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胡泳 | 数据新闻更好地讲述世界

胡泳 胡泳 2019-04-25


数据新闻不能只作为服务传统新闻模式的新工具



2013年,一则人事变动的小新闻并没有引起互联网界很大的反响,但是对于数据新闻业来说,它关乎这个行业的两个巨头。也许,我们在若干年回过头来看这则新闻的时候,会感觉到有权杖交接的味道。

 

2013年4月18日,为《卫报》效力15年之久的老牌记者西蒙·罗杰斯(Simon Rogers)在其个人博客上宣布,他跳槽前往Twitter效命。斯人之所以关键,是因为他是《卫报》“Datablog”的发起人,可以说《卫报》在数据新闻领域能在全球走得如此超前,和罗杰斯的努力分不开。


Simon Rogers

 

2009年,罗杰斯在总编阿兰·拉斯布里杰(Alan Rusbridger)的鼓励下开设了“Guardian Datablog”。它以博客的形式出现,提供新闻故事背后的完整数据,包括原始数据、统计和可视化数据。现在,Datablog拥有一个网页Data Store(guardian.co.uk/data),可搜索世界政府和世界发展数据库,有一个包罗万象的由A到Z的话题数据库,包含由《卫报》美编制作和从网上搜集来的大量可视化数据,还有有关公共开支数据的调研工具。每天,《卫报》的数据编辑利用Google spreadsheets分享报纸工作背后的完整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详尽分析和加以可视化,最后为报纸的印刷版和电子版提供新闻。


Guardian Datablog网站

 

《卫报》在很早就意识到了新闻需要新的形态,也就是“开放新闻”(open journalism)。拉斯布里杰对“开放新闻”的定义是:它是一种完全织入世界上现存的信息网的新闻。它和这个网络相连,从网络中筛选和过滤,与网络紧密合作,利用普通人发表和分享材料的能力更好地讲述世界。

 

为了让人理解,拉斯布里杰用一连串排比诠释了什么叫作“开放新闻”:“旅游版在寻找对柏林了如指掌的一千人。环境团队试图扩大环境报道的范围、权威性和深度。国际报道组想要收获尽可能多的来自阿拉伯的声音,以帮助报道和解释那些事件。体育编辑在想怎样才能更好地报道竞逐世界杯的32个国家球队。评论编辑希望拓宽辩论的光谱,从政治思想家到科学家到神学家到律师,这家报纸正在超越一家报纸的界限。记者发现自己能够呈现更完整的画面。”新闻应该来源于大众,同样也应该属于大众。



新闻应该来源于大众,也应该属于大众

 

由于Twitter等新媒体工具的兴起,我们开始变得不再关注新闻本身是什么,而是更加注重个体参与其中的乐趣。正如罗杰斯所说:“报纸传统的与读者的单向关系正在被人手一部移动设备、随时产生新闻的新形式所取代。只要我们做新闻工作,Twitter便是一个重要的元素。它在每个涉及政治、体育与娱乐的重大事件中都不可忽视,而且越来越重要。”这或许正是他跳槽Twitter的原因。

 

罗杰斯在Twitter出任数据编辑,这个职位的宗旨是从用户发推所汇聚的数据中发现令人着迷的故事。Twitter的数据量惊人,每天达到5亿条之多。为了能让这些数据讲故事,需要将其变得更小,更易于管理,从而过滤掉不需要的噪音。 从推上可以反映出发推者是怎么想的以及他们的行为如何,而将这些数据处理以后,可以就人们对各种事件的反应展示出令人惊异的模式。比如,当一个突发新闻发生之后,可以在Twitter上辨别连续的涟漪。

 

罗杰斯随后又跳槽去了谷歌趋势(Google Trends),但做的几乎是同样的事情。Google趋势将自己的数据实时贡献出来,帮助世界各地的人们探索对重大事件的全球反应。海量的搜索——每年都会发生数万亿次——使谷歌趋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实时数据集之一。检视人们搜索什么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可以捕捉其目前的兴趣和好奇所在。这些数据也可以同时间和位置相结合,让我们感知到无论何处社会跳动的脉搏,其本身就可以成为上好的新闻素材。


Google Trends页面


在中国,数据新闻目前还只是作为服务传统新闻模式的新工具,距全新的制作新闻理念仍有很大距离。也许我们更该听听罗杰斯的定义:“数据新闻的使命在于,帮助人们发现和使用数据。”以往,新闻机构普遍将数据视为不可外泄的宝藏。现在,是新闻界改变观念的时候了。必须认识到,新闻从业者并不总是专家和内行。在任何一个给定话题上,总有人比记者和编辑更博学,因此可能对该话题作出更大的贡献。“所以,如果你把信息放出去,你会因此获得回报。”正是为此,拉斯布里杰有一段解释何为“开放新闻”的视频的题目,就叫作“新闻记者并非世界上唯一的专家”。



平安夜祥乐


 更多阅读推荐

  1. 胡泳 | 由“全民狂拍”开启的数据革命

  2. 让我们开放资产,数据,还有头脑——《共享经济》推荐序

  3. 胡泳 | 自动化到来后,新闻人的价值何在?



 赏

新读写能力

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赞赏支持,

谢谢支持!








beingdigital

本人公号所刊载原创内容之知识产权为本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欢迎读者沟通交流,请微博@胡泳 或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留言。

“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

扫码关注东方历史评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