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同样的工作,1个逻辑让你比别人赚得多

简七 简七读财 2022-09-24


前两周我们聊了一个副业话题,很多朋友就纷纷留言,到底自己怎么找副业。


其实我觉得,关键的问题并不在于主业还是副业,而是在于如何拥有“做同样的工作,总比别人赚得多”的本事。


先分享些身边的小故事。


前一阵,我司毛毛酱跑去苏格兰玩了一圈,回来以后,给我们晒了她买的一堆战利品。


苏格兰的羊绒围巾很出名,平时手很紧的她也和旅伴们一口气在同一家店买了7条。


她还特意提到,那家店在主路旁一个特别不起眼的小弄堂里,可是生意特别好。更有趣的是,这条巷子里,有两家围巾店。门对门的开着,一家店人流如织,另一家却生意寥寥。


我们一听来了兴趣,让她分析一下为什么那家店的生意会特别好。


毛毛酱表示,首先当她迈开第一步时,这家羊绒围巾店就赢了:

“这家店门口就写着‘Factory Outlet’(工厂店/奥特莱斯),你看,工厂店是不是很符合咱们口味?放眼望过去各种围巾陈列得很规整。


再看看另外一家,门口有好多明信片啊、小纪念品啊小东西,看起来蛮杂乱的。”



毛毛酱又继续感叹了一番她在这家店的经历:一进门就发现了多个不同国籍的导购,其中自然有会中文的店员,详细的介绍了商品的过程中,尤其特别强调了不同款的羊绒含量,数据精确到了个位数。(的确是很懂中国买家的心理了)


此外,这家小店还特别开设了一个“直接退税”柜台,可以不用去机场,当场购物完后就能拿到现金退税。


这些细节看起来零零散散,其实背后却可以用一个核心逻辑来分析:


       

          第一步:需求


所有价值的基础,都是满足用户需求,无论是作为老板做生意,还是在职场上收获更高的回报。


回顾毛毛酱的故事,如果你想赚旅客的购物钱,“当地特产”绝对是一个超级刚需。


类似的,从地铁站到我们公司的路上,每天早上都有一排早餐摊,也是类似的。在大城市赶路上班的时候,顺便买个早饭,也是非常合理的需求。


当然,只满足需求还并不够,比如我们楼下那两个紧挨着的两个煎饼果子摊,为什么每天的应收能够差3倍以上呢?


我们再来继续看这个逻辑。


           第二步:预 期——满足需求不偏离


我司有几位忠实的煎饼果子爱好者,一天我特意好奇地问了其中一位:为什么你排队也要买这家呢?


“这位小哥都能记得我要油条不用薄饼,而且我说了一次甜面酱放1勺,他就记住了!”他立马回了这一句。


你还别说,咱们买吃的,图的不就是好吃吗?一个稳定的、合意的口味还真没那么简单。


你还别说,又一次我和他一起排队买煎饼果子时,那个小哥一件他就感叹:哎呀,你有好几天没来了呢,还是老样子吗?


仔细回想一下,你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经历,希望买个水蜜桃,却收到一个脆桃;买了一个宣传包装上特别强调“清爽”的防晒霜,最终却特别油腻?


这样虽然买了需要的商品,最终却和自己的预期不同的经历,往往是我们放弃的原因。


其实毛毛酱买围巾的经历,也是异曲同工的。当看到一家店分门别类展示了围巾,标注工厂店,有完善退税流程的时候,你还会进那家门口堆满明信片的“杂货店”吗?


这个市场并不缺优质商品/人才,缺的是那份恰如其分的满足预期。

即使在职场也是类似。很多人感叹,我能力挺强的,为什么老板就没发现呢?也许你可以换一个问题:你的产出,是满足业务的核心需求吗?



第三步:交付——超出预期一点点


以上两个逻辑,更多地是回答了如何创造价值,但说到赚钱,咱们还得考虑投入产出比。


毛毛酱告诉我:其实两家围巾店的标价她都对比过,没有什么差别;

我司煎饼果子爱好者也表示:两家煎饼摊的煎饼果子,价格是一样的。


那差在哪里呢?


我很喜欢的陈春花老师说过:

服务变得这么重要,就是因为它是一种承诺。

有两件事需要提醒:

第一,不要轻易承诺服务,承诺了就要兑现。

第二,不要过度服务,能做多少事情就做多少事情。


简单来说,如何超越用户预期和竞争对手一点点,但成本却基本保持一致,就是最优的选择。比如围巾店选择会多种语言的店员,比如煎饼摊小哥试着记住每个老客户的口味。


事实上,职场也是类似的。一味地加班、延长工作投入,就像是过度投入成本,可能是一笔“亏本”的选择,因为即使考虑总收入的增加,你的单位收入依旧在降低。


宏观经济学中也有类似可借鉴的原理:想要在有更多的产出,除了增加投入、提高技术外,还有一种看起来的“一本万利”的方式——改变生产的组织形式。


              

回到最开始的话题:做同样的工作,怎么能比别人赚得多呢?


无论你是否想开启更多的赚钱路子,都可以学着将:需求---预期---交付的逻辑,应用于你的行动中。


而很多纠结时刻的问题,都可以从思维中找到答案,比如:


- 为什么客户总是更喜欢别人的方案,而不是你的?

那么,不妨想:

这个方案到底是满足谁的、怎样的需求?

这个方案呈现形式,是符合各方预期的吗?

这个方案一旦交付,投入产出是更高性价比的吗?


- 为什么上司不给我加薪呢?

你不妨进行这样的思考:

我的能力模型,是上司非常需要的吗?

我的工作表现,能够满足上司的预期,让他少操心吗?

我创造的这个价值,高于我要求的薪资吗?


行行出状元,有时候赚钱的方法往往不在别处。抓住这个小逻辑,对你想做的事情做个重新评估,说不定就有意想不到的机会。


PS:

你在生活中还遇见过那些做同样的工作,收入却远超平均水平的故事吗?他们的小逻辑有是什么呢?


欢迎留言告诉我哦~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昨日精彩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