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匠心筑梦 | 匠心守望初心,平凡铸就不凡——中国农业银行研发中心惠农工程团队侧记

金融电子化 金融电子化 2022-11-29

文 / 中国农业银行研发中心    王佳 李壮志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不仅是对传统精髓的传承,更是对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造、中国创造”的呼唤。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礼·考工记》中,工匠便承载起传承和守护世间万物的责任。然世间无论何物,弃之则亡,守之则成。精于工,匠于心。与其说工匠精神是一种对手艺的执念,莫如说它早已成为万物发展、时代进步不可或缺的灵魂。在中国农业银行,有这样一群科技人,他们秉承着“常怀匠心,方为匠人”的信念,牢记农行面向“三农”,服务城乡的初心和使命,积极践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匠心守望初心,用平凡铸就不凡,为“三农”金融服务插上科技的“翅膀”,让广大“三农”客群享受温暖便捷的金融服务,他们就是中国农业银行研发中心惠农工程团队,一群最可爱的人。

近年来,党中央着眼全局,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对“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然而,在世界范围内,农村金融服务、贫困人群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可负担性是一大难题。在我国,“三农”金融服务同样面临“三不”困境。一是“不会贷”。“三农”数字化基础薄弱,突出表现为数据稀少、散乱和伪劣,大量农户属于征信“白户”。同时,“三农”金融需求差异显著,不同地区、经济主体和业态大不相同。二是“不敢贷”。农村经济发展结构较为单一,抗风险能力差,且合格担保物匮乏,风险相对较高。三是“不愿贷”。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具有“短小频急”的特点,导致银行获客和管理成本高,投入与收益难成正比。为破解以上难题,惠农工程团队以初心勾线,以匠心施彩,本着“岗位基层思维不基层”的信念,运用科技手段,聚焦农民、农业和农村三大领域,在数据、风控、产品、场景等方面重点发力,构建了“三农”金融服务战略平台——惠农平台,以孪生数字和立体风控打造“三农”新基建,以普惠产品开创惠农新范式,以泛化场景构筑助农新生态,强化科技赋能业务,推动农村金融服务普惠化和便利化、农业产业现代化及农村建设数字化等,为乡村振兴提供新方案和新实践。在这过程中,惠农工程团队用其敬业的态度、专业的技术、职业的素养谱写了一曲“器物有形,匠心无界”的“三农”服务之歌、科技创新之歌、匠心筑梦之歌。



01

匠心铸梦,夯基础“孪生数字”开新局

做好“三农”金融服务首要解决的就是数字基础薄弱的问题。团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克服重重困难,业界首创“三农”数字孪生数据服务体系,完成行内外多源头和客户特征、行为等多维度的信息采集。尤其是在建设农户信息档案系统的过程中,面临四大困难:一是没有成型需求,二是团队年轻,三是系统新,四是时间短。团队成员敢想敢做,化劣势为优势,没有成型需求就积极调研、开拓创新;团队年轻意味着有朝气活力,并通过“骨干带头干、结对一起干、团队携手干”的工作方式激励和带动青年员工成长;而系统新则不用考虑历史兼容,可以采用先进框架和技术。经过两个月的突击奋战顺利投产,并引入移动互联、OCR、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线下+线上”一体化信息采集,为“三农”金融服务提供坚强的数据支撑。目前已共覆盖2亿多农户,其中线下建档农户数1000万户,建档行政村27万个,有效提升了农村信息化能力。


02

攻坚克难,强保障立体风控护新航

为解决“三农”金融服务中“卡脖子”的风控难题,实现商业可持续,团队发挥自身技术优势,通过流计算、机器学习等科技手段,建设信用、欺诈和操作风险等全方位风险防控能力,同时打造“集中+自动”风控作业模式,实现风险信号的立体式处置。风控模块负责人数周无休,以单位为家,钻研知识图谱技术,最终基于Spark,实现了行内担保圈的快速识别,将担保计量模型运行时间从28小时缩短到2小时以内,运行频率从T+7提升到T+1。


与此同时,面对“三农”产品状态多变、地区偏远、覆盖面大等现实难题,团队巧妙借助卫星遥感、无人机等科技手段,创新设立了“三农”特色风控机制,开展对农作物种类、种植面积,以及牛羊群养殖情况和受灾情况的观测。为了攻克技术难点,卫星遥感小组加班加点,和难题“死磕到底”,甚至在2021年春节假期期间也在探讨方案,最终在同业中率先实现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远程高频实时信息采集和智能识别,替代线下人工调查。这一成果大幅降低了“三农”风险监控成本,提升监控效率,其中千亩农场测算识别耗时信息采集录入耗时从天到秒,识别误差从20%下降到2%,识别成本几乎为0。


在担保方面,面对“三农”可担保物品及担保方式匮乏和单一的问题,团队通过物联网、智能传感器等技术,创新出了活体抵押、农村两权抵押等新型风险缓释工具,提升“三农”金融的可获得性。尤其是物联网小组牵头人,舍小家为大家,在二胎宝宝还在襁褓之中的情况下,依然是小组中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人,被大家戏称为“公司守夜人”。正是这样的奉献精神和干事劲头,让金融科技再一次闪光,担保工具创新实践成效显著。目前,基于农村两权抵押的农抵e贷产品推出一个月就成功签约贷款600余笔,贷款余额6.5亿元。


03

开拓创新,提效率“三农”产品得人心

基于“三农”地域分布广泛、金融需求差异大的特点,为了提升产品研发质效,惠农工程团队大胆创新研发模式,变革“生产关系”,推出“总行统一产品组件+分行快速产品装配+支行个性化产品推广”三层赋能体系,并支撑实现了“业务通用产品配置”和“科技个性自定义开发”双模服务创新模式,大幅提升研发效率。一方面,针对通用类产品通过零编码“轻量”配置化来实现,一天时间可上线一款产品;另一方面,针对“一产一地一方案”等特色类产品,采用少编码“深度”定制化来实现,最快一周时间就可完成从创意到上线。团队成员为了强化平台支撑,深入了解各地、各产业的特点和对信贷产品的诉求,甚至在回家探亲期间,也不忘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深入沟通,了解需求。截至2020年底,全行已上线惠农e贷产品超过4000余款,基本实现“三农”业态全覆盖,极大丰富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并受到市场高度认可。


04

业技融合,布全局泛化场景筑生态

面对农村区域范围广阔、发展程度不一、农户分散、需求不统一等问题,为了让更多“三农”客群享受便捷、适配的金融服务,团队心怀使命感和责任感,利用移动互联、开放银行等技术和理念打造场景金融,并通过业技融合、总分联动等组织模式,主动将金融服务输出到专业市场、政企平台、三资平台等市场核心节点,融入B端和G端,带动C端客户,构筑“三农”生态网,从而推动市场、客户、金融服务下沉,提升“三农”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尤其是场景金融小组牵头人,为了推动方案落地,他既要与各关联方深入沟通,经常一手座机,一手手机,忙得不亦乐乎;又要研究技术方案,甚至经常凌晨才离开单位。天道酬勤,截至2020年底,共建设县域有效场景近5500个,其中“三资”平台已与400多个县达成合作,覆盖6万多个行政村,充分发挥了头雁作用,展现了大行担当。


惠农工程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这一个个“守夜人”正是整个惠农工程团队“眸有星辰,心有山海”精神面貌的缩影,一例例“以单位为家”、“死磕到底”正是团队“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工作作风的写照。在惠农工程团队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惠农平台助力农业银行在“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上不断创新,充分发挥了服务乡村振兴的“排头兵”作用。截至2020年底,依托惠农平台创新推出的惠农e贷余额超3500亿元,惠及农户276万户,不良率仅0.45%,全面优质地服务广大“三农”客户。同时,惠农平台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通过接地气、有温度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有效提升了“三农”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特别是西藏等偏远地区,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书写了金融科技服务“三农”新篇章。惠农平台团队也因此斩获了包括亚太银行联盟华鹰奖-金融科技奖、《金融新观察》2020年度中国数字化金融与科技创新应用优秀案例奖等在内的多项业界大奖,且其三农普惠金融服务模式被纳入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案例,这是中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三农普惠金融服务主题的第一个国际化案例,为世界贡献“农行方案,中国智慧”。


如今,在建党百年新起点、“十四五”开局新征程的宏大背景下,“三农”工作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与此同时,根据2021年5月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仍然有5亿多的乡村人口,占比超过36%,“三农”金融服务工作依然任重道远。惠农工程团队将不忘初心,守正创新,进一步强化科技水平和队伍建设,以匠人之心,琢时光之影,积极应对新的挑战,继续为“三农”金融服务插好科技翅膀,强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推动“三农”金融服务增量、扩面、降本和提质,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更多源头活水!




《金融电子化》新媒体部:主任 / 邝源  编辑 / 傅甜甜 潘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