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家面对面:建设金融私有云,夯实“数字底座”

金融电子化 金融电子化 2022-11-29

▶️ 点击观看精彩访谈


【访谈实录】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用户从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上云的主力军已经从中小企业、互联网行业快速进入政府、金融、能源等领域的大中型企业,“上云用云”成为关注的焦点。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中,明确提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更先进”,要“布局先进高效的算力系统”,“加快云计算技术规范应用”。金融行业上云,实现IT架构转型与金融科技创新,全面加速金融云平台建设势在必行。


为推动我国金融行业私有云建设健康发展,更好地助力金融数字化转型发展,《金融电子化》金融科技直播间“专家面对面”栏目,今天特别邀请到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息科技部副总经理兼运维中心总经理苟飞先生作为金融行业用户代表,邀请到浪潮数据云计算方案总监刘健先生作为产业嘉宾代表,一起围绕“建设金融私有云 夯实数字底座”主题,就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1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私有云方面的建设思路和遇到的挑战



邵山:欢迎二位嘉宾进入到我们的直播间。


刚才我们简单介绍了一下我们直播间的背景和主题背景,第一个问题想问一下农发行苟飞总:结合《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的相关要求,请您谈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私有云方面的建设思路、遇到的挑战有哪些?


苟飞:感谢邵总,感谢刘总。


数字驱动是数字经济发展新趋势,农发行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乡村振兴的农业政策性银行,近年来,在总行党委的高度重视下,信息科技不论对支撑全行业务发展、还是信息科技自身的发展、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去年,依据国务院、人民银行等监管部门的信息科技十四五发展规划,紧密围绕农发行全行业务发展战略,制定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2021—2025年信息科技发展规划(第一版)》,提出坚持“传承、创新、夯实、提高、加强”,立足农业政策性银行经营发展特色,以科技创新赋能价值创造,以机制变革驱动效能提升,推动业务、数据、技术深度融合,开启金融科技建设新篇章。实施数字赋能工程,全方位进行数字化转型,为农发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持续增强金融服务数字化建设能力。农发行十四五信息科技发展战略为:“ADBC+POWER”,意为“数字化转型为农发行(ADBC)赋予(+)新能量(POWER)”,“ADBC”既是农发行的英文缩写,也体现农发行信息科技十四五规划将紧跟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先进的科技技术,“+”有融合、赋能、跨界、扩展、面向未来,“POWER”代表精准洞察、开放共赢、智慧运营、极致体验、极速响应5个方面的业务效果。


私有云作为金融行业信息科技的基础设施,农发行通过不断的技术迭代,先后经历了虚拟化资源池、云平台1.0,以及正在建设和使用的农发智云2.0,为农发行面向“三农”、服务“三农”、持续支农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去年,农发行完成了私有云“农发智云”2.0的整体规划工作,目前已经进入了整体实施和运行阶段。“农发智云2.0”的建设也是提升我行信息科技对数字化金融业务体系的支撑能力,夯实信息科技基础设施,促进传统IT架构向云架构转型,构建更为安全的金融基础设施。


一是建设农发行的新一代云平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同时降低资源供应时间,并实现资源弹性扩缩。在IaaS及计算架构方面,采用OpenStack路线,实现农发行信息系统的全面入云转型;建设安全、高可用、高性能、高稳定性的企业级分布式存储;建设服务化、软件化的云网络架构,实现虚拟路由(vRouter)、负载均衡(ELB)、弹性IP(EIP)、防火墙(vFW)、地址转换(NAT)、VPN、带宽限速等;各类overlay网络自助服务能力。


二是打造云网联动多地多活系统。作为支撑全行应用系统的基础设施,基础架构的可靠性是系统设计的重点。“农发智云”作为农发行新一代的私有云平台,在提供安全可靠的基础设施资源的同时,把多中心多活系统建设纳入到设计范围。目前,我们完成了包括北京、珠海两地三中心的建设模式,采用软件定义网络、负载均衡、应用及数据容灾等高可用技术,具备实现业务系统两地多活的支撑能力。


三是筑牢低耦合、高内聚的云平台基座。在农发智云设计考量的过程中,我们对基础架构的分层解耦能力进行了重点规划,采用软件定义的思路。“农发智云”建设主要是围绕数据中心IaaS层进行系统性建设,通过OpenStack云计算标准框架,为“农发智云”构建了一套低耦合、高内聚的云平台技术体系。凭借OpenStack的标准性和开放性,相较其他技术,更为便捷的实现不同类型服务器等设备的抽象化管理与资源的服务化供给。同时在OpenStack的基础框架所提供的虚拟化、裸金属等传统资源类型之上,我们也设计了云原生的运行环境,并通过统一的服务目录进行了包括微服务、容器、DevOps等能力在内的服务化呈现,实现了物理设备、软件平台的分层解耦,服务和管理的能力内聚。


四是构建绿色数据中心。在“农发智云”系统整体规划的时候着重考虑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尽量降低基础设施碳排放。通过充分利用虚拟化与容器技术进行传统IT设备的资源整合,并结合AI智能调控技术对数据中心的设备进行调控管理,尽可能的减少闲置设备导致的用电损耗,尽可能降低数据中心的碳排放,构建绿色数据中心。


在“农发智云”规划建设中,面临的挑战:


一是生态环境的挑战。在“农发智云”的规划建设中,我们把构建符合要求作为考量指标,尝试性的以“小步快跑”方式,凭借以算力、存储、网络为基础,支撑我行业务发展。从金融核心场景出发,逐步扩大芯片算力在系统建设中的应用,提升农发行金融服务的安全性。在新的技术尝试过程中,涉及到硬件平台的选择、产品与云平台的兼容性、程序代码的开发、编译、改造等适配测试,以及一些新的风险点,这些都是我们在持续的工作过程中要不断面对、解决和优化的问题。


二是运维管理的复杂性显著增加,多地多中心统一协调管理难度增大。农发行过去主要是基于集中式的单体架构来构建信息系统,包括“两地三中心”灾备系统架构。但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展,过去的集中式的单体架构已不能支撑业务发展需要,如今应对高并发、多线程的应用架构转变,更多的应用系统向着分布式微服务进行转型。而云平台是支撑高并发、分布式、弹性易扩展的基础平台。但是过去的集中式单体架构,结构简单,服务器数量少,各节点间关联关系清楚明了,系统运维相对简单。而采用云平台后,系统运维设备的数量指数级的增长。比如过去我们的信贷系统就十多个节点,最近新一代信贷管理系统项目群建设,两地三中心节点数量增加到超过一千个。在未来,我们需要管理的服务器节点将成百倍的增加。在此场景下,一方面数据中心要面对在多地、多活的场景下承载更多的应用;并为不同类型的应用,提供可用性更高的服务来支撑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对基于云平台的系统运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的单体架构,底层物理硬件与其之上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应用程序间关系相对简单,故障诊断、问题处置相对容易一些,而在基于云平台基础上的应用系统,所有的服务搭建在一个平台之上,平台自身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且服务器节点增加,系统关联关系越复杂,问题处置的复杂度明显增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运维能力的建设,进一步向规范化、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要从运营管理规范与数字化运维支撑工具等多个维度不断优化运维系统,提高运维便捷性和高效管理能力。


2

金融行业数据中心以及金融私有云建设的趋势、挑战&业界应对挑战的先进技术及解决方案


邵山:刚才苟飞总为我们详细的介绍了农发行在私有云方面的建设思路以及遇到的挑战,接下来想和产业方代表刘总聊聊,金融行业数据中心以及金融私有云建设有哪些趋势、挑战?业界有哪些先进的技术及解决方案来应对这些挑战?


刘健:谢谢主持人。刚才苟飞总谈到了《金融科技发展规划》,所以在回答我这个问题之前,我也谈谈金融行业的一些趋势性的变化。其实最近几年我也一直在关注整个金融科技的发展规划,刚才提到的人民银行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这是原来在上一期的《2019~2021年》的续篇。


对比这两个发展规划,我们看到央行对金融科技的定位有一个明显的提升,就是从原来的基础支撑升级到驱动变革。科技驱动变革,这是在整个十四五规划中,金融科技非常重要的一个价值体现,这个也与国家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大方向是一致的。


纵观整个规划,其实跟我们今天这个话题相关,跟大家梳理一下里面的核心名词:打造新型服务的基础设施,其实有三方面的要求或者趋势,简单说一下,第一个是建设绿色高可用的科技数据中心,就是在整个规划里面明确提到,2025年的数据中心PUE不超过1.5。


第二个是数据中心要建立异地多活体系,实现智能化运维,刚才苟飞总做了农发行的一些经验分享。


第三个是布局先进高效的算力体系,强调在加强云计算应用和分布式架构的转型,明确提到要实现敏态与稳态双模并存,提出要加强边缘计算和量子计算的试点应用。


所以说在面向这三个大的趋势和方向里,肯定在落地过程中有很多挑战,那这些挑战有哪些?今天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第一个首先说一下绿色数据中心,绿色数据中心的特征是高效和节能,那在刚才提到的央行的要求PUE不超过1.5,我们知道发改委其实要求的是新建大数据中心的PUE不超过1.3,它的要求其实比央行还高。


所以在高效和节能这两个层面,是金融行业的数据中心的一个长期趋势,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怎么去实现这个1.5甚至是1.3的PUE?在这个行业内两大途径:第一个就是就是液冷技术的应用,第二个是刚才苟飞总提到的云计算。


液冷分两种,一个是接触型液冷,第二个是浸没式液冷,就是把服务器放在一个特制的液体里去做散热。


据我所知,现在在互联网这个数据中心,包括一些大的政策性银行已经开始有了应用,但是还没有完全规模化,所以说如果我们要实现整个PUE的指标,要加大整个新技术的一些采用,全球Top级的服务器厂商其实都有完善的技术和产品布局,这里不展开具体去讲。


第二个就是云计算对绿色数据中心的价值,核心有两个,第一提升计算密度,就是以前一台服务器面向一个应用,那现在一台服务器可以加大它的计算密度,运用虚拟化技术,提升整体的利用率,变相减少整个服务器规模。


在云对PUE减少方面,早在十几年前,美国的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其实已经通过实验去论证了,就是整个虚拟化技术和云技术能极大的提升计算密度、减少能耗,这是第一个方面的挑战


第二个是技术路线的选择,在整个金融行业中,我们从原来的IOE时代到现在的云时代,我认为整个技术路线的选择到今天依然是一个问题。因为困扰大家的是,到底是要一个封闭的技术路线还是开放的。从我个人的角度去看,各有利弊。封闭意味着一站式,简单省事,买到一个从上到下一体化的一整套解决方案,可能会减少很多后期一些精力的投入和技术投入。


如果开放,意味着分层解耦,刚才苟飞总也提到了农发行一些经验分享,所以说如果是分层解耦,从it角度来说,技术路线是可以主导,是可控的,所以对很多客户和领导来说,怎么去选择?


从个人的角度,我有三个经验去供大家做一个参考:


第一就是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我们现在是建立一个云,建立一个农发云也好,或者说一个其他的什么云也好,其他金融云也好,我们是要的是一个通用的云,还是说建自己的云?刚才苟飞总分享说农发行建设的“农发智云”,那这个云肯定不是浪潮的,也不是某某厂家的云,这是第一个,就是我们的目标肯定建一个自己的云。


第二个就是我们在数据中心软硬件是否是必须绑定的,因为我们在以前的IOE时代,那肯定是一个绑定的,就是软件和硬件其实有一个非常强的绑定在里面。


所以在这里边就是我们的芯片的路线选择是不是要受限于上层云平台的选择,比如云网的融合,现在都讲云网安一体化,那是否是只能对接一种SDN,因为网络里面有很多的一些技术架构,那我想答案肯定是对所有的人来说,肯定是否定的,就是希望这个生态开放。


第三个就是单一的厂商产品是否能全部满足需求。目前从我个人参与的一些信息化建设来说,单一厂商的云很难满足所有的个性化需求,因为每个行业是不一样的,每个客户又是不一样的。比如说这个建行领域,肯定跟工行领域有区别,工行领域肯定跟这个农发行有区别,有一些个性化的需求。


所以说从我个人的这个角度建议,就是业主或者甲方去建立自己的一个金融云生态。以pass为例,我经常看到甲方、云厂商、上层做业务开发的,中间的有一些纠结与妥协。所以我个人建议,通过一个分层解耦去建立一个符合我们自己要求的金融云,所以说建立一个开放分层解耦的金融云体系。简称一句话:异构兼容IaaS,共建融合的PaaS,这是我的第二个挑战的一些思考。


第三个其实是业务创新,现在大家都在谈创新,但是很多时候我认为我们没有非常的想清楚说怎么去激活创新,可能认为创新是一个部门或者是一拨人的事情,其实我认为原因不是这样,比如说我们现在有大量数据,每个行业都有大量数据,那数据如何驱动业务?


从个人的角度,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去尝试怎么解决这个创新的问题。第一就是统一数据要素,面向大数据的相关应用,通过数据治理实现数据的标准和统一。我本人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是在国家信标委大数据的这个专题组织其中一个组的组长,所以参与了很多国家相关的一些标准体系建设,都是在大数据相关的。


通过数据治理,我们可以去完成整个数据的标准与统计,那如果要做数据治理,我们还需要云平台DAAS,就在很多行业标准里面,还有一个叫“数据即服务”。


那我的观点,我们通过这个建立一个标准的DAAS,去实现整个数据的标准统一,比如格式、接口、数据的分析分类等等,都是可以统一数据要素的方式。


第二个就是建立一个创新的机制,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基于数据我们要激活整个创新的动能,除了内部创新之外,大数据部门也好,或者是业务部门,我们还是要引入一些外部的创新。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就是在某政府行业,参与很多的这个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些项目也好,或者是做了一些咨询,那他们会把这个整个政府数据建了一个非常大的数据池,通过上层建一个创新平台,面向外部的一些中小型公司或大公司,开放给他们,把这个数据脱敏,然后引入外部的所有的这些相关的一些创新的公司进来。


那他做了一个什么?就是搭一个台,然后让大家做了之后基于创新,做一个竞争,最终做一个评比,比如说谁最好,到时候买谁的,通过引入了一个外部竞争的创新,激活数据。


所以说整个面向创新里边就总结说明一句话:就是我们要建立一个繁荣的一个SaaS平台,其实创新很多是呈现应用层的东西,这个应用层一定是非常繁荣,才能把整个的创新去激活。这是第三个。


第四个层面是刚才这个苟飞总也提到的敏态和稳态双模并存的挑战。其实这个稳态和敏态是Gartner定义的,所以说它这个定义很好的阐述了整个金融云的需求特征,就是要兼顾到传统业务上云,7×24的时候稳定运行;又要面向创新业务,要支持敏捷开放,敏态业务分钟级上线,所以说它对基础架构的要求,是一种双模态的架构。一个架构,要支持裸金属能力,虚拟化能力或容器能力,甚至一些现在大家经常用到的金融行业里Devops、CICD,这种创新工具层的一些支撑。


所以说在这个层面里,就总结出一个叫“双擎驱动·持续演进”的能力,能全面支撑我们的传统业务上云和创新业务,做一些创新性的内容。


第五个,最后一个趋势可能是大家不太关注的一个地方:金融科技的输出战略。因为我跟很多金融大行的科技公司私下有一些交流,其实金融科技本身有商业属性,这个商业属性其实就代表要做科技输出,然后要有一些自负盈亏的压力,这是整个金融科技战略层面的一个方向。所以说,在这里边如果是做金融科技输出,其实本质上是“金融+”,+是什么?其实这是我们可研讨的东西。


所以说金融科技要赋能各行各业,从去年开始我们一直在参与并且协助了一些政策性银行的金融科技输出,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我也看到,所以金融科技输出面临的三个挑战。


那第一个就是产品和服务能力:就是输出的肯定是产品技术和服务,所以说在整个科技公司,大家都比较了解,是原来我们的很多的技术或产品都来自于一些it和CT?厂商,或者开源社区,那这些技术我们要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能力。在这个消化吸收的过程当中,我们有一定的创新,然后来形成产品,再做输出,所以说中间的一个重要能力——产品化的能力。


第二个是商业开拓能力。金融科技公司其实往往从技术很强,但是它很难有一个全国市场的拓展能力,这方面反而是他们的一个弱点,所以在技术输出的过程中,其实是一个商业开拓的过程。但是我个人认为说商业科技这个金融科技公司往往不擅长做TOB的业务,但是这些是it公司的强项,所以这是他的第二个挑战。


第三个是场景,那我们既然谈这个金融+,+后面就是场景。比如说央行大的这个政策性银行正在推进的数字货币。同时,我也在参与整个的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工作,所以国家电网也在推动整个全国充电桩的建设,那么我们怎么把数字货币和充电桩去结合起来,简单就是金融+充电桩,所以有这么一个结合常见的一些赋能。


所以针对这些挑战,我们有没有什么好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其实只有一个建议,就是建立一个科技输出的一个生态,我们要多方联合创新解决产品化的问题,那借助商业公司的市场能力,实现一个跨行业生态,然后激活这个千行百业的这个商业公司。比如说像业界的领先的it公司去解决长久化落地的问题,浪潮有个生态理念,从DesignIn到DesignWin,其实我认为是指的一些就是这个意思,就是建立一个生态联合体,然后做一个多赢和双赢的目标。


3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私有云方面的未来发展规划


邵山:谢谢刘总,刘总刚才也提到很多技术方向,和业内的解决方案,同时也是说目前金融科技不仅赋能金融,同时也可以赋能各行各业,这也是金融可以融入各种场景的延申。接下来,想请农发行苟飞总再谈一下:金融私有云平台建设是金融机构实现IT架构转型与金融科技创新的发力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私有云方面有怎样的未来发展规划?请苟飞总谈一谈。


苟飞:以IaaS和PaaS为依托,在云平台基础上,扩大云平台的应用领域和应用范围,打造一体化、规模化、集约化、可进化的弹性金融服务云,依托云平台搭建SaaS共享服务,为生态服务体系构建提供基础支撑,为业务创新和和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1、不断完善云平台,完成云平台二期建设,构建先进高效的算力体系。


一是将丰富和扩展云管平台功能,实现裸金属、物理资源域、容器云的统一纳管,实现多资源域、多云的统一管理,丰富自动化部署脚本,提供日常流程管理、问题处置及持续性定制开发能力。二是扩充中间件服务、消息服务、整合服务等多种服务的能力。三是为满足未来应用系统采用分布式以及微服务需求,通过规划统一的容器技术,实现应用服务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文件存储服务器、消息存储服务器等技术组件快速部署和弹性扩缩的管理能力。

农发行将持续在分布式系统框架下,逐步完善包括ARM、X86等多类型算力体系建设,加强分布式存储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智能应用建设。采用集中式与分布式架构并行,云网融合、多地多活的系统建设模式,加强数据中心多元化算力服务供给能力。


2、不断提高对业务的战略支撑能力


一是支持业务战略发展:打造全面风险管控的全流程信贷管理体系;建设支持全流程信贷风险监测、预警防范的信贷风险监控应用;提供管理驾驶舱、客户360视图能力的信贷分析决策应用。同时,以数据为基础,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在精准扶贫、风险管理等方面,由事后风险分析控制向事前风险控制转换。


二是实现产品创新全生命周期管理:建设企业级产品管理平台,支持全行产品目录统一管理、产品统一装配及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产品快速创新能力。


三是构建金融科技开放生态体系,基于基础云和应用云建设,构建“绿色部署、敏捷上线”的金融生态云(SaaS),建设企业级API开放平台,统筹管理全行各系统的开放API。


四是探索建设资金监管云、数字乡村管理、数字乡村智慧旅游等金融科技生态平台。


五是建立集约化、智能化运营体系,通过OCR、影像切片、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持全行业务的前中后台分离,实现中后台业务全国大集中。


六是不断丰富基于供应链+区块链的小微智贷生态场景:丰富完善移动作业、移动营销、移动办贷等移动对客服务能力,拓宽小微智贷应用,支持供应链核心企业管理及网贷审批管理,建设区块链服务平台,打造稳定可靠的区块链基础框架


3、构建面向分布式应用的高效运维体系


通过持续迭代,构建更加智能的运维管理平台,建设顺应新技术发展的运营管理规范,进一步丰富服务目录,建设云内资源视图和性能视图,加强云内应用性能展示和控制,提升应用运行的稳定性。确保“农发智云”成为驱动农发行业务可持续发展的云基础平台。


4、丰富云上基础设施服务能力


随着云化数字转型技术路线越来越成熟,传统IT架构下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多的可以通过私有云平台建设形成一套更为敏捷的实现方式。目前,农发行正在进行生产数据中心的搬迁工作,其中由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将目前正在运行的单体架构的应用系统进行如云改造,根据应入尽入的思路,完成系统的迁移。在目前“农发智云”的建设规划内,已经囊括了包括数据库、中间件、业务应用的编排自动部署能力。最近一段时间,云上数仓、数据湖等概念与技术逐渐成熟,GPU、FPGA等硬件加速设备逐渐应用于金融应用场景。在目前“农发智云”以IaaS为基础、PaaS为延展的系统建设框架之外,结合业务需求,探索将传统基于物理机、裸金属构建的数据仓库云化转型,进一步利用云平台资源弹性供给能力,优化系统建设与运维管理成本。尝试性利用一些FPGA高速加密技术,提高信息交互的可靠性、完整性和保密性,通过先进技术手段,完善金融业务的安全运行环境。


4

云技术服务企业应该如何快速适应金融行业的需求?


邵山:感谢苟飞总的介绍,介绍了未来几年的发挥方向,和未来规划,接下来结合金融行业的特点和发展规划,请问刘总: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云环境,在夯实数据中心“数字基础设施”方面,云技术服务企业应该如何快速适应金融行业的需求?你有什么建议?


刘健:其实我们知道数据中心,就是现在的新基建,我们把它定为整个数字基础设施,那既然是基础设施,是金融科技的数字底座,我认为它的生命周期不是三年五年,而是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所以说在要求这个数据底座的数据生命周期长周期的过程当中,它就需要具备三个能力:第一个就是长期的演进能力,不能说今年建了一个云平台,然后后年之后不能升级了,需要再建一个,必须具备长期演进能力。


第二个是敏捷的迭代能力,就是我可以一年一大版本,但是我也可以三个月,然后一个月小版本的迭代升级能力。


第三个就是平滑升级,不能去宕机,影响业务,大家都知道金融业务核心系统都是7X24小时,客户或者说监管层是不允许宕机去做升级。


所以说这三个能力是我认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云服务商应该围绕这三个能力去进行创新,比如说可以统计这个技术栈,原来大家都知道OpenStack升级很难,容器升级很容易,所以说我们怎么去考虑OpensStack容器化去做一些整个的统一技术栈创新,所以说聚焦中长期的演进,还是要做一些突破性,比如说基于这个不可变基础设施的平滑升级技术,我们还要做一些创新和突破。


那据我个人了解,国内领先的云厂商都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投资,其实浪潮也在方面做了很多的一些创新和研发。


那第二个就是全栈创新。金融行业的基础设施正在进行一些深层变革,比如说大机下移,另外还有苟飞总刚才提到的分布式、多中心多活,这些变革其实对整个云计算提出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


那为应对这些挑战,个人的建议就是要必须进行全栈的创新,才能打造了一个高可靠,软件高性能,易运维、易扩展的整个金融云。


所以这个全面创新我要从底层开始,一些因为现在的数据的来源越来越多、场景越来越多元化,要求有多种多样的算力多元,整机只是整个服务器,那还有OS包括数据库存系统软件,所以说我们要从这个全栈式进行一个创新,那创新其实也不是说一个公司自己全做了,我还是要说我个人建议就是要联合大的行业的金融科技公司进行了一些全链路的创新,比如说我们和这个后续我建议说我们可以跟农发行的时候做一些全链路的创新,实现一些软件硬件化。因为我们知道大机在高可靠能力方面可能还是非常强大的。


那如果大机下移之后,我们用一些开放性技术去支撑整个原来核心系统,还是需要软件硬件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的方向。


所以说在整个全栈创新里,它需要我们既要懂硬件,又要懂软件,我们需要知道如何去发挥软硬一体化的性能,比如说可以尝试把这个基于NVMe SSD融合到云一体机中,整个提升分布式数据库的这一类的关键业务的整体性能。刚才苟飞总也讲说基于智能网卡,实现一些网络加速,提升分布式网络的这个性能,同时也能减少时延,面向证券行业,要求一个极低的一个时延,我们要减少时延,就通过这个智能网卡。另外基于可编程的FPGAk卡,提升整个面向大数据的一些存储系统效率等,我们在这个领域里面,我们可以做很多创新。


那第三个就是我们要共同打造一个开放的一个金融生态。行业需求日新月异,技术的发展也是瞬息万变,所以说我们要积极的去应对这些挑战,但是我还是认为在应对这个挑战的过程中,不是一家或两家公司的独角戏,不管这个公司有多大,不是一家公司能完全完成的。所以整个产业的蓬勃发展,我认为是需要一个广泛的生态。


所以在此我希望大家能拥抱开放计算、拥抱开源,协同建立整个行业的开放标准体系,比如说一起去建立金融行业云的一些标准,金融行业的大数据一些标准体系,肯定会把整个的行业生态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基于这个认识,其实浪潮22年会发布标准的生态SDK,让客户上云更简单,让云更容易扩展。我也还希望接下来跟农发行在整个的金融创新、金融生态的拓展上,能够做一些紧密的合作。



邵山:感谢两位嘉宾的参与和交流。我真的是受益匪浅,今天的“专家面对面”对话部分暂时到这里就结束了,欢迎大家继续关注《金融电子化》新媒体的系列访谈栏目。






新媒体中心:主任 / 邝源  编辑 / 傅甜甜  张珺  邰思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