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数字化转型路径——专访中国工商银行首席技术官吕仲涛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引擎和血脉,新发展格局战略的实施,离不开金融业的强有力支持。通过金融科技的发展创新,推动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实现经营理念和服务模式转变,全面助推我国“十四五”期间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为此,我们专访了中国工商银行首席技术官吕仲涛,深入探讨金融科技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思路、方法和举措。
▶️ 点击观看精彩访谈
【采访实录】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驱动下,以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发展方兴日盛,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催生了全新的客户行为模式和服务需求,金融与社会服务跨界融合加速,银行业务模式和金融生态格局正在重塑。顺应新时代,银行业持续布局智能科技、深耕金融场景,培育业务生态。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了“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大银行服务重心下沉”“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等新的工作要求,为商业银行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指明了工作目标和方向。银行不再只是一个场所,而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服务。开放合作,已成为银行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所必须具备的一种新能力。
杨文艳
吕首席您好,近几十年来,金融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给金融服务,都带来了很多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叫金融电子化,21世纪初期,我们叫金融渠道网络化,近些年又提出金融科技智能化。这些金融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金融服务都带来了哪些大的变化呢?请您谈一谈。
吕仲涛
您刚才提到的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这三个阶段,是和我们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咱们可以回顾一下,80年代,我们金融机构从事电子化的过程就是整个计算机技术在商业银行应用的具体反映,它的主要目的就是由计算机取代手工操作,简单说叫计算机取代算盘,提升效率。从老百姓角度来讲,很大的一个变化就是过去的存单、存折变成了磁条卡,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到了第二个阶段就是网络化阶段,所有技术的发展,整个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家银行由原来单点的非常多的分散数据中心,由于当时没有很好的网络,都没有办法互联互通,所以商业银行开启了所谓的数据大集中这样一个过程。同时,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整个我们的服务也已经从原来网点走向了客户自主的服务,大家会感觉到,网络化的过程是一步一步走的,从最早我们的ATM、POS、电话银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到Web1.0、2.0、3.0,最后到了移动互联网。现在大家看到的,在整个社会当中,消费互联网当中,银行的服务已经是无处不在。
到第三个阶段,就是人工智能、物联网这个时期,未来我们银行的服务就朝着更加开放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包括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还有5G的发展,使得我们银行的服务未来可以延伸到更多的触角、触点,甚至未来物物之间都可以进行价值转移、资金交付。所以我认为这三个阶段是体现出来大家可以看得到的一些明显的变化。
杨文艳
对,我现在已经亲身感受到银行金融服务的这些变化了,因为我现在去取钱很少用存折或者拿着卡,到ATM取钱都很少,基本上都是用手机银行转账、取现、订餐,所以生活根本就离不开现代化的金融服务。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组织架构和经营模式是其数字化转型的突破点。金融机构对可持续性、稳定性、安全性运行有着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金融机构完善服务治理和数据治理,为金融数字化转型提供强有力的底座和支撑。
杨文艳
我想请教您一下,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您认为金融业需要进行哪些基础支撑的建设呢?
吕仲涛
实际上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它涉及到方方面面。从技术角度来讲,我觉得有几个关键的问题首先需要重点去关注和解决。
第一个从数字基建角度来讲,既然我们叫数字化转型,数据肯定是最重要的要素。怎么承载这些数据的处理、存储、加工,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数据基础设施,所以我们简称叫数据支撑或者叫数字基建。这个基建要有巨大的存储,包括它的算力的能力,简单说就是一个计算中心,你要把这个数据放到一个中心进行处理,这个能力随着云计算、分布式事务处理技术的提升,各家银行不管采用什么方法,不管是自建还是通过第三方合作,必须要有一个非常重要承载数据处理、加工的基本技术能力平台,这个就是数字基建的基础。
第二,既然叫数字化,数据作为一个要素,怎么对数据进行管理,就是所谓的数据治理,如何对数据进行标签、处理、识别等,这个方面是所谓数据治理的工作。
当然第三个也很重要,就是还需要有各种的技术平台,因为数字化技术有方方面面,大家听得很多的ABCDI,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包括5G等,必须要有一种技术平台来对这些数字化技术进行应用,应用到各种业务场景当中去。所以这个方面,技术平台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作为一个数字化转型企业的成功,还有人力资本,也是在所有的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当中非常关键的因素。我主要谈这四个方面。
杨文艳
我们都是这些新技术的受益者,其实这些技术的发展是非常非常快的。但是很多事情都要讲一个平衡,我认为万事万物它的发展实际上都是以平衡为一个中心目标的。我想金融创新也是这样,金融创新实际上它也一直在寻求一个平衡,它所寻求的就是一个发展和安全的平衡,包括技术创新和金融风险的平衡,还有就是服务创新和生产安全的平衡,我也想请您谈一下,接下来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怎么把握好这两个方面的平衡?
吕仲涛
如果从技术角度来讲,实际上技术它本身是双刃剑,因为技术本身在发展,也许你认为这个技术成熟了,但是它在发展过程当中一定还有一些所谓的弱点,或者是一些约束条件,这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关注它的技术安全问题。实际上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包括生物识别技术、人工智能的算法等,表面上看好像已经用得很广泛很成熟,但实际上它有很多前提和制约因素。所以说技术安全,对我们商业银行在运用过程中必须要去重点关注的,如何去识别它的潜在风险,如何去通过一些管理手段、一些法律手段,包括一些追责手段进行补偿。所以对于整个技术安全本身,我觉得是对于平衡安全中很重要的一个点。
第二,我认为在当前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就是供应链安全。实际上现在银行,特别是大的金融机构所采用的各类技术自己掌控的能力比较弱,即便是通过国内的供应商来提供,但它的很多核心技术仍然还是第三方国外的技术。在目前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做到供应链安全,我认为也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因为现在我们很多的供应链依赖于国外,会面临着一些断供的问题、未来技术发展可持续的问题。所以在这方面做到自主可控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随着大量新技术的运用,特别是所谓的生态,社会生态的各种合作伙伴、合作场景技术的互动,在整个业务操作当中的业务操作风险也会有些放大,有可能外部的技术风险会引申到内部,产生重大风险。所以在整个生态风险中,在采用技术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一些制度安排和流程设计,进行适当的规避和补偿。
第四个方面,我觉得也是很重要的,在整个服务创新过程当中,如何去平衡好整个创新模式,比如原来讲的伪创新,实际上技术只是一部分,真正的业务创新过程当中很多创新方法,是不是以风险为导向的,可能有些时候是假借了技术的名义在做一些伪创新,这是我们切忌要注意的。又如前一段时间很多的治理,打着金融科技的旗号,做了很多的伪创新,带来了很大的业务风险。
还有我觉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随着万物互联,整个生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银行整个信息系统,已经跟所有的合作伙伴连在一起以后,很多风险会蔓延的同时,也会给我们的网络攻击带来很多潜在的风险。所以现在外部各种网络安全事件非常多,对整个银行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重大挑战。
金融业间的竞争归结到底是金融人才的竞争。高层次科技人才作为核心力量,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着引领的作用。科技人才队伍体系的建设,对我国金融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发展至关重要。
杨文艳
您刚才讲到,我们现在面临了越来越多的安全挑战,我们就更加需要有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来保障。在人才队伍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它是诸多保障因素中最基础最关键的一点,想请教您一下,在数字化转型的这个大背景下,对于金融科技领域的人才队伍体系建设,您有什么看法?
吕仲涛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的工作,为什么呢?既然大家都知道金融科技不是金融和科技,是Fintech,它是融合的,那就意味着我们的人才结构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过去我们说金融人才、科技人才,过去几十年都是这样的。未来金融科技作为一个融合体,所谓复合型人才就变得非常关键。现在我们经常谈到一些数据科学家、数据工程师、数据分析师这些说法,实际上大的内涵本身就涵盖了两层意思,一个是要懂数据,第二个要懂算法,这就是一种所谓的复合型人才,刚才我只是举了特定的例子,实际上这个领域更宽泛,因为金融科技技术有很多。
在这当中我们怎么培养这支队伍?我认为确实很有挑战,从工商银行的角度来讲,特别是作为一个国有大行,在国有企业的背景下,如何去培养这样一支队伍,还是动了一些脑筋。举例来讲,我们为什么成立金融科技研究院?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原来传统的技术人员就是搞研发,业务有需求,就围绕这个业务目标把它做出来,他没有太多的机会和能力去接触一些最新的前沿技术,或者是他没有专门的时间去思考这些问题。所以我们把研跟发做了分离,即研究人员和开发人员做了分离,让我们的一些核心技术人员能够花更多的精力去从事一些前瞻性、探索性的研究,不让他直接去做具体的开发工作,这只是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就是跟外部合作,术业有专攻,有很多的新技术,只有通过和领先企业,和我们的研究机构、大专院校进行联合创新,同时通过联合创新的过程,使我们原来的基于金融的科技人员,能够更多去了解更新最新的技术,来提升他们复合化的能力。
第三个方面,就是我们做揭榜挂帅,通过揭榜挂帅实际上也是让我们的技术人员,特别是一些有培养潜能的技术人员,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冒出来,给他们一种职业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而不是简单的一个支持保障人员,因为过去我们传统认为银行技术人员实际上就是技术保障功能,解决业务问题就行了。他怎么去引领业务呢?实际上就是要给这些技术人员更多的舞台、更多的机会,让他们通过不断的历练,不断通过业务和技术的融合创新,使他们能够拔尖出来。
杨文艳
谢谢您,人才体系的建设确实是一个长线过程,确实需要人才引进、人才培养,需要多方面的措施一起来发力。接下来请您谈一谈在对外服务和内部管理方面,我们要重点关注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吕仲涛
现在实际上需要关注的,第一个就是体制机制的问题,包括人才队伍,包括敏捷、快速、面向市场等。在这个方面工商银行实际上已经做了很多探索,我们从原来的一部三中心,到一部三中心、一个研究院、一个公司,从这两个新的增长点就可以看出来,我们在体制机制改革当中的一些突破,一个研究院刚才已经谈到了,通过研究院机制,来激发技术人员专注于未来新技术的探索和研究。我们的科技公司,实际上通过它的孵化,通过它的机制创新,探索出让我们的技术人员能够敏捷快速面向目标市场,同时也能够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机制的活力。
第二个方面,是大量技术平台的建立,也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因为现在技术越来越多,需要服务于各个业务条线,要和各个合作伙伴互联互通,如何高效组织这样的技术体系,我们认为技术的平台化非常重要。工商银行建立了企业级的区块链平台、人工智能平台、大数据平台、物联网平台,分布式的体系框架、计算平台等,为什么要建立这些平台?很重要的一点,这些平台一旦建立起来以后,它就可以比较快速地通过一种标准服务的方式,为我们的各个业务部门,甚至为我们的客户,提供一致化的、更高效的服务,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
第三个需要关注的就是生态建设,未来的银行是一个开放、无处不在的银行,必须要建立我们的生态圈,如何通过我们比较高效、安全的一些技术,类似于API技术、SaaS云技术,把工商银行的金融服务,以一种智能化、标准化、敏捷化的方式,嵌入到各种生态场景当中,这也是我们下一步数字化转型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杨文艳
您刚才提到技术平台的建设,会不会我们建了很多平台之后,平台的管理会变成一个新的问题呢?
吕仲涛
那是肯定的,这时候框架非常重要,就是如何聚类这些所谓的平台。另外,这些平台的技术标准,如何让它标准化也很重要。第三,要通过平台之间的协同提供服务,因为整个生态是是由诸多服务来组成的,一个服务也是由不同的技术来实现的。如何利用我们整个系统的设计,确保安全、可信的打通平台之间的数据流,也是需要我们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在未来金融科技推动银行经营生态模式变革的进程中,仍面临着重重困难与阻碍。商业银行应深入推进金融科技的创新应用,用科技引领金融、为金融赋能,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杨文艳
数字化转型这项工作,我想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要走,那么数字化转型工作,您认为未来几年要在哪几个方向上发力呢?
吕仲涛
围绕刚才讲的几点,我认为有几个关键问题是要重点去解决的,工商银行集中起来,就是五个银行的建设:数字银行,重点强调的是数字化基建的问题;智慧银行,重点强调的是银行的服务,如何让它智慧化;敏捷银行,重点强调的是我们如何通过机制体制改革,使我们的企业具有非常敏捷的一种活力、生命力,能够快速面向我们的服务,面向我们的市场;安全银行,强调的是我们的安全底座,就是我们的银行首先必须是安全的,因为银行是经营风险的,银行是持续性运营的,安全银行是我们永远的第一个要点;生态银行,未来银行的服务是无处不在的,是在任何一个场景当中都会出现,我们如何打造我们的生态银行。未来从这五个方面发力商业银行整个的智慧转型,就可以达到我们的目标。
杨文艳
我听到您讲这五个方面,将前面所讲的内容都串起来了,真的是受益匪浅,我还要再好好学习和思考一下。
新媒体中心:主任 / 邝源 编辑 / 傅甜甜 张珺 邰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