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秦镇

腻腻 华商网 2019-06-20

【新朋友】点标题下“华商网”订阅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分享或收藏

秦镇,可以吸引你的不止是一碗米皮。

初识秦镇,它在很多人心中都是

以米皮作为代表符号的…

甚至很多人会以为它只是个

再偏远不过的小镇

更有甚者,都不知道它所属鄠邑

再认真细致地走一遭秦镇老街…

你才会真切地感受到,

它远远不止你曾以为的那样简单…

其实,秦镇别名秦渡镇,就位于鄠邑区的东边,毗邻长安八水之一的沣河。很多人可能对这座小镇本身知之甚少,只是听说过秦镇米皮,就以为那是秦镇的全部……


△  秦镇北门外石板桥 (薛治平 1984年)


据传,公元401年,后秦皇帝姚兴由西域迎天竺高僧,在沣河设渡,秦渡镇就由此而得名,也是历朝历代繁华的交通商贾重镇。这里具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后来,周围自然村慢慢聚合,才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市镇。



秦镇的米皮自然是出名,但哪家更好吃,始终没有确切地争出个结果。还没正式上老街,在桥口就沿街排列着很多家老字号——说不上有多老,反正每家都有响当当的名号。


每家店的老板都坐在店外向你招手,随便你今天想要“宠幸”哪一家。看遍这沿街的招牌,也就基本上看清了这古镇米皮的几大派系。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很多人慕名而来,觉得破旧安静

其实秦镇倒并非是空

称它为 “慢” 则更贴切

不必费心计划今天要进行些什么活动

只管悠闲自在地跟着时间走就行



在这里,你可以静下心来,不去想生活、工作、人际关系如何调和——


只管于凌乱草木间寻一丝清闲,于褪色木门旁嗅一轮岁月更迭,于街边老人谈笑间识得古镇的寥寥一面。


秦镇啊秦镇,秦渡古镇


秦镇因有沣河划为两界,古时候的货品往来,就需要摆渡者们载物渡客来往于两岸——故秦镇又名秦渡津,后来为省事又简化为“津”。有许多周围老村镇的街上就常有喊声:“津呢走,去不?”久而久之,‘津呢’就便成为了秦镇的代名词!


秦镇在当时,是数一数二的大镇,周围村镇的人若是可以去秦镇上集,那算是挺值得炫耀的事情。即使自己不说,在别人眼中也很是被羡慕。


后来,秦镇的集市被规划为:农历双日为做集,人多货全,热闹非凡;农历单日为背集,基本上没有人来,十分冷清。


△  拍照那天正是单日,猜想是这个原因才冷清无比


其实秦镇的“古镇”之名,并非只是因为它的悠久历史,更是因为它尚未被大肆开发。一砖一瓦尚且留存的古色古香,那是被媒体吹捧、为游客向往的某些国家级古镇所比拟不了的。说它破旧是真,说它古朴也是真,更是贵在“古”得真实。



这座楼房,曾经在镇里算是最气派的建筑,现在看来便觉得有了些破烂,旧旧地立在路边,试图融入老街的陈旧。



一条条小巷子,就是村里人的小商业街,虽装修简单,但物美价廉,很受欢迎。这条巷子连着大马路,不长,整齐划一的都是些服装店。这样的画面,除了客流量不大,倒与昔日的小寨百汇没有太大差别。



秦镇还有很多黄酒馆,这家牛子黄酒馆的门面不大,但却很吸引眼球。不知道是不是已经关张了,牌匾已经褪色,但这旧木门,倒很有古镇的模样。



可能因为从小生活的地方,也是街街巷巷的原因,一直很喜欢这样高高门槛,石狮子加持的装潢。秦镇的一切都是古色古香的,连娱乐中心给人感觉也是慢悠悠的,一点没有城市中五花八门娱乐方式的急促感。


△  土产日杂瓷器门市部


△  店门口摆着的农具


门市部是个挺久远的词,可能很多孩子连听都没听过,在这里却是随处可见。相比起其他的小店,像这样的算是很大的门面了,但无论店面大小,大家都会把自家要售卖的东西铺平了“晒”给路人看,场面着实壮观。


△  “残破”的户县通用齿轮厂


△  秦镇照相馆 (图片来源网络)


许多在秦镇长大的孩子,十八九岁外出求学,多年后回来总觉得怅然若失。那些曾经上下学必要经过的街巷,好像不如少年时代与三三两两小伙伴搭肩并行时,那般的欢脱热闹——


秦镇的老街道,以前走总觉得很长;长大后,却发现不过是几个小时走马观花的“须臾”。



沿古镇的南北老街一路深入,会由乡镇商业街的样貌,逐渐变得冷清,更多许是骑着简易交通工具,赶着回家的当地居民。赏着沿街三两步可见的各类果树,走到底,便可寻见村子最远端的老城门



伴随着各种路边林立的危房,就是秦镇古城的南城墙遗址了,现在所能看到的城门楼,是二十多年前翻修后的模样。



城门洞里的墙壁,不如想象中那般光洁美好,而是逃不开一般遗迹被随意刻画的命运。虽只是小小一片,看起来却是格格不入。



公用电话亭,也成了记忆中遥远的模样——没有拆掉,却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派不上用场,逐渐被遗忘。


越来越多的人外出求学、务工,村中留下的大多是老一辈的爷爷奶奶。


秦镇古城,是否有一天,也会像城门楼下“代办长途”的小电话亭一样被遗忘呢?尚且无人可知。


秦镇,撩动你的除了米皮还有…


深入走一遭秦镇老街,你会发现,米皮固然撩人,秦镇有的,却不止米皮。


△  刚端上桌的米皮


△  米皮配夹馍


来秦镇,自然不能错过的就是“秦镇套餐”,米皮和肉夹馍。常看西安最好吃的凉皮攻略帖,只要说到秦镇米皮,统一的说法都是,“得去秦镇吃才是最正宗的”。终于得以去上一趟,才知道什么叫名不虚传。



秦镇米皮的主要配菜就是豆芽和芹菜,调一碗米皮对于各家米皮店来说更是极其熟练简单,所以辣椒油就成了各家秘不示人的杀手锏。辣椒油的味道,直接决定了一碗秦镇米皮究竟可以好吃到什么地步。



秦镇有很多家好吃的米皮店,因为个人口味不同,各家的火爆程度也就大不相同。不过很多游客都是看了口碑推荐才慕名而来,所以但凡是叫得上名字的店,大多门庭若市,不缺生意。


△  薛德全大米面皮


△  吕家面皮


△  吕记·秦香聚米皮


大致看了一下,镇上的薛和吕,形成了米皮店很大分量的两派。接近饭点,不仅店里挤满了客人,门口小桌子坐满了人,连米皮加工的简易玻璃窗也全是排队要打包米皮的客人。


△  随便一家店门口等打包的人


△  店里客人点的“秦镇套餐”


秦镇凉皮的好吃,不仅仅依赖辣椒油,凉皮本身的制作也非常重要,蒸面皮从选米、浸泡、碾米成浆到搭锅蒸熟,都有一定的规矩和诀窍。凉皮的薄厚,还会影响到最后的口感——所以还是很需要技巧的。


△  切面皮


△  挑起几根沾秘制辣椒油


△  给碗里再淋上一勺辣油


调制一碗米皮,是每家店老板驾轻就熟的了,基本上十二秒左右就能做好一碗。只要材料都备好,客人再多也不怕会忙不过来。


△  蒲家黄酒坊


既然说到了米皮,更要插播一下镇上同样以大米为主要材料酿造的黄酒。蒲家黄酒坊的门面是最大的,虽开的地方比较远,却是无比气派。


△  蒲家黄酒坊存酒的地窖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喝醇香自酿酒的游客来了,总爱买上几罐带走。秦镇的黄酒馆也不算少,与米皮店不相上下了,去前可以先对照对照攻略。



秦镇还有个特别出名的就是小糖糕。味道和口感都很像小时候吃的油糕,只是做成了汤圆的样子,圆圆小小的,一口一个很方便吃。



做糖糕的小铺子也不少,但唯独胖大娟最出名。就是在门口简单地摆了桌子和大锅,四五个人分工明确地包馅、下锅、捞糖糕……


这家的特色就是每人限购20个,还有很多人会提前电话定,然后过来拿。去的那天,人不是很多,没有等很长时间,但如果正好遇到旺季,排队也得十分钟起步。


△  老板捏团子的手很快


△  每次三个捞起控油


在这家店会忍不住留步很久,和同行的朋友一遍遍思考,要不要再买一袋?因为实在是吃得停不下来。5毛钱一个,隔纸装在袋子里,刚出锅的时候晾了一会儿,所以可以直接用手拿出来吃,里面的糖馅儿也很温和,不会很烫。



还有一个街上很常见的美食,大姐说这叫杂粮馓子,是用荞面做的。确实如招牌说的一样,酥脆醇香,味道比想象中好很多,出乎意料的喜欢。


△  咕嘟嘟地下油锅炸


△  没忍住 还要打包带走一份


其实秦镇的美食很多,米皮不只是全部,而且无论卖什么美食,大都打出“老字号”的招牌。许多镇上的老人,把手艺传了一代又一代,只是为了——古镇味道的传承。


为了让大家提到秦镇,不再下意识只想到“米皮”,或许总有人默默地做了很多。


至少逛完古镇你发现,小糖糕也很好吃——这就够了呀。


这里,是所有老灵魂的安居所


秦镇的老街道,除了美食仍旧活跃着,更有无限的情怀和记忆——许多灵魂本是年迈但却有趣,就在这条老街上,找到了最轻松的存在方式。


△  鄠邑区秦渡中心学校



老镇街道上便是秦渡中心学校,纪文书屋就开在孩子们上下学的必经之路上,外边看起来破旧,却是许多孩子童年的记忆。


△  店里正中间杂乱地铺满了试卷


△  书柜上的旧书


店里收了很多书,但不像市区里的书城那样码得整整齐齐,分类摆放,而是随意地摆放着——靠里的很多旧书甚至已经积了灰尘,看来是很久都无人问津。


△  店主大爷桌上的物件


△  “有书读真好”


这件纪文书屋的“掌门人”名叫薛纪文。书屋到底开了多少年,他也说不上来一个确切的数字——“就二三十年… 二三十年… 具体的谁能记得清嘞?”


△  店主薛纪文老先生



店里来的多是常客,书屋也不大,只是单独在书柜后面以帘遮目,堆放一些杂物。可就是这么简单的布置,这么狭小的空间,却存放了许多秦镇孩子,一整个童年的美好记忆。



如果说孩子们的记忆,是老街上的书屋——那么更多人则对秦镇北街上的“靖师眼镜老店”充满了情怀。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人工加工的眼镜逐渐没落,几近退出历史舞台——而这位88岁的老人,将石头镜的打磨加工,一做就做了50多年……


△  切割镜片时的靖树景老师傅


靖老师傅的家人说,石头镜是用水晶石做的,好处有很多,除了戴着清凉舒适以外,更是醒目提神。靖老年纪大了,身体没有从前硬朗,家人也常劝他别做了,可打磨石头镜早已成了他的习惯,一天不做就浑身不舒服……


△  整齐放满镜片的柜台


其实店里一些老物件也已有很多年历史了,店里的工作台、柜台和架格,都是开店的时候做出来的,一直用到现在。


△  88岁高龄的靖师傅


身后立柜上整整齐齐摆放着的,就是分门别类、妥帖归置好的镜片了。一切都是那样舒适整洁,就像这位近九旬的老人,给人的感觉一样朴素大方。


△  切割镜片、算账的工作桌


△  加工打磨镜片的工作台


“做了几十年了,彻底离不开这了很多顾客的信任,让他坚持了五十年。可是不知道未来“石头镜”的命运,将会飘向何方?


有多少令人生叹的手艺,已经难有人来传承——这或许就是那些手艺人,在寂寥深夜中常会思考的问题了罢……


△  南街布鞋店


△  各种款式的布鞋


走在秦镇老街上,还有一个给人很深印象就是,布鞋手艺!奶奶也常穿这种布鞋,所以看到格外亲切。



或许同样是因为手艺的传承后继无人,这种店也大都是老人在经营。我们去这家南街布鞋店的时候,几个老人就在门口谈笑,只说了句,“随便看哈”。倍觉轻松。


△  很“佛系”的看店大爷



像这样卖布鞋的店还有很多,布鞋的模样也是五花八门的,喜欢的款式和花色,都可以自行挑选。店主大都是老一辈的叔叔阿姨,“佛系”的卖鞋方式,让我们还有点不习惯。


△  路边随处可见的鞋帽店


在秦镇,许多手艺人年纪都不小了,而且后辈也选择了外出求学、务工。于是一些手工艺就随着他们的老去,在逐渐消失……


以前人们总爱说“慢灵魂”,而这里,却更愿意称那些努力、认真地传承着的人们为“老灵魂”——无论年纪大小,灵魂总是像秦镇的老街道那样“苍老”,愿意静下心来,做好一件可能在别人眼中已经没有那么必要坚持的事情。


是什么人并不重要,什么年龄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有趣的灵魂,和一颗永远真诚跳动着的心。


而秦镇的“慢”,恰恰给了这些灵魂一个,不被世间琐碎事打扰的安居之所。


在老街,慢下来的不止是脚步


△  有兴趣可以去看看是什么


秦镇的“慢”,不仅仅因为它的旧

更是那种从内到外散发出来的古老

那是很多古镇学不来的

掩不住的,骨子里的风气


△  镇子里街边的杂货小店


△  街边的小卖部和老式柜台


秦镇不大,但常常逛了一天也不算够

邻里大都谈笑,我们举着手机

显得与周遭那样格格不入…

在这里,脚步会不由自主地慢下来

而住在这里的人

想必连生活也会跟着慢下来…


△  图片来源华商论坛

不知道多少年后,或许有人

想要一探如今秦镇的模样

感谢这座古镇,把最真实的一面

毫无保留地呈现给了日后那些~

仍会不时地怀念起秦渡古镇的人!

或许那个时候,才会真切感受到…

人们心中的婆娑记忆,

对于一座城的含义…


编辑:华宝 | 作者:腻腻 | 审核:小李

(添加华宝个人微信:huashangwang777)

本文系华商网原创,禁止转载

推荐阅读 |▼

鱼化寨   长安县   回民街

沙井村   洒金桥   八里村

何家营    西安的东关南街

鄠邑区  三爻  吉祥村 你懂的

 添加华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