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 | 推动业务逻辑共享,聚力金融科技发展

金融电子化 金融电子化 2022-10-19

欢迎金融科技工作者积极投稿!

投稿邮箱:newmedia@fcmag.com.cn

                                           ——金融电子化

    

文 / 成方金融科技有限公司  邬大港

随着金融科技在体制、机制和管理理念上的不断改革,近年来,金融业现代化水平迅速提升,成果大量涌现,推动了金融业服务现代社会经济体系的能力不断跳跃式提升。观察金融科技改革环境下的具体措施,除了发展环境的改善,可以说资源的超常投入也是重要的推动因素。各大机构往年的金融科技研究报告表明,涉及金融科技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特别是智力投入,在金融业财务支出中呈增长态势。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财务支出有诸多限制,如何提高投资收益,确保金融科技作为金融改革发展的良性的、可持续的动力源泉,在金融科技起飞发展的当下,应该作为一个核心课题。


金融科技投入成份分析

纵观金融科技发展史,其投入的重点经历了从硬件设施、环境设施到软件技术、管理技术、创新技术的演变。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机构发展的核心是围绕金融专业领域的智力投资不断升级,与经济社会其他领域的发展高度一致。具体到应用系统建设项目,当前增长最快的投入重点分布在与业务逻辑相关的工程环节上,尤其在业务逻辑的分析、研究、制定以及编程、测试、推广等环节。前半部分,以前实际上很多是由咨询公司完成,是不折不扣的智力型投资。金融业是知识高度聚合的领域,有其独特的从业门槛,相应地,对业务逻辑的理解,不能囫囵吞枣,而是要深入理解其原理,从而在根本上了解业务的逻辑走向,才能从业务部门的视角理解需求、分析需求、提炼需求。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在笔者参与的金融科技项目中,花费精力最巨、投入时间最长、分歧争论最多的也正是业务逻辑。这其中,既有所学专业不同造成的思维方式的差别的原因,也有从业环境不同造成的理解方法各异的原因,还有工作岗位不同造成的立场不同的原因。究其根源,这是一个跨界的过程,科技如何理解金融,是科技为金融服务的前提和基础;而金融如何理解科技,则是提升思维逻辑的效率之关键。如若在此过程中某一个角度的理解不够透彻或是出现了偏差,都可能会给整个金融科技的工程项目带来致命伤害。金融业出现众多专业的金融科技公司,而不是采取社会大分工的形式,某种程度上也是跨界合作的需要。


重复投入的分布状态

金融科技产品不断升级换代过程中,变化最大、替换最快、更新最频的不是金融业务核心逻辑,而是支撑核心逻辑运行的硬件设备、操作系统、编程工具、中间件、数据库产品、网络设施等技术平台。以编程工具为例,从纯粹采用汇编、c、c++到各种可视化工具,现在的趋势是门类越来越多,领域越来越细,技术越来越精。至于其他技术平台,除了功能持续提升的需要,还有本身不断修补漏洞的需要,则更加频繁迭代。分析各大金融机构的应用系统,其功能性的改变远远小于非功能性的改变。这就给我们一种启示,即如何固化比较稳定的部分,使其形成相对固定的阶段性成果,以便减少重复投入。比如,对于开户这一过程,主要汇集了客户信息收集、核实、归档等基础流程,对比我国金融电子化历程中的历代应用系统方案,就计算机系统流程而言,变化相当少,再横向比较各银行的流程,也几乎都是类同的。可以管窥,这方面的重复投入概率很大。


多举措推动逻辑共享

业务逻辑包含了处理流程、政策要求等核心业务要件,是金融科技的灵魂模块。根据上述分析,恰好这也是个性状稳定的模块,为我们推动其实现广泛的、周期性的成果共享提供了机会。


首先,可以从工程技术上入手,推动逻辑库的建立,为实现业务逻辑共享打下技术基础。所谓逻辑库,即将金融业信息系统中常用的业务模块抽取出来,对其进行逻辑提炼,然后进行全行业的比较分析,留出关键的过程要素,同时对照相关监管规则,形成典型的通用逻辑模型;其次,可以从市场机制上入手,推动逻辑库的有偿使用,使得付出者有回报,使用者有裨益。第三,可以从管理手段上入手,推动逻辑库成果持久进步,进而实现成果的普惠服务。


1.建立金融业务逻辑库。从金融科技的角度看金融业务,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链条长,从信息收集、交易处理、数据管理、事中监督、事后监督到交易后处理,每一个环节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虽如此,但每一个环节的计算机处理方式雷同,光是看代码,无法分辨计算机在处理哪个环节的事务;二是应用广,每一个环节,在每一家金融机构都能看到应用,换句话说,从系统工程角度看,全行业的信息系统存在大量事实上的雷同功能。


这些特点的存在,实际上给我们一种实施模块化管理的可能,就是将这些雷同的模块提炼出逻辑来,加以精心制作,使其成为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专精特新”通用逻辑模块。


但模块化过程也有些难题,其中最重要的是模块单元的划分。模块单元划分过小,虽然有利于制作模块,减轻局部工作量,但难以达到应用上架的需要,极端情况下,在计算机系统表述中,将无限趋近于语句,这对于减少工程量、减低投资额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模块单元划分过大,虽然有利于功能的集结,提升了集约化水平,但难以达到通用化水准,极端情况下,在计算机系统的表述中,又成了一个应用系统,事实上不可能形成通用性。因此,模块单元的划分一定要遵循初衷,即围绕逻辑完整、功能稳定、应用普遍的目标。


比如,上文提到的“开户”就是一个理想的模块单元。开户是一个从物理窗口或网络窗口提交申请及相关资料、初审、复审、建立档案的过程,每个金融机构都遵循监管规定、遵循惯用流程开展工作,每个金融机构的做法没什么两样,也没必要别出心裁。因此,这是一个完整的业务模块,符合“逻辑完整”的目标;有的机构,计算机系统换了几代,用户界面日渐漂亮,甚至操作员都换了几茬,但开户的核心逻辑始终稳定如始,甚至已经成为了业界共识,因此,这也是一个稳定的业务模块,符合“功能稳定”的目标;金融业机构开门营业,开户是与客户打交道的首序实质性交易环节,每个机构离不开客户注册环节,因此,这还是个泛在的业务模块,符合“应用普遍”的目标。


确定模块单元后,可以进一步开展逻辑提炼工作,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集现有功能之精华,形成一个普遍受欢迎的共识型业务逻辑,这就需要广泛开展调研,对现有的同类功能开展摸排,仔细比较优劣,抽取最受认同的做法,同时无条件加入监管规则,保障该业务逻辑受各方拥护和保护。


当然,业务逻辑的形态应该是开放的,既可以是标化的业务需求,也可以是标化的逻辑框图,但不应该展示成应用程序,因为加入了支撑技术的因素,就不能成为纯粹的业务逻辑,也无法达到普遍性的目标。


2.推动成果有偿使用。逻辑库的建立集中了行业知识精华,动员了智力投入,产生了知识产权,付出了参与者的心血,形成有偿使用的机制既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广泛应用的基础。


首先,有偿使用需要符合商品化的特征。逻辑库的普遍应用性使得其受众相对广泛,有可能成为受市场欢迎的商品。


其次,有偿使用需要成熟的法律环境保护。逻辑库理论上也是知识产权的集合,集中了几代人的经验教训、众多机构的广泛试错和众多智力投入,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理论上不可能形成市场化机制。


第三,有偿使用需要先进的市场设施配套。操作中,可以使用目前最具活力的模式,引入交易机制。一是参照软件产品销售,在互联网上架,优势是面向对象广泛,销售成本低廉;二是参与新型资源市场,比如,加入大数据交易所。


3.实施工程化管理。逻辑库产品的最终去向是应用到具体计算机系统的工程项目中,为了使用户能够方便应用,实施标准化和智能化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一是将业务逻辑以金融标准的形式展示,方便中小金融机构廉价获取;二是将业务逻辑用多种方式展示,方便具体工程人员理解调用。


逻辑库的应用是个现实的工程问题,对于尽力消减金融业的重复投入、规范业务处理、实现金融科技行业整体效率和效益的提升,节约人力、财力的投入,推动普惠金融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尽快推行符合金融业改革需要。


(栏目编辑:王伟)





往期精选:

(点击查看精彩内容)


● 观点 | 发行库安防系统智能化运维的思考

● 观点 | 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实践与展望

● 观点 | 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受益所有人识别管理体系

● 观点 | 选择什么样的“轮子” 来推动数据要素安全流通的“稳”与“健”

● 观点 | 金融科技助推西藏普惠金融发展的机理分析与政策建议










新媒体中心:主任 / 邝源  编辑 / 傅甜甜  张珺  邰思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