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香港实施的打击能有多大?港媒:没多大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6月8日刊登题为《美国因国家安全法而对香港实施的打击能有多大?没多大》一文,作者为香港-亚太经合组织贸易政策集团执行董事戴维·多德韦尔。文章内容摘编如下:
过去两周以来,我们经常读到美国如何计划取消香港的特殊贸易地位,以“惩罚”中国在这个特别行政区推进国家安全立法。
这符合美国的习惯,也就是把各种贸易措施作为对导致其不快的经济体的惩罚或抗议。但此次威胁提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哪些贸易“特权”将被取消,而这将产生什么影响?
《财富》杂志的埃蒙·巴雷特上周做了一项了不起的工作。制裁可能分为4个方面:关税、拒绝接受港元、限制获得敏感技术、对香港和内地官员实施制裁。
但在所有这些领域,措施都给人明显得不偿失的感觉。从表面上看,贸易杠杆似乎最重要。毕竟,香港去年对美国的出口额约为450亿美元,因此,如果像过去两年贸易战期间对中国出口商品那样加征25%的关税,金额可能相当可观。
问题在于,这些出口商品有大约95%来自其他经济体,只有大约1%是真正在香港生产的。这将使香港有大约4.5亿美元的出口商品要缴纳关税,在这个以服务业而非制造业为重点的经济体中,不到产出的0.1%。这会惹恼谁?
美国拒绝接受港元似乎不太现实,除非美国同时拒绝兑换人民币——尽管美国针对中国的贸易措施造成了不便和干扰,但迄今为止,没有哪种措施严重到有可能挑起货币战争。就连巴雷特也承认,这将是个“核选择”,其影响将是全球性的,而不仅限于香港。
限制向香港出口敏感或军民两用技术可能会阻碍香港发展成为技术和创新中心,可老实说,香港在这方面几乎算不上世界领袖。可能受到限制的技术种类少之又少,而且处于经济的边缘。
对香港和内地官员实施制裁的努力很快就会沦为笑柄,尤其是如果有必要证明他们参与了削弱香港自治的话。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中国问题专家尼克·拉迪也研究了取消贸易特权可能产生的影响,并且得出结论说,“特朗普对香港采取的最新举动是虚张声势”,“对香港的影响微乎其微,对中国的影响甚至更小”。
曾任香港驻世贸组织代表的夏秉纯明确表示:“香港现在和过去都没有与美国达成全面优惠贸易协议。”
他指出了美国扬言要采取的制裁措施带来的其他一些难题:来自香港的集装箱通过迅速“可信赖”的清关渠道进入美国,香港还与美国合作开展反恐和反洗钱行动。但是,如果将香港踢出这些协议,对美国自身的伤害可能比其他任何人都要大。
或许我们需要看看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才能理解这种特朗普式姿态的戏剧性本质:“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美国的制裁威胁确实显得很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