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念每一个可以让我安心做吃货的城市
这张图,是上周刚在美国上线的新片《极速特工》的剧照。不过我今天想说的,并不是这部电影。
不熟悉纽约的人,在这张照片里只能看到酷炫的基努·里维斯,摆出拉风的架势准备大打出手。或者,最多能辨认出这是纽约的唐人街。
而熟悉纽约的人,能看出来的东西就太多了。
基努·里维斯的身后,背景里没有门牌的那家店,就是大名鼎鼎的“武昌好味道”。不要被这个名字误导,这其实是一家台湾餐馆,发源于台北武昌路的经典小吃店。
这家店里,有全美国、乃至全世界最好吃的排骨饭——至少在台北以外的华人城市,无论是北京上海还是广东,我都没有吃过更好吃的炸猪排。它的英文店名,就叫 Taiwan Pork Chop House,“台湾猪排馆”,直白简单,但又似乎透着一种不动声色的骄傲。
在纽约,这样大隐隐于市,名不见经传但却出奇好吃的小餐馆还有很多。比如南华茶室。
这家已经有将近100年历史的小餐馆,虽然多次装修,但一直保留着香港老牌茶室的招牌风格。同样保留下来的,还有那种在如今的中国城市已经不太多见的老派中国式生活方式。当然,不用说,这里的茶点,水平和滋味也远超绝大多数中国城市。有一年,Met Ball 还把开幕前的派对放在了这里。
如果要做一个华人美食城市的排名,纽约应该可以名列前茅。而且纽约的傲人之处,不仅仅在于中餐的水平,还在于它汇聚了几乎所有派系的中餐——从粤港风味到江浙风味,从东北菜到四川菜,在纽约都可以找到,而且每个派系的餐馆都为数不少。从丰富性和多样性来说,甚至北京上海也难以望其项背。
对一个城市的记忆,很大一部分是关于食物的记忆。
当我回到北京,却发现找不到正宗好吃的早茶场所时,对纽约的这种想念就变得格外强烈。毕竟,我这辈子吃过最好吃的港式叉烧、东北水饺、福建拌面、西安凉皮,都是在纽约吃到的。
可是别忘了,纽约不止生活着中国人。在这个几乎一半人口出生在美国以外的城市,可以找到来自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美食,而且往往水平不逊本土、甚至超过本土大多数餐馆。
52街上的鸟人拉面,平均等位时间一小时以上,来这里的不只是纽约人,还有许多来朝圣的日本游客,每一个人吃过后都赞不绝口。
上西区的French Roast,则是纽约人最热爱的平价法式早午餐场所。
皇后区的泰餐厅Chao Thai,是一个泰国朋友带我去的,经过了无数泰国人的口碑验证。整个纽约,能够让我吃完还想一吃再吃的泰餐馆,随口数数至少还有近十家。
还有古巴菜、越南菜、马来西亚菜、韩国菜、老挝菜、匈牙利菜、埃塞俄比亚菜……至于意大利菜和西班牙菜,就更加不在话下。
一个城市的餐馆,体现着这个城市的气质和格局。
纽约的气质和格局,是除非置身其中、否则难以想象的巨大的包容性和文化多样性,这两个特点成就了纽约数一数二的世界城市地位,也造就了这里丰富到让人震撼的美食图景。
拿任何别的城市来套,这个结论也是成立的。
比如北京。
和纽约一样,北京也是一座极富包容性和多样性的移民城市。正如纽约汇聚了来自全世界的人,北京同样汇聚了来自全中国各地的人。所以大致可以说,北京是一个中国式的纽约翻版。这样的多样性,同样带来了北京食物的丰富多彩。
北京的多样性,一开始带着浓厚的计划经济时代的色彩。在北京生活的人,应该都知道长安大戏院旁边的川京办。早年川菜还没有那么流行的时候,川京办曾经是很多人完成川菜启蒙的地方。
除了建国门外,川办还有另一个餐厅,叫贡院蜀楼,名气小很多,但档次要高一些。
全中国每一个省级行政区、甚至很多地级城市,都在北京有一个办事处,每个办事处都有一个对外营业的饭馆。除了驻京办,很多省市还有自己的大厦,里面通常也都有一个当地风味的餐厅。
北京北三环的北太平庄,有一个地方叫七省办事处,因为在一个院子里汇聚了七个省的驻京办事处而得名。哪七个省呢?赣湘鲁闽苏浙吉。我刚到北京的时候,这个地方在我心目中是吃货圣地一样的存在。
光是把每个办事处连起来吃一遍,就要花上连续一个月的时间。假如两个星期去一家,吃完一轮一年的时间就打发过去了,然后又可以把每个大厦吃一轮。
更不用说北京还有别的那么多汇聚全国各地风味的餐厅。工体院里的重庆三样菜,渐渐取代了川办在我心目中的川菜地位;什刹海边上的孔乙己酒楼是我排遣乡愁的地方,点一壶绍兴黄酒,就像回到了江南;想吃粤菜了,我会去金宝街上的利苑酒家,这是来自香港的老牌餐厅,有最纯正的港味。
北京的好玩,就好玩在这里。
北京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天然辐射力。这里汇聚了全中国最多最有钱的人,同时又有最多最有才的文化人,和最多最不安分的人。北京虽然没有全中国最高的楼,但是有着全中国最大的格局和野心。
所以,任何一样东西,如果想要做大做强,通常都会选择北京作为第一站。川菜在全国开始流行,形成今天国民菜系的地位,最早就是从北京的一批川菜馆开始的。
后来,北京人吃腻了川菜,于是把眼光瞄准了口味更加丰富、更有异域风情的云南菜。很快,一批云南餐馆又从北京扬名立万最终走向了全国。
但是北京也有北京的缺点。这座城市的气质和它的城市建设一样,有大格局却不肯花小心思。所以在北京,你能吃到很多规模宏大、菜单比词典还要重的餐厅。但在街头找小馆子吃饭,十有八九却难吃得难以下咽,要运气和人品都很好才能碰上一家还算过得去的。
正如北京有气势磅礴世上少有的二环三环四环五环,可是在这些环路之间,却鲜少像南方城市那样阡陌纵横细密繁复的小路互相勾连。只要一堵车,就全都塞在主干道上不能动弹,想拐个路口换条小路走都不可能。
正如在北京的餐馆和咖啡馆里,你经常会听到邻桌的人大谈几千万两个亿的生意,可是他们却往往没有踏踏实实做好小事的耐心。
北京的心思,不在游弋街头巷尾的江湖,而在搭建亭台楼阁的庙堂。大概这就是北京总让人觉得缺少一些人间烟火气的原因。
越往南,人的心思就越细腻,城市的市井气息也就越浓厚。上海杭州好吃的小馆子就多很多了,到了成都广州,遍地的苍蝇馆子和食肆,更是让人感动。
而在香港台北,街头每一家的小馆子都很好吃,要运气人品特别不好才会碰上难吃的。台北的夜市成了城市招牌,但其实不必去那些游客云集的夜市,就在街上乱逛,每一条小巷子里都深藏着无数的惊喜。而香港街头,即使是几平方米的小铺子,都能像变戏法一样,用有限的几种材料,变出几十种上百种不同的菜式花样。
香港台北的用心程度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北方的干云豪情之外,开出另一个温暖的流派。
说回纽约,它动人的地方可能在于,在这两种风格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
所以,到底是一个城市的气质,影响了这个城市餐厅和食物的风格?还是这个城市的餐厅和食物,影响了这个城市的气质?这个问题大概是鸡生蛋和蛋生鸡,很难说明白。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座能够给人幸福感、能留住人的城市,一定有能经得起考验的食物和餐厅。
就像大众点评新推的一句宣传语说的那样,“好吃的真理掌握在多数人的嘴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375fuinyn&width=500&height=375&auto=0
这波宣传还做到了纽约,大众点评的标语出现在了时代广场的巨型广告屏上。
千万不要小看吃货的力量。一个城市吸引着什么样的人,反过来也会被什么样的人塑造。
成千上万、几百万几千万的吃货汇聚在一起,用嘴投票,最终会改变这个城市吃的风貌。
长按这张图上的二维码,可以看到“必吃榜”的完整榜单
没关注的朋友长按二维码点点关注
联系邮箱:ask@jiazhuang.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