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柳叶刀》刊发了香港大学袁国勇教授团队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临床研究论文,论文报道了一名10岁男孩无症状但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且双肺毛玻璃样改变的案例,引发关注。
1月27日,河南安阳市新确诊的病例中,有多名患者与一名武汉返回者有接触,但该返回者至今无症状。同日,浙江温州的新增病例中也有一例无不适症状。
1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中心首席专家李兴旺表示,症状不明显的感染者,从传染病传播规律上来讲,也是有一定传播力的。
没有“发热、乏力、干咳”的标志性症状,携带新型冠状病毒的“潜行人”到底值不值得害怕?又如何应对呢?科技日报记者连线采访了医学专家。
未知带来巨大的恐惧。因此先要了解,为什么会出现“潜行人”?
南方医科大学分子免疫研究所所长马骊教授,当年与她的导师——863计划“重大疫原快速甄检”重大科技项目责任专家王小宁教授经历了抗击非典全过程,她解释:发热、干咳等典型症状是人类机体对于病毒入侵采取的措施,病毒的入侵会激发免疫系统“反抗”,引起全身的炎性反应,被称为“免疫应激反应”。
目前有人认为此次疫情儿童不易感,可能是“儿童免疫应激反应差异较大,所以从临床症状来看,与标志性症状不同,儿童临床重症表现会少,因此10岁男孩无症状其实是合理的临床表现,但并不意味着没被感染。”马骊提醒说,病毒带来的应激反应可能因人而异,有可能表现为无症状,需要警惕。无症状的“潜行人”有两种可能,免疫系统的免疫反应没那么强,临床表现比较潜行,也可能是由于其机体异质性可与病毒和平共处。“潜行者”最典型的代表被称为“伤寒玛丽”,是曾经在美国出现过的一名名叫“玛丽”的患者,感染伤寒杆菌带菌者却持续健康。目前河南、浙江等多地也出现了无症状患者,可能提示这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新特性,轻症多,隐蔽性强,这使得其倍增时间短,确诊病例增长迅速。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目前感染的病人轻症居多,有隐蔽性,武汉很可能还有潜在轻症患者没被发现,但这还需要统计。马骊强调,确诊是否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金指标是核酸检测。阳性但却没有症状的,被称为“隐形感染”,应该引起重视、加紧研究,避免成为传染病传播的幕后推手。“在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我们观察到出现一些无症状的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在增强检测能力之后,也发现一些病人发热不明显,偶尔干咳或者乏力。”李兴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样的病人,从传染病规律来讲,是有一定传播力的,给防控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和复杂性。
李兴旺认为,由于无症状感染者是在密切接触者中发现的,按现有的要求,都在进行医学观察,或者进行居家隔离,保证对传染源的控制。
“(无论是有症状者还是无症状者),更重要的有效对策是把传染源控制住,才能够使疫情扩散得到最大程度的缓解。”李兴旺说,个人做到合理预防也很重要,比如戴上口罩,尽量减少近距离(1-2米之间)的接触或者1.5米的距离。
马骊建议,对有过密切接触史、居家隔离的人群,条件允许的话最好也做个咽拭子核酸检测。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洗手、戴口罩、减少出行等方法,也有一些治疗用药可以用于预防。
1月27日,卫健委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显示,一般抗病毒治疗可试用α—干扰素雾化吸入、或服用已用来治疗艾滋病的药物洛匹那韦/利托那韦。
α—干扰素生产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防治包括预防和治疗两项功能。α-干扰素是一种广谱的抗病毒药物,几乎对人类所发现的所有病毒都有一定的抑制和清除作用,也未发现有耐药问题。
由于α-干扰素是人体内固有免疫的关键细胞因子,会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如2',5'-寡腺苷酸合成酶、磷酸二酯酶和蛋白激酶等),以激发人体处于全面的抗病毒状态,防止病毒在人体内大量复制和扩散。α-干扰素还可以激活免疫细胞如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巨噬细胞,发挥最终清除病毒的作用。因此补充外源性α-干扰素可以快速提升人体免疫力,防止病毒感染。来源 | 科技日报(ID:kjrbwx)
记者 | 张佳星
本文由《科技日报》创作,在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下属平台独家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