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80后副处长:机关里那些过时的“老观念”,太认真你就输了!

2017-06-02 刀哥 检察日报读者俱乐部


今天还得说说老吴,这个货我已经第三次提他了。

 

提他的目的不仅仅是因为我俩关系铁,而是这货是当今官场中草根上升比较顺利的一个例子,虽然不是最顺利的,虽然他还比较穷,虽然省直部门34岁当副处长的也一抓一大把。

 

我每次发关于老吴的文章后,老吴都要打电话怼我,说我把他“脱”成“赤马肚”了。但怼完后还是要请我吃烩面,然后撮着菊花脸连着给我碰好几杯酒。

 

老吴说《一张公务员的生存清单》这篇文章被他领导看到了,而且认出了是他,当时一直夸老吴是个兢兢业业、不图名利、廉洁奉公的好干部,老吴美得屁颠屁颠的。

 

但在《机关加班十大负能量--你就是根中华烟,没人抽你,你还不如根老黄皮!》这篇文章中,我把他怼得不轻,他不知道领导看到没,心虚得又给我打电话怼我,同时威逼加利诱让我写一篇关于他的正面文章。

 

我立马糟叽他:“你这是想当网红的节奏啊!我又不是吹鼓手,前两天刚在致刀友的公开信中说过不写装B的、坑蒙拐骗的东西,你这不是逼良为娼吗?不过你倒是可以吹吹你的屌丝逆袭秘史,我给你整理整理推出来,给刀友们喝点鸡汤,顺便也粉饰一下你的形象。”

 

老吴无奈,只好同意,继续请我去吃烩面,喷了俩小时。主要是关于80后乃至90后年轻公务员们怎么在单位中立足,怎么在没钱没背景又不拍马屁又不苦大仇深的情况下得到提拔。

 

我一边喝着二锅头一边听,感觉排除老吴的运气好以外,还真有点干货,特别是对一些机关“老观念”的颠覆性言论,还真有点意思。今天我给梳理出来,刀友们觉得有理的话可以收藏。

 

特别提示:本文观点仅供参考,如有不爽请怼老吴。

 


老观念一:“提水端茶扫地擦桌子”

 

年轻公务员们刚上班时,一定被父母和老前辈们语重心长、掏心掏肺地点拨过这样一句话:“进单位以后千万别偷懒,上班早点去,给领导同事擦擦桌子、扫扫地、打打水!”这个观念一直被视为抹哪哪爽的万金油,而且很多领导年轻时都是从擦桌子扫地打水开始,慢慢博得领导同事好感,慢慢获得提拔重用的。年轻人有眼力见儿肯定是好事,眼里没活儿肯定招人烦。

 

但万金油也不是胡乱抹的,你浑身都抹上试试!你抹到菊花上试试!为了表现而表现,或者表现跨了界、表现过了头,即便再勤奋领导都不会认可你。

 

老吴刚毕业时在党报实习,去之前被当科长的姑父“谆谆教导”了一番,一进单位就忙得上蹿下跳,天天七点多就到办公室拖地、打水、帮主任整理桌子。接了稿件任务后,敲会键盘看看同事的杯子,还没等喝几口就赶紧去倒上。弄了几天以后,主任把他叫到办公室劈头盖脸一顿训斥:“让你来实习不是让你当服务员的,是让你写稿子的,光整天搞那没用的,你看你写这稿子是个啥玩意!另外,我桌子上东西都是按我的习惯分门别类放好的,别再给我整理桌子了,净帮倒忙!”

 

老吴吃木了,接下来几天稳稳当当坐那爬格子,不再上蹿下跳。突然一天有个关系好的老师私下给他说:“你知道同事们现在咋说你?说你表现越来越差了,开始变懒了!”老吴听了以后很懵很委屈,哭笑不得地骂了自己一句:“操,起点太高真TM不是啥好事!”

 

老观念二:“当公务员就是为了将来当官”

 

进了公务员系统,没人不想当官,不想当官的公务员要么是假装清高,要么是懒政怠政。但是想当官跟当不当得上官是两码事。根据人社部2016年统计数字显示,全国公务员大致为800万人,县处级(含副职)以上领导干部只占10%,也就是说,“官”毕竟是少数,90%的公务员都是在基层或者单位的中下层。

 


何况当官需要很多综合因素,比如机遇、背景、领导喜好、单位性质、个人性格等等,很多时候看似有标准,其实标准很模糊,领导的“自由裁量权”比较大。“官”,还真不是你努力了就一定能当上的。老吴虽然是副处长,但是在省直还真不算是个“官”,而且省直的处级是个坎,跨越不了处级,跳不出省直,永远也就是个“吏”。

 

当不上官咋办,难道就没有前途了吗?以前是,现在是,以后可能就不是了。去年7月14日,中办、国办印发的两类公务员管理规定全文公布,下一步公务员会分成综合管理、行政执法和专业技术三个类别,以后除了综合管理类是“官”,其他都不是“官”。对于行政执法类和专业技术类的公务员,即便不当“官”,你只要有“手艺”,能够成为系统内的顶尖人才,待遇照样可以很高,活得照样会很潇洒、很滋润。能不能当“官”、当多大的“官”跟你的努力没有直接关系,但能不能成为“人才”跟你的努力是直接挂钩的。老吴说,下一步他想往专业技术方面靠靠。

 

老观念三:“大领导很难接触得到”

 

当然,想当官就得跟领导接触,而且最好是跟“一把手”接触,这不是啥难为情的、羞耻的事儿。毕竟现有干部选拔体制下,你再头精头能、材料写得再顺溜、业务干得再得法,你不向领导靠拢,领导看不见你,或者说根本就不知道你这个人,那你活该原地踏步,干死也没用。所以跟领导接触是当官的临门一脚,踢得好你才能拿到比赛的资格,踢得不好你连出线的机会都没有。

 

很多人道理都明白,但是都觉得跟大领导接触很难、很不好意思,或者觉得自己地位卑微,领导根本不鸟自己,或者是所谓的“看破红尘”,“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其实持这种观点的人说好听点是自尊心强,害怕尝试了以后被领导拒绝而自信心遭到打击,说不好听就是一句话,“太拿自己当根葱”。而领导也都是被这样的人给神化或妖魔化了。再大的领导首先也是个人,也要吃喝拉撒,也有喜怒哀乐,喝晕吹起来也木边,说话带把儿也很溜,激情的时候会唱小白杨,黯然的时候会有小情怀,不愿干家务也会挨老婆埋怨,不会玩微信也会被孩子鄙视。

 


老吴这人就很泼辣,反正是土包子出身,压根就没有过患得患失。当科员时,工作上有啥想法就敢“直闯”厅级领导办公室,生活中有啥心结也敢给领导当面提,陪同领导一起出差时呼呼啦啦就把很多事给办了,领导召集开会也敢于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偶尔有机会跟领导一起吃饭,瞅准时机讲个不荤不素的段子,也能把领导逗得哈哈大笑。自然而然,不卑不亢,从不装B。老吴说:“我可是向来没送过礼,我就是把领导当人看,没想到领导也把我当人看了。”

 

老观念四:“凡事必给领导请示汇报”

 

请示汇报是机关里的政治规矩,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很容易越权或者被扣上“不听招呼”的帽子。但啥事都不是绝对的,特别是处理突发事件、危机事件,不可能事事都请示汇报,将在外军令还有所不受呢!另外,如果一丁点芝麻绿豆小事都给领导请示,领导会觉得你没主见,不能担当,不可重用。要知道,现在啥事都是责任制,领导头上既有“铁帽子”也有“紧箍咒”,领导也是人,也喜欢轻松,谁下班不喜欢喝个小酒喷个空儿的,谁不喜欢手下人把活儿干得利利索索的,干好后只给自己个结果就行了。

 

老吴是写材料出身,领导之所以信任他、提拔他,就是因为他写领导讲话时敢于先找领导沟通,不厌其烦地把领导一次性“掏空”,拿他的话来说,“我就烦他一次,写材料过程中从来不找他请示,很多时候都是一遍成。”但现实中很多写材料的干部往往都很胆小,事先不敢找领导沟通,先自己在那憋,最后憋出了内伤憋出来一堆领导根本不想说的漂亮话,喜滋滋拿去给领导汇报,领导劈头盖脸训一顿,然后再回去憋,再训再改再憋再训。有的干部倒是胆大,经常一边写一边找领导对思路,领导整天都快忙晕了,哪有时间听你在那废话!往往是要不冷不热怼你几句的。

 

老吴说这我也有同感。前几天有个同事带着他考公务员的小老乡,找到我们几个曾经的“考试专业户”给辅导面试。我们给他出题,其中一道题是:“你们当地有个重大活动,你作为维持秩序的交警负责道路警戒线,这时刚好有一辆救护车拉着马上要生孩子的妇女,必须从这里过,而你领导电话又打不通,你该怎么处理?”这娃很机灵,上来就套路满满:“遇到这类问题,首先我要去找领导请示……”。我刚听一句气就不打一处来:“一听就是辅导班教出来的,你请示领导让领导跑过来给她接生呢?”

 

老观念五:“领导说啥只执行不质疑”

 

机关里很多“橡皮人”,信奉“领导说的事儿,原原本本遵照执行就是万事大吉”,从来不求创新、只求稳当,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领导说啥就是啥,领导征求意见从来都是:“您讲得很全面、很深刻、很有针对性操作性,没有意见!”即便提建议也是隔靴搔痒、越挠越痒,领导对这样的人往往哭笑不得,很无奈,虽然不责备,但也不怎么提拔。

 

现在的领导很多是想干点实事的,特别是年轻领导,大部分都很有激情很有想法,干工作并不想应付差事,都想有点拿得出手的政绩。机关干部其实就是领导的参谋助手,而不是纯粹的干活儿机器,如果抱着这样的态度,永远不会引起领导的注意。而且领导征求意见时,往往是真的想要一些建议,从而启发他的思路,并不是故作姿态。甚至遇到开明的领导,你在会上发表的言论越多,角度越新,他越欣赏你。

 

老吴在这方面就很能,他的转折源于一次开会。领导当时定了个讲话提纲,然后开会让大家都发发言,大部分人都觉得领导定好的提纲,顺毛捋就行了,基本都说:“这个提纲高屋建瓴、立意深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老吴比较“放肆”,张嘴就来:“这个提纲领导考虑得很周全,领导的眼界和思路就是不一样。针对目前最新的情况,我觉得如果稍作改动效果可能会更好……”老吴的“稍作改动”一下子说了二十分钟,逻辑清晰、有理有据,领导听后拍案叫绝,从此老吴进入了领导的视野。

 

老观念六:“拍马屁的总能获得提拔”

 

“拍马屁”这个词虽然不好听,但确实是很多人获得提拔的捷径,很多不会拍马屁、不屑于拍马屁的人,一辈子老黄牛,一辈子也碌碌无为。但拍马屁也是需要技术含量的,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需要对领导的个人特点、工作习惯、家庭情况、兴趣爱好了如指掌,需要临场的高度警觉,非常之烧脑。很多拍到“马蹄子”上的事也足以说明,拍马有风险,动嘴要谨慎。并且很多时候并不是你无来由地奉承几句、巴结几下就能成事的,拍得不科学、拍得太虚伪,领导会非常不待见你。


 


康熙平定葛尔丹后,大胜归朝,有大臣为赞颂康熙的赫赫战功,在朝会上赞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不教胡马度阴山…不教胡马度阴山…不教胡马度阴山…。康熙气得胡子都发抖了,不过这个傻X大臣运气好,没有掉脑袋。

 

老吴也给我说了一个他们单位的二货,他们单位曾经一个中层领导参加海南某部门的副厅级公选,笔试过后临去面试前,单位刚好有个活动结束,大家在一起聚餐。每个人都极尽奉承之能事,都说考到海南真好啊,风景秀丽,空气新鲜,经济特区,发展很快。那个二货也开始参与到拍马大军中,端着酒过来给这个领导敬,并且嘻扑出地说:“X主任厉害啊,海南那是谁都能去的?非苏东坡那样的大学士不能去也!”话音刚落,一桌人鸦雀无声。后来这个领导面试没过,再后来当上单位副厅长,分管这个二货所在的处室,二货的小鞋从此常穿常新。

 

老观念七:“左右逢源才能平步青云”

 

见人满脸堆笑、说话滴水不漏、办事左右逢源,这样的人在机关里并不少见,而且很多都是领导跟前的红人。但有的机关干部并不善于搞这些,一是这么搞太费心,每天都在考虑各种平衡,整天琢磨领导、琢磨同事,一件小事都会牵连到情绪,搞得自己敏感得不得了,有时还会神经兮兮;二是做这些太违心,很多笑不是你想的笑,很多话不是你想说的话,需要装着、端着、藏着、掖着,永远活不出自我。

 

其实不会搞这些的机关干部也并不是没有活路,左右逢源虽然可以面上获得领导和同事的喜欢,但领导很多时候却不怎么愿意重用这样的人,因为左右逢源很多时候意味着没有原则,意味着没有立场,甚至意味着没有担当,意味着会当“墙头草”。所以聪明的领导会面上照顾左右逢源的人,而真正重用的还是那些有坚守、有思路、有想法的人,虽然这些人有点“艮”,但干实事时还是缺不了这些人,有时不提拔还不中。

 


老吴从来不是个左右逢源的人,工作中经常给领导和同事争论。他当主任科员时,有一次跟他处长一起接待外省来的调研组,因为处长跟这个省调研组一个成员是老熟人,人家座谈会上当着大领导的面把处里的工作捧上了天,处长满足感爆棚,因为媳妇是知名央企驻省里的中层,家里有点钱,晚上非要安排去XX大酒店吃饭(豪华程度五颗星),他自掏腰包。老吴很吃惊,会后找处长说:“八项规定现在抓得这么严,中央和省委这段三令五申,自掏腰包也危险,最好还是别往枪口上撞。”处长不答应非要去,最后老吴跟处长呛了起来,死挡着没去成,在一家普通饭店请调研组吃了饭。事儿总是那么巧,当天晚上省纪委去XX大酒店暗访了,还斗住了一个地方来的副县长。处长后来看着纪委下的处理文件,拉着老吴的手非要请他喝酒。

 

老观念八:“商人没有公务员地位高”

 

很多年轻公务员有个毛病,就是不论去哪个场合,只要有商人参加,人家推让一句,自己就很自觉地坐到上位,完全不考虑商人的年龄和辈分。很多时候商人的年龄都可以当他爷爷了,酒桌上他还跟人家拍着肩膀、称兄道弟,搞得一桌子尴尬癌泛滥。

 

这些年轻公务员其实“官本位”根深蒂固,脑子里充斥着迂腐透顶的封建逻辑,觉得自己一个小公务员就是个“官”了,全程一副坐井观天、自鸣得意的表情。他们看商人是一身铜臭味,商人看他就是一怪胎。以前很多商人钻政策漏子,暴发户居多,现在互联网时代的很多商人,特别是70后、80后商人有素质、有文化、有毅力、有干劲,脑子异常灵活、法治意识很强,对国际潮流、国家政策、时代脉搏把握很准,只要是正常的、干净的、纯粹的交往,把握住底线,跟他们在一起能够学到很多在机关里学不到的东西,他们很多做事的思路、办法、风格、效率,总能让你脑洞大开,很值得学习,也很值得尊重。

 

老吴结交了不少跟他年龄、学历、出身不相上下的商人,而且里面还有几个知名院校的博士,拿他的话来说,“这里面大部分是‘儒商’”。这些人很爱读书,很爱旅行,视野开阔,思维敏捷,大家经常一起交流读书心得、评论国际国内大事,大家都很爱国爱党、遵纪守法,从来没有因为老吴是关键部门的副处长而去拍他马屁。一起吃饭时,他总是把这里面德高望重的、年龄比自己大的、知识渊博的商人朋友推到上座。我跟着老吴也参加了几次这种场合,让我受益匪浅。

 

老观念九:“写材料是草根上升的敲门砖”

 

草根出身的公务员,要想在党政机关生存下去,必须得会写材料。这基本是所有人的共识。我并不否认,并且在以前的文章《写材料,除了苦逼还能得到什么?》里,我还专门阐述了写材料的好处。我本身也是写材料的,也因为能写几笔材料才遴选到了省直机关。而且老吴当年被提拔副处长也主要是因为材料写得好。但写材料并不适合所有人,如果你不适合写材料却不慎掉入了写材料的“火坑”,还是尽量赶快想办法爬出来,否则你的仕途就彻底“交待”了。

 

写材料这个东西虽然靠的是勤奋、靠的是积累,但确实也需要天分。如果天分不好,对文字不敏感,对公文没悟性,再努力也白搭。而且必须干到极致才能圆满出山、获得提拔,就像体育运动员一样,必须得冠军才能名利双收,亚军连喝汤的机会都没有。但现实中写材料的人比比皆是,写得好的也一抓一大把,能把材料写到极致的却是凤毛麟角。所谓的极致就是能够精准把握中央和地方的政策、能够无缝隙对接领导的意图、能够把领导想说的东西随时写出来,也就是能够做到领导的另一张嘴、另一支笔,能够成为领导肚子里的蛔虫。很多人能够做到勤奋,加班加点、兢兢业业、不辞劳苦,但必须经常获得跟领导正面接触的机会,并且捕捉到领导平时工作和讲话的灵魂,才能把领导想说的东西随时写出来。这就不是你只靠努力就能够达到的境界了。


 


老吴能因写材料获得提拔,是因为他敢于、勤于接触领导、研究领导,还因为他的领导愿意提前给他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思路。现实当中这样的领导却很少,一是因为领导确实太忙,没时间为了一个稿子专门提前召见你给你“做辅导”,都是让你自己琢磨,然后他再反复修改,你写得好他也不会照着念,你写得不好他就弃之不用,让你自信心备受打击。二是领导自己一开始也没啥想法,都是让你先弄个“靶子”,然后在“扫射”这个“靶子”的过程中让他自己迸发灵感,再让你逐步修改逐步返工逐步完善,慢慢地就把你的意志消磨殆尽了。



来源丨 刀笔小杂役

编辑丨张雪卉

联系邮箱│jcrb2014@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