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 | 智能化技术赋能传统运营风控模式转型——运营风险智能管控项目的建设与成效
欢迎金融科技工作者积极投稿!
投稿邮箱:newmedia@fcmag.com.cn
——金融电子化
文 / 上海银行运营管理部 李晓
上海银行信息技术部 李正
项目背景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移动通讯、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运营模式的不断融合,商业银行运营模式发生颠覆性变革,外部案防形势的变化对运营操作风险防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多方作用下,商业银行运营风险管控呈现出“此消”“彼长”和“更聚焦”的特征。
“消”表现在:客户自助操作模式最大程度减少因银行员工介入实施犯罪或误操作的可能;前后台分离式的作业模式最大程度发挥“岗位牵制”效用,减少因“熟人文化”“一手清”造成的风险性事件;人脸识别、OCR技术等系统控制手段的应用,进一步减少“操作”的风险、“单业务节点”的风险。
“长”表现在:管控核心从“内控”扩展至“内控”+“外防”,且“外防”压力日益加大;管控内容从“操作”风险扩展至“操作”风险+“行为”风险,且“行为”的风险加大;“大运营”趋势下,运营风险管控的边界从“柜内”向“柜外”延伸;线上线下服务/操作模式并存的局面下,新型管控手段(非现场模型检查、事前事中模型监测)还无法完全替代传统管控手段(现场人工检查、事后监督)、两者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并存。
“聚焦”则体现在:金融服务“一次性接触”特征下,管好客户的账户和资金成为管客户风险的主要抓手。风控半径不断延伸,管好银行的内部资金成为运营风控的主要落点。运营操作线上化趋势下,仍由人用、人管实物运营要素成为风险管控的重点,前后台分离模式下,后台成为操作风险的集聚点。
在上述特征变化下,传统的以人控、人查,现场、事后为主的监督检查方式已无法满足新时期的风险管控需要,谋求更多元、更高效、更精准的运营风控新模式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上海银行于2016年启动“运营风险智能管控项目”,在原会计综合监测系统基础上进行全方位升级改造,历时三年建成运营风险监控平台,作为全行运营操作风险管控的基础性平台,为全条线1462名风控人员提供系统服务,并在此基础上对外输出平台应用能力,条线外用户287人。
项目理念和架构
1.设计理念。运营风险智能管控项目以“整体规划、前瞻设计、急用先行、循序推进”为原则,按“一个平台、一个流程、一套标准”的建设思路,新增线上管控手段并对原线下的管控手段进行线上化改造和标准化整合,力求管控手段多元化、管控方式智能化、工作流程标准化、用户体验便捷化。
2.功能架构。系统功能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功能架构
3.系统架构。系统架构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系统架构图
项目功能及成效
1.主要功能及应用价值。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四方面。
(1)风控能级的全面提升——风险模型平台。风险模型平台大量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以“全面覆盖、重点突出”为原则,围绕人、事、物三类主要风险,按照案例特征化—特征模型化—模型参数化的思路建成运营风控模型体系。截至2020年末,共布设400多项风险监控模型,覆盖账户、要素、资金三大主要业务领域、涵盖自客户交易发起—业务受理—系统处理—服务交付全流程。与此同时,按“总行初筛—分行协查—支行佐证—总行确认”的路径建立分层级的模型核查流程,落实闭环式管理要求。
(2)风控流程的全周期改造——风险作业平台。本着“全线上作业、全流程管理”的原则,以端到端思维建设的运营风险作业平台,面向总、分、网点三级用户,是融预警监测、运营检查、运营监督三大作业模块在内的集成式工作平台。除线上作业、线上登记、线上归档查阅等基本功能外,还设置了运营检查数据导入、业务运营数据自动比对、影像资料智能识别、实时远程视频监控和线上任务发布、推送的功能。除以PC机为主流载体外,根据运营风控人员不同场景下的工作需求,还另行设计开发移动设备端,便于风控人员摆脱实物要素束缚,全面提升作业体验,实现更轻捷便利的移动办公。
(3)风控标准的全息管控——风险管控平台。智能风控项目作为上海银行运营风控工作的基础性平台,兼顾预警监测、运营检查、运营监督三大主要风险模块的管控需要。一是将风险问题从发现、认定、处置、整改、问责的全过程固化在系统流程中;二是在平台中搭载运营风险词条库,实现运营风险问题的标准化发布;三是设置检查频率系统管控、监督机制,确保各项运营风控任务按时、按序推进;四是设立运营风控人员线上管理模块,除基本信息登记、动态更新功能外,引入风控人员工作数据、问题发现整改及问责数据,使得线上监督确认风控人员履职尽责成为可能。
(4)风控信息的全方位载体—风险信息平台。风险信息平台以“完整、实时、直观”为目标建设,一方面是全行主要业务信息的重要载体,引入核心系统、柜面系统、零售数据集市等数据信息并定期更新、供全行运营风控人员取用分析;另一方面,根据风险管控形势需要,开发建成外部信息平台,导入企业工商数据、征信数据、人行账户管理信息数据等,进一步扩充数据维度。除业务信息外,另按人员、机构维度规划设计风险信息数字化视图功能,实现对运营风控信息的自动统计、多角度分析展示,为风险管控提供决策支持。
2.技术特点。运营风险智能管控项目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电子影像、无纸化、线上线下联动、PAD移动终端等金融科技手段,具有如下几个技术特点。
(1)基于流数据实时分析的异常监测。以流数据形式实时采集核心以及柜面交易数据,实现准实时预警并及时下发至网点进行协查。系统采用标准化的预警风险记录协查和处置流程,对事后预警模型产生的预警记录,实现了总行—分行—支行(网点)三级协查流程,层层下发、层层管控,确保协查责任落实到位、情况反映准确真实。对经协查发现确有问题的,进入差错确认和整改问责环节,形成闭环体系。
(2)基于大数据规则引擎的客户准入。系统实现了自动化风险名单管理,严控客户业务准入,具体表现为:通过汇总分析客户的历史交易行为(例如账户开立)和各种信息(例如客户联系电话、联系地址、代理人信息等),每日生成分析画像。对单一客户一段时期内的历史交易进行风险特征分析、评定风险等级、加入风险名单,当该客户再次通过我行各线上、线下服务渠道提交业务申请时,由系统实时检核风险名单并对依据风险等级进行风险提示,供我行采取差异化受理/审核措施。在此期间,风险名单的产生和更新、交易控制和提示全部采用系统自动化处理逻辑,无需任何手工介入。
(3)基于流程自动化的全线上、双渠道的运营检查。改变传统的线下检查方式,实现全线上化作业,并支持PC和PAD端双渠道开展现场检查。进行运营检查时,工作人员可以从PC端发起检查准备、检查实施,在现场检查中可以使用PAD现场完成检查任务处理和工作底稿查询。其中PAD端支持对现场检查中的检查资料信息实时影像采集、上传与查看账实核对等多种功能,使风控人员摆脱实物要素束缚,全面提升作业体验。
(4)基于规则引擎和OCR技术的事后风险管控。事后风险管控功能通过系统预设的风控规则和模型,实现验印交易流水和联网核查交易流水与影像传票、记账交易流水的关联碰对;提取行内部对账系统的对账流水,对系统自动对账不平的对账流水自动生成事后监督任务。在事后监督业务核对中采用OCR技术实现对电子凭证影像票面要素的合规性审核以及凭证信息的识别,改变以往后督业务人员需要对抽样检查以及亲自核对每笔交易信息的情况,极大减少业务人员的工作量。
智能风控项目的建成标志着上海银行运营风险管控工作进入了更前置、更智能、更标准的新时代。智能风控项目的2.0版本启动在即,新版本在功能方面将加载风险量化评级、模型可视化配置、非现场检查等模块,支持前台用户个性化取数建模、灵活开展特色化风控任务;技术方面将引入新型运算手段、重新规划平台运算和交互功能,提高数据回溯运算能力、多系统实时交互能力,以数字化思维、智能化技术助力传统运营风控模式的转型蜕变。
(栏目编辑:张丽霞)
往期精选:
(点击查看精彩内容)
● 实战 | 数字化转型趋势下银行安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思路——解析中信银行数据化安全管理之“新”
● 实战 | 提升突发事件管理水平,奠定智能化运维基础——一般事件转突发事件及应急响应级别判断模型研究
《金融电子化》新媒体部:主任 / 邝源 编辑 / 傅甜甜 潘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