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农:产业数字金融大有可为
产业数字金融是以产业互联网为依托、数据为生产要素、数据信用为核心特征的一种新型金融形态。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物流、数字乡村等各类产业数字化方案的实施所产生的融资需求,均可以与产业数字金融深度融合,促进金融系统与企业生产经营系统打通,共同提升各产业数字化水平,并孕育出产业链金融、物联网金融、绿色金融、农村数字金融、科创金融等新模式新业态,为更广泛的生产经营者提供更智慧的金融服务、更精准的产品定价、更可负担的融资成本。《产业数字金融研究报告(2021)》显示,我国产业金融规模接近300万亿,随着产业数字化发展迈入快车道,产业数字金融的渗透率将逐步提升,发展前景广阔,市场空间巨大。面对产业数字金融的“蓝海效应”,包括金融机构、网络平台、科技公司、实体企业等在内的各类从业机构正加快资源布局,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科技应用和业务模式创新呈现“百舸争流”的活跃态势。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要保持战略定力,越是要理性分析和科学把握产业数字金融的未来趋势。鉴于此,笔者从道、术、势三个层面谈谈对产业数字金融的思考和体会。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副秘书长 杨农
产业数字金融之道:
产业为本、金融为用、数字为器
当前,市场普遍对产业数字金融的定位存在三个误区:一是不重产业。一些市场机构只专注于利用金融工具和技术手段实现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资源配置,而不注重产业链自身优化和整体发展,简单地认为只要资金融通做好了,产业就做好了。但我们应关注到,很多世界500强企业不做金融只做产业,仍然可以做得很好。发展产业数字金融,应深耕细作于特定的产业,注重产业为本,不能舍本逐末。二是误用金融。长期以来,“中小企业看银行,银行看核心企业,核心企业不配合”成为产业金融发展面临痛点堵点的尴尬写照。部分金融机构只认核心企业,而有些核心企业一方面占用上下游企业账款,另一方面通过关联机构提供应收账款融资赚取利息,没有使金融精准滴灌到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各方在产业链条上更注重“分蛋糕”而非“把蛋糕做大”。三是盲从技术。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隐私技术等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和广泛应用,产业数字金融的内涵和边界不断发生变化,给企业准确把握自身发展定位和方向造成了一定困难。一些企业不顾自身业务经营和技术能力实际,跟风炒作尚处于发展初期的新兴技术,过高估计技术应用可能带来的效益,不仅没有促进产业发展,反而造成数据泄露等风险,危害金融安全和行业声誉。
就实质而言,产业数字金融包含了三个市场:一是产业市场。这是实业家、企业家普遍熟悉的市场,重视产品、研发、设计、产业链和供应链等。二是金融市场。主要是为整个产业链在前期资金融通、中期资源整合、后期价值增值等方面提供综合金融解决方案。三是数字市场。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金融科技手段,整合产业链上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等信息,增强交易背景的真实性与资金流动的透明性,提高融资便利性与风控水平。发展产业数字金融,应避免踏入误区,紧紧围绕各地区产业需求和传统产业金融服务短板,把握好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自身优势和市场定位,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发掘有效需求,在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等新增长点的培育过程中提供优质服务,把金融资源合理高效地配置到产业链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产业数字金融之术:
打造数字化产业金融服务平台
从理论上讲,平台化是指基于产业全链数字化相连而提供端到端的优质体验和差异化服务,在保持运营的效率和灵活性的同时降低参与者的交易成本与摩擦成本。近年来,我国的产业金融实现了从以点带链、由链到网、依网扩圈的转变,通过不断引入物流、银行、保险、信托、咨询等服务机构,我国产业数字金融正在逐步实现成为一个跨区域、跨部门、跨链条的产业生态圈,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而平台化成为推动产业生态圈扩建的重要途径。随着产业金融的发展和运作模式的变化,产业链上的主导个体、服务模式、业务范围都在不断更迭,平台化的特性也愈加明显。
2022年1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明确将积极发展产业数字金融作为业务经营数字化的重要战略任务,提出要积极支持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数字化的产业金融服务平台。随着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实体企业、金融科技公司通过产业数字金融平台建设,加快产业数字化能力的搭建与沉淀。目前,我国产业数字金融平台主要存在五大业务模式:一是由政府部门、监管机构、自律组织主导建设的平台模式,注重行业内公共数据、交易数据、金融数据资源的融合应用。二是由核心企业主导建设的平台模式,注重核心企业的行业地位,对上下游企业数据资源的掌控能力。三是由商业银行主导建设的平台模式,注重利用商业银行的资金优势与风控优势,实现业务导流和批量获客。四是由第三方供应链平台主导建设的平台模式,注重平台对商业信息、资金渠道等资源的整合能力。五是由电商平台主导建设的平台模式,注重平台交易生态的完整性与协同性。
同时也应关注到,各类产业数字金融平台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比如,各地和社会各方纷纷建设区域性的产业金融平台,但平台大多局限在本地或本企业上下游之间使用,重复建设问题凸显,造成资源浪费,同时大大小小的平台呈碎片式发展,业务系统相互割裂,容易形成新的数据孤岛;基于信用信息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服务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的情况,导致中小企业过分依赖核心企业的信用背书和信用传递,加大了核心企业自身风险向金融等行业传导的风险;个别平台为抢占客户,竞相降低风控标准,陷入“竞次”(race to the bottom)困境。
在平台数量快速增长、服务良莠不齐的情况下,应注重做好减法。一方面,要加强同一产业链上不同平台的数据整合。产业数字金融平台要注重提高产业链管理水平,优化整个产业链绩效,应建立筛选淘汰制,实现生产决策、采购决策和融资决策的最优解,运用现代供应链管理思维和方法,推动设计、采购、制造、运营、物流、销售、消费信息交互等流程再造,加快企业供应链数字化升级,提升企业内部信息、物料、资金、产品等流转配置效率,推动经营成本降低,促进全渠道、全链路供需调配和精准对接,有力支撑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另一方面,要探索建设综合化、统一性的产业数字金融平台,打破信息孤岛,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有关要求,加强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核心企业、第三方专业机构等各方合作,逐步整合政府平台中的工商、司法、税务、电力等公共数据,核心企业、产业互联网平台、ERP企业、仓储物流企业等平台掌握的产业数据,基于上下游产业链的贸易金融平台类的交易数据,商业银行、保理公司等平台掌握的信贷、支付类金融数据,在切实保障个人隐私、商业秘密与敏感数据前提下,探索运用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等隐私计算技术,建立健全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融合应用机制,实现数据资源有机整合与深度利用。
产业数字金融之势:
全面推进企业商业信用体系建设
当前,产业数字金融主要是围绕核心企业的“中心化模式”。展望未来,不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产业数字金融模式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新模式下,中小企业不依托大企业的商业信用,直接凭借自身商业信用实现融资。而这一模式的实现,还有赖于我国企业商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其商业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中,商业信用拥有着独特的优势。良好的商业信用体系是企业正常经营与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建设完善我国企业商业信用体系,对于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抵御信用风险、改善企业融资条件、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在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的基本政策框架下,经过金融管理部门、各级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等多方的共同努力,我国商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商业信用的水平和质量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一些企业商业信用状况仍不容乐观,信用问题仍然是影响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具体来说,一方面,中小企业“缺信用、缺信息、缺抵押”的根本症结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信用评价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总体上依然面临成本高、风险大、效率低、供需不匹配等问题,影响了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的内生动力和商业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在当前全球商业信用体系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贸易融资模式、结算方式也在不断发生转变,一些企业对交易风险的掌控越来越力不从心,现有商业信用体制与我国在国际商贸中的地位不相符。
产业数字金融为商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抓手。产业数字金融平台可有效整合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形成的商业信用,对中小企业的运营状况和盈利前景进行精准判断,助力解决中小企业缺抵押、缺担保等授信融资难题。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加持将使得企业商业信用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有望构建一个全过程、全动态、全量化的大数据商业信用体系。比如,利用数据处理和智能审计等技术综合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偿债能力;利用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优化信贷流程和信用评价模型;利用供应链大数据分析,确保借贷资金基于真实交易等。
随着“万物互联”的实现和产业数字金融的发展,上下游交易方、金融机构、核心企业、龙头企业等构筑的产业链供应链金融生态圈将完全打通,交易更加透明,资金流动清晰可见,融资便利性与风控水平大幅提升,使得中小微企业可随时获得金融服务,民营经济和实体经济活力得以充分释放。进一步地,数据技术的日趋成熟、企业资产的数字化以及信息披露机制的完善,可有效解决企业融资中的单体成本高、无信用记录、信息不对称、期限错配等问题,破解企业底层资产多层级流转的信息穿透难题,帮助中小企业无需再依赖核心企业信用,独立开展融资活动,获得与大企业平等的信息话语权和融资能力。金融机构可以不依赖核心企业,直接获取中小企业融资所需的底层资产信息。由此,传统金融中的弱势群体不再弱势,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能够得到根本缓解。未来,资产数字化还将重构资产价值,个人、企业资产通过数字化存储,盘活数字化资产,从资产所有权确权、交易记录可追溯等方面建立可信任的生态体系,让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都能在生态之中得到互助,通过共商、共建、共享实现共赢。
(栏目编辑:马俊)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查看精彩内容)
精彩内容回顾
(点击查看精彩内容)
■ 知书 | 中国证券期货业信息化发展(1980-2021年)
新媒体中心:主任 / 邝源 编辑 / 傅甜甜 张珺 邰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