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桃桃观影团第七期:当年的《攻壳机动队》之所以是经典

2017-04-11 桃桃淘电影

上周六,桃桃观影团北京站迎来第七期,看的也是上周最热门的电影《攻壳机动队》。

而这次,我们也尝试了一个全新的方式,就是大家集体包场观影。当然,现场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包括各种周边礼物,以及两位攻壳达人为大家分享攻壳的有关知识,干货十足。


观众的热情再次超出想象,400多人的IMAX厅,领票的观众长队也是相当壮观。

 活动当天,还不到中午12:30,我们的工作人员做好准备工作后正在吃饭,就已经有观众过来询问什么时候可以领票,告诉大家领票时间是一点半后,一名观众问这次活动是不是有周边,当然啦,一堆周边在桌子上放着,不过周边数量有限,只能先到先得了。于是工作人员听到一句“那我1:29过来!”

 于是本来这个时间空空的卢米埃影城的大堂等候区坐满了观众,下午1:10不到,签到台前面就已经排了长长的队伍,队伍的尾巴已经出了影院,看不到尾巴。



感受下

 

 

经历了100分钟愉快观影的大家,在影片结束后还进行映后交流,这次我们请来的是知乎动漫领域的达人洪韵,以及热衷科幻电影的青年导演兰波,相信大家也有很多熟悉他们的。


 

请他们来,当然是想跟各位分享攻壳更深度的一些东西,对于不了解漫画的人绝对帮助很大,两位老师也分享了日版动画以及漫画原著中非常多有趣的内容。


 因为攻壳的动画版很多,有押井守的多个剧场版,还有OVA。兰波说,OVA跟剧场版是代表不同方向的,1995年和2004年剧场版都是押井守执导的,主题两个方面,人机是怎样区别的,什么是灵魂,什么是生命,这都是在第一部提出的概念。


2004年进一步推广了这个概念,加入了更多的思考,比如生与死,阐明怎样分辨人和机器的生和死,什么是生命,什么是进化。

另外就是原始的木偶或者傀儡师,这是人为了制造人造人,试验的第一个步骤,我们习惯地认为洋娃娃是儿童玩的东西,其实这里面有深刻的含义。实际上,人对人造人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的,几千年前就开始了。

 


主持人问到,作为日本的动漫经典被好莱坞改编成超级大片,可以想见这个系列在日本或者欧美的影响。那么,《攻壳机动队》粉丝来说,攻壳最大的魅力在哪里?

 

洪韵老师说,这个系列之所以这么受欢迎,一方面是因为所设想的未来这个社会,可以看到很多现在现实中没有实鉴的东西,电子脑的存在、“少佐”还有追踪人所穿的隐形导波。在所有的技术背后,是在映照现在的社会状态。


我们现在应用手机非常普遍了,已经成为我们生命中几乎不可替代的东西,这种趋势在未来越来越加剧,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设备,技术和人类之间的融合是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程度越来越提高。


未来可能会达到一个什么程度呢?我们已经彻底离不开它,或者它会进入到我们身体成为一部分。再往后会逐渐替代我们的身体,这现在也在发生了,因为各种事故出现残障人士,可以通过义体技术恢复自己的某种身体的机制。


但是这种恢复到一定程度可能就会慢慢演化成所谓的生化人概念出现,比如说身体很大一部分是由义体取代的。


最后衍生出一个问题,到哪一个程度这个人不算是人了,变成生化人或者机器人,所谓的这种技术的发展,是人类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自己亘古以来一直想实现的人造人,人造人就是一种创造生命的过程。


我们通过一样一样的义体植入到身体中最终会替代原有的肌体,身上的一切都是制造的,还是完整的人吗?这个标题是最早是士郎正宗从一本书摘出来的,他自己对于灵肉二分的看法都是不认可的,他认为灵肉是合一的,两者之间是存在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你的意识与肉体不可分,当肉体被人工的机器替代之后,灵魂跟之前的人工灵魂有存在差距。


这部系列之所以风靡,一方法它的很多设定超过了我们的想象,比如说创造一段假记忆植入到意识当中,让你拥有虚假的记忆。在这些之外,是在讨论一些对我们在平常现实生活中都不会考虑的问题,比如您究竟是谁,什么决定你的独立性,这一点他是做到了很多作品做不到的事。

 

兰波老师则延伸了这个话题,即自主意识或者是自由意志,对于研究哲学的人来说这是非常深奥的命题,是文艺复兴以来甚至更早哲学家就反复思考的问题,我们为何是人,我们凭什么说自己是人?我们用什么来去辨别人和其他的分别?


到了电影里,押井守最后阐述的方向,对于Ghost是开放性的态度,不是说像以前西方宗教说的那样,灵魂是人类独有的东西。


到了什么样的地步呢?我们甚至认为Ghost是能够被机器模仿或者复制的东西,这个在2004年《无罪》里已经阐述出来了。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生命跟非生命的界限没有以前想象得那么清楚了。最近有一本书《未来简史》提出了一个想法,就是人可能会在这个世纪或下个世纪迈入有机生命到无机生命的伟大进程里,那个时候人可能不是我们现在定义的人了,可能是超人或者什么人了。


但是,士郎正宗、押井守之前就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了,而且是从1980年代开始思考,90年代基本上已经得出了一些结论,用差不多25年的时间,一直反复在挖掘这个题材下面的东西。


然后,两位老师还聊起了动画版与这次真人版的区别和联系。 


实际上,真人版在视觉上是在努力还原1995年版的氛围。有很多细节,比如说素子母亲所在的公寓的名字,与押井守自己执导过的一版真人同名。大家如果看最后的狙击手所在的飞机,是第一次《无罪》出现的,等等都是对于系列的还原。


可惜,作品展示有些过于满了,尤其是展示全景的时候,用大量的全景投影的东西,这一点可能跟原著还是有一些差异。看完这个电影,可能认出大量熟悉的段落,对整体故事的评论很难做,因为有一些先入为主的东西,如果没有看过,得出的评价应该不错的。

 


兰波讲到,熟悉科幻电影的人应该知道《银翼杀手》,这里也用到了很多相关元素。就是把21世纪以后好莱坞对于东方的想象,包括《环太平洋》,新版的《全面回忆》,把这两种美学风格融在《攻壳机动队》里面。


同时,又有很多变化,首先是原版动漫里面看不到场景中那些很科幻,动来动去的东西,更多是香港九龙真实存在的招牌,包括繁体中文是押井守喜欢用的,这个里面可能是为了增加异域风情,加入了对于东方的想象,这几部在香港取过景,带点未来科技感的东西,是这个片子跟原著不同的地方。

第二是人造生命机械的形态,这在未来已经不是光是想象,未来可以实现的。于是,想象不是天马行空的,是基于现在物理和工程技术基础之上可以达到,这里面的设定还是做得不错的。


第三个变化是处理过于阴暗了,在动漫里面,风格是比较明快的,而且很轻松,里面有日本人特有的幽默,一直到押井守的剧场版的时候,1995版才开始凝重起来,但是凝重不相当于把贫民窟搞成黑暗的气质,它是一种形而上的,把观众的注意力从画面集中到想表达的地方。


包括《无罪》,1995版和2004版的视觉风格镜头是缓缓推动的,除非打斗才有大规模运动的变化,而且对于城市空镜,虚拟的架空世界,里面的空镜有一种包括倒影水的,还有下雨的音效,铺垫的是淡淡的,这版里面完全看不到的。

 


接下来的提问环节,第一位观众问:看完这部电影我心中一直有一个问题,两位老师觉得异体人还算不算人类,因为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一个非常久的小说或者是一个电影,就是《弗兰克斯坦》,它是一个人造生命,但是这个电影我们更确切地是人造的身体,是人类的大脑,但是《弗兰克斯坦》有人造的身体,但是却有自己的想法,这两个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你们是怎样看待这个异体人是否属于人,或者属于半机器人或者踩在二者的交界地带?怎么样看待这个问题呢?


 

关于这个问题,兰波老师说,在《无罪》里面押井守已经提出了,人可能不会以现在的方式存在了,也就是说未来我们的人的定义就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这个问题可以确切地回答,肯定是一种生命,半人半机器体的混合物,现在很难归纳,如果用未来对于人开放式的思考,不管怎么义体化,应该都是算的。


以后义体分两种,除了大脑以外的全部义体化,大脑还是人的,是我们现在定义的人。如果大脑义体化了,最后数字跟傀儡合体融合,产生下一代人的过程,包括未来的人可能会在无机界就是网络机,也可以这样说生命还是会存在的,至于是不是人,这个东西要看对人怎么样定义。


如果以现在的定义来说很难勉强称为人,不过科技发达到那个地步,可也以称之为人。区别万物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是自我意识,刚才说了《弗兰克斯坦》有自由意志,包括人造人,义体人,还是可以称之为人的,这个东西有成为人最重要的东西,有自由意志。

 


洪韵老师认为,至于片中这些人到底是不是可以称之为人,这个问题并没有那么重要,我们看到的素子,她在第一部的结尾还有一块脑组织残留在她的义体里面,但是《无罪》里面已经不残留了,因此和网络融合为一了。


在这个前提下怎么定义自我?当你完全将自己传输到网络之后,意味着没有物理的边界将你的意识和其他人和所有的数据进行隔离。作品中展现的他仍然保持一份自我,现实中怎样谁都不知道,片中展示的,将自己的意识上传到网中获得不朽,其实存在一个悖论的,因为在获得不朽的同时也失去了自己,这样的话就像你把自己复制到无数到义体当中去,哪一个才是自己,你要的是不朽还是独立的存在,这两个事情可能存在冲突的。

 

第二个观众问到:我注意到这部真人版的编剧也是《变形金刚》的编剧,我也看过1995年和2004年的原著漫画,属于完全是照搬复制的许多场景,这是一个成功但又感觉很LOW,你们认为这是一个不算很成功的复制还是一个比较中规中矩的商业影片。

还有一个问题是:有人叫攻壳(Qiao)有人叫攻壳(Ke),你们如何定义?


 

洪韵说记住英文叫什么就行,中文叫什么不是很重要,你知道它想表达的东西是什么,或者说讨论的是肉体和灵魂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了,其他都是小事。


至于这部电影的改编到底是不是成功。虽然它有很多致敬的镜头,是忠实的还原,在转变的时候,忠实的还原并不是好事,还是要看怎样能够服务于故事。之前的剧场版作品之所以打动我,虽然构架了一个社会,但是最后落笔在个体身上,落脚在每个人质问自己存在的意义,这是很多作品不会触及的层面,这是它动人的地方。


但是对于这部电影,最后落在了不是个体而是个人,将太多个人的背景故事和个人恩怨放到里面,从个体到个人,看似没有区别,其实将自己的视角缩得非常窄,到具体的素子的命运身上,她的命运能够让我们代入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我反正做不到。但是我觉得我有太多先入为主的东西存在了,也有太多我认为很好的东西在里面,我一对比自然觉得这个可能不行。但是对于一个刚刚走入影院的观众来说,所面对的是整个社会,这部电影花了大量的篇幅描述这个世界各种各样的因素,这是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如果把这些东西都加入之后,再讲一个非常非常复杂的,包容了大量的所谓的政治因素,我们在原著里面看到的东西,普遍观众可能接受起来会很难,但是不熟悉这个系列的观众到底是什么样的观影感受,我也不知道。


兰波:对于没接触过这个系列的人来说,首先引起了思考,就像《黑客帝国》第一部一样,哪怕有这个东西作为敲门砖,再去看原著会得到更多,我的态度是这样的。至于叫攻壳(Ke)还是攻壳(Qiao),影片的国内代理是说叫攻壳(Qiao),我们这一代的粉丝应该是攻壳(Ke)机动队更多一点。

 

最后一位观众这样问到:我看预告片是女主角是欧美的,看了电影之后她原来是日本人,死了之后换了皮肤变成了白种人,你们怎么看待这个?这是不是种族歧视?

兰波答道这不是种族歧视,是选拔演员的需要,在欧美适合演素子这个的角色的就是斯嘉丽·约翰逊,原著里面可以看到有这个设定,素子是6岁的时候死亡,脑组织还有残留做了全体义体化,跟国际无关,是跟技术有关的,只不过借用了这个故事而已,不用想那么多。


洪韵老师说到这个电影对于这个问题有自己的解释,她最后变成了白种人的身躯,但是电影里面有主题就是寻回自我,在这个意义上把这个解释了,虽然醒过来是一个白种人,但是最后发现了自己真实的身份,其实也拥抱了自己真实的身份,只不过没有展现出来,她是在寻找自我。


之所以一开始选用白人的原因肯定有市场方面的考虑,别人说是洗白也可以理解,但是这种中规中矩的观点没有什么其他实际的意义,只要能在故事里面把这个观点融入进去,只要能解决好说得通就没有问题了。

 

到这里,映后交流就结束,坐到最后的观众热情的鼓掌感谢两位老师和桃桃观影团,而你们,看了他们聊的内容,对这个系列是否有更深的理解或感触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