机而言,外观设计、屏幕、半导体芯片和手机软件也都有着不同价值,一些比较容易替代,另一些则难以取代。



缺陷之三在于科技产业链的价值分配并不平均。用科技公司盈利能力、市值来衡量一国科技实力似乎是一种相对市场化的方法,但是这不能体现出其他科技支撑部门的作用。科技实力不一定能够转化为利润和资本。资本和投资者在投资科技企业中有一定的盲目性,容易跟风炒作。市场所看好的初创企业不一定真正成为行业最终的霸主。


缺陷之四在于人力资源的素质难以用量化衡量。在科技领域,一个图灵这样的天才科学家的作用无法由一百个同样出色的科学家替代。相比科学家的数量,科学家的质量更为重要,但这也很难通过量化进行衡量。


最终将体现于经济发展


上述所说的缺陷只是此类国家间科技比较的一些主要不足。


相比军事、经济,科技是一项随时在变化、随时可能产生突变的领域,任何静态比较很难衡量国与国之间的真实实力差异。


除此之外,当今世界处于一个科技高度全球化的时代,一国不仅可借助本国科技资源,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着他国科技资源。在这种网络化结构中,中小国家与大国在科技领域的差距并没有数量所显示的那么夸张。如以色列、日本、德国等国家在一些精尖领域也形成了本国独到的、不可替代的优势。



归根结底,科技进步最终会体现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上。只要一国科技企业能够不断创造出新的就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那么该国科技发展自然会蒸蒸日上。中美科技实力对比最终会体现在这个最现实的比较之上。


(以上言论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作者 | 李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学者


文章编辑 | 崇珅

微信编辑 | 杨宁昱

审核 | 朱舜


打开参考消息客户端看更多外媒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