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5G如何赋能金融业全面转型升级
2020年3月,工信部发布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动5G加快发展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全力推进5G网络建设、应用推广、技术发展和安全保障,充分发挥5G新型基础设施的规模效应和带动作用,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业作为与信息技术结合最紧密的行业之一,5G技术的发展为其转型升级提供重大机遇。特别是5G为金融行业提供了更加强化的移动互联基础设施,金融业务和服务向移动化、线上化迁移,“零接触式”金融服务成为行业趋势,并促进了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此外,“零接触式”的金融服务促进了数字货币的发展,央行数字货币应用试点加速,其应用落地将进一步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升人民币国际影响力。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
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张平
北京邮电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陈岩
5G推动我国金融业全面迈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全球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与前几代移动通信技术相比,5G有三大优势特性:大带宽高速率、低时延高可靠和海量连接。5G技术与金融业的深度融合将给金融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全方位推动金融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一是5G为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加强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应用。与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可以直接应用于金融业的新兴技术不同,5G并不会直接应用于金融行业,但5G凭借其三大优势特性可以为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普及应用提供有力支撑,并不断优化现有技术应用,从而赋能金融业,使得原有金融服务更加数字化、智能化,带来用户体验的优化和自身运营效率的提升等。
二是5G将直接加速各产业的数字化、互联化、智能化进程,促进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从而间接推动形成开放共赢的金融服务生态圈,引领金融服务新业态。可提供海量链接的5G技术能够助力银行的开放化发展,通过支撑打造合作共赢的数字生态平台,推动银行与各大垂直行业的深度融合,促使银行与生态参与者共同开发场景化的金融服务产品,提供“金融+制造”“金融+医疗”“金融+教育”“金融+交通”等多种跨界金融服务。
三是5G为金融业提供泛在移动互联基础设施,促进金融业数字化发展。5G与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共同构成了万物互联时代的新基建,并且5G作为新基建的底层技术,结合其他基建层技术和传感技术、控制技术、AR/VR等通用技术,将为金融业数字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保障,进而推动交易支付、借贷、投融资等金融业务拓展至移动端,催生新兴数字支付手段以及更加数字化的多种金融服务场景。
四是5G推动决策的智能化,实现智能风控创新升级。风控是金融的核心,做好风险防控一直是金融机构重点关注的领域。5G技术的运用催生万物互联,带来了海量数据,这使得传统金融以人工为核心的风控业务模式难以处理应对,但同时也促进了风控效能的提升。金融机构可以综合利用5G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获得实时动态、可信度更高、维度更广的数据,精准识别用户行为特征,从而为分析决策提供信息支撑,令风控评估具备动态性和前瞻性,更加智能。
5G赋能数字货币关键技术实现新突破
支撑央行数字货币(DC/EP)发行和流通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加密技术、区块链技术和移动支付技术等,涵盖了交易安全、数据安全、基础安全等方面。将具有低时延、大带宽、广连接优势的5G技术与实现数字货币的多种技术融合发展,将为人民币法定数字货币流通提供更加成熟的技术支撑基础。
一是5G赋能密码技术保密性提升。如同传统纸币需要通过防伪技术加密,央行数字货币的线上流通也需要密码学的加密技术,保障其安全性,确保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密码技术作为数字货币的关键技术之一,结合5G技术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5G技术高速率、低时延的特点不仅可以改善现有加密设计中数据运算量庞大、时间消耗长的问题,还可以提高现有加密设计的算法难度,甚至可以打造算法更加复杂但安全性更高的加密技术,以避免数字货币遭受外界病毒或攻击的破坏,从而提升数字货币发行流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确保我国金融业稳定发展。此外,利用5G通信网络进行加密数据信息的传输,也将为用户安全便捷地使用数字货币提供保障,进而促进数字货币在各类移动智能终端的流通使用。
二是5G赋能区块链技术性能提升。区块链技术是数字货币的底层技术之一,其技术架构稳定,可实现多方共建、数据流通、定向留痕等,从而为零售端现金数字化、批发端支付结算、法定数字货币验钞等数字货币应用场景提供技术支持。但区块链技术也存在局限性,5G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提升区块链的性能。5G网络具有高传输速率,可以弥补区块链点对点分布式系统消耗大量网络资源的不足;5G技术的低时延特性将会提高区块链的数据同步效率,加快链上交易速度。此外,安全高速的5G网络结合区块链技术能够保证数据公开透明可追溯,减少金融领域争议的发生。因此,在数字货币大规模落地使用后,政府可以深挖数字货币在扶贫领域的应用场景,使用数字货币发放扶贫资金,不仅可以确保扶贫数据的不可篡改,还能够对扶贫资金追踪溯源,从而提高精准扶贫资金的有效利用。未来,5G技术的成熟运用,将驱动万物互联,会催生更多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数字货币支付应用场景的具体运用。
三是5G赋能移动支付便利性提升。移动支付的天然便利性将推动其发展成为未来主流的支付方式,央行数字货币的流通支付通道“数字钱包”也需要融合移动支付。5G技术的发展可以提升移动支付技术的安全性,使4G网络条件下的交互延迟、网络拥堵、安全性差等问题得到改善或解决,从而为人民币法定数字货币流通以及数字货币支付、缴费等金融服务场景提供良好的移动支付条件。此外,5G技术将进一步推动移动终端设备、互联网、应用提供商、线下商户以及金融机构等紧密互联,为用户提供更多生产生活场景下的移动支付应用,令支付场景下的各个参与者具有接受或提供数字货币支付的能力。这也为数字货币进入零售、交通、医疗、教育等服务场景,触及C端客户奠定基础,从而推动数字货币在线上和线下多重支付渠道中的落地应用。
5G助力构建“零接触式”线上金融服务新体系
疫情期间,线下网点触达C端客户的业务模式受到重大冲击,客户对线上金融服务的需求也逐渐凸显,加速了“零接触式”金融服务模式的兴起发展。“零接触”不代表银行与客户没有接触,而是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小程序等线上渠道向客户提供理财、信贷等银行业务,以“屏对屏”替代传统“面对面”模式。5G技术的发展突破及其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融合应用,将强化金融科技对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驱动作用,为打造智慧银行、提供“零接触式”线上金融服务奠定坚实基础,实现以技术为引领的业务创新。未来,应用5G技术构建完善的“零接触式”金融服务新体系,推动“零接触式”金融服务模式成为后疫情时代的新常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布局5G前沿技术应用,奠定“零接触”银行建设基础,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5G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将为金融服务提供更加强化的泛在移动互联基础设施,为移动场景下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落地提供基础网络环境。尤其是5G的典型应用场景uRLLC的高可靠低延时传输以及单元容量为远程金融服务、高清视频互动、AR/VR交互服务等提供了更优质、安全、稳定的基础支撑。此外,5G技术能够提供更高体验速率和更大带宽的接入能力,支持大规模、低成本、低功耗物联网设备的高效接入与管理,提供面向金融科技应用场景的信息交互能力,这些将成为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强力支撑。
二是运用5G技术激发线上金融业务模式创新发展。银行可以设立5G无人网点,以推进典型应用场景下的“零接触式”服务业务。例如,客户通过与业务员远程4K高清视频连线或者利用结合了增强现实(AR)和增强虚拟(AV)的混合现实技术(MR),构造可视化环境进行实时互动,实现办理个人或对公开户、签约、业务申请与修改等业务。银行还可以将5G技术应用于移动金融领域,加强对手机银行等线上渠道和服务场景的资源投入与优化整合力度,推进服务渠道、平台、内容等的数字化。此外,在产品服务上,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依托线上渠道,持续优化和丰富线上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展线上产品的覆盖面,打通线上流程断点,提高“零接触式”金融服务的渗透率。例如,银行可以发挥5G技术在远程服务、视频交互、链接海量数据、数字建模、智能风控等方面的优势,将疫情期间实施的无接触线上信贷服务常态化。
三是运用5G技术提高风控能力,使其满足“零接触式”线上金融服务的更高需要。通常,银行通过对客户进行征信调查,获取企业经营行为信息和财务数据,以便开展信用评级,从而达到风险控制的目的。因此,银行可以利用5G技术将风险管理嵌入行业供应链、企业生产经营流程中,实时获取企业信息,掌握企业经营情况动态,这将使金融风险监测具有实时性、风险识别具有前瞻性、风险评估更加精准,进而提升银行的风险控制水平。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以将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与5G技术融合应用,加强对多维度数据的分析利用,将客观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提升风控、授信模型的准确性,不断提高智能化风控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四是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应政策,鼓励5G技术在金融行业的融合应用。疫情期间,央行、银保监会、发改委等多部委已相继印发了多个通知,鼓励银行业强化金融科技应用,加快推动“零接触式”的便捷金融服务发展。例如,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于2020年2月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强化电子渠道服务保障,引导客户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在线办理支付结算业务。
5G技术赋能数字货币服务实体经济
5G、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相关金融科技的创新应用不断驱动金融业向数字化转型发展,货币形态也逐渐向数字货币演进。在此背景下,以比特币为代表的私人数字货币的规模和种类快速膨胀,各国央行也加快了法定数字货币领域的探索步伐,试图占据竞争优势。中国央行数字货币(Digital currency/Electronic payment,DC/EP)的研究始于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于2017年正式成立。伴随我国5G技术的发展以及5G商用的启用,我国法定数字货币实际执行节奏不断提速,落地进程也在不断加速推进。
一是数字货币研究成果日益增多。自2014年我国对数字货币进行研究以来,央行对数字人民币的发行与业务运行框架、数字人民币的关键技术及其发行与流通的环境、面临的法律问题、对经济金融体系的影响、法定数字货币与私人数字货币之间的关系、数字货币发行的国际经验展开深入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截至2020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陆续为数字货币及其相关内容提交了22件、65件、43件专利申请,涵盖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应用的全流程,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为数字货币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储备和落地条件。
二是数字货币试点范围逐渐拓展。2019年,央行数字货币落地测试率先在深圳试点展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提出,支持在深圳开展数字货币研究与移动支付创新应用。其中,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贸易金融的PBCTFP贸易融资区块链平台落地应用,为行业数字货币基于区块链的使用提供了经验。2020年4月以来,数字货币先行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及未来的冬奥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将数字货币用于员工缴纳党费、企事业单位发放交通补贴等方面,试点商户涵盖了餐饮、娱乐、零售业。当前,工、农、中、建四大行也正在深圳等地大规模测试数字钱包应用,用于转账、缴费等场景,以不断优化和完善功能,为数字货币落地进行测试准备。
三是数字货币服务实体经济应用场景更加丰富。近两年来,我国数字货币测试逐渐走出央行系统内部,步入零售、交通、医疗、教育等实际服务场景,触及到C端用户。现阶段中国央行数字货币设计和发型注重M0(流通中的现金)替代,因此,其应用场景之一即为零售支付,用户可以通过DC/EP数字钱包进行转账、收付款等。未来,我国央行数字货币可能与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共同成为主要的支付工具。中国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具有法定性、稳定性和锚定性,有望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支付手段,并且数字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与投资中的流通使用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因此,央行数字货币另一个重要的应用场景是跨境支付。2020年8月,商务部印发的《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的通知》提出,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中西部具备条件的试点地区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助力我国服务贸易业态创新,探索多元化、高效能、可持续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2020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也指出,要在北京自贸区建设法定数字货币试验区和数字金融体系,依托人民银行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形成贸易金融区块链标准体系。
作为我国新基建中关键的信息基础设施,5G技术实现了人与物、物与物之间通信的重大突破,开启了万物互联的新时代。5G技术与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应用,使5G的应用场景更加多元,为经济社会数字化深入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5G商用的启动以及5G技术与金融行业应用场景的深度结合,将持续推动金融领域产生新的深刻变化。未来,随着5G技术以及5G与其他新兴技术的融合应用逐渐成熟,金融科技的重要性和价值将凸显,金融服务边界也将进一步拓展,金融领域会不断涌现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金融服务。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查看精彩内容)
[文件]■ 实战丨基于政务大数据的普惠金融数据模型研究
■ 观点丨工商银行开放平台存储转型回望
■ 实战丨万里数据库在金融核心业务的实践分享
■ 观点丨远程办公安全管理不可忽略的“三个问题”
■ 实战丨证券市场文本信息智能化应用与实践
关于仿冒我刊收费的声明
我刊自创刊以来,从未向投稿人收取过任何费用。任何以刊发文章为名向投稿人收取费用的行为,均属于对投稿人的欺诈行为。
我刊官网地址为 www.fcmag.com.cn。
我刊投稿邮箱为 fcmag@fcmag.com.cn。
对于仿冒我刊网站、网页的违法行为,我社将追究其侵权责任,以维护我社和投稿人的合法权益。仿冒网站、网页举报电话:010-88232443
《金融电子化》新媒体部:主任 / 邝源 编辑 / 潘婧 傅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