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金融数字化转型典型实践(第七期)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金融杂志 Author 《中国金融》
编者按
2021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明确了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保障,旨在引导金融机构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守为民利企初心、切实履行服务实体经济使命,高质量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健全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共同富裕贡献金融力量。为宣传贯彻新阶段金融科技发展规划,《中国金融》杂志微信公众号特别策划“金融数字化转型典型实践”专栏,以推动行业交流互鉴。
实践一
政银数据共享普惠小微企业
为缓解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近年来中国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利用大数据技术,结合小微快贷的实践经验,先后和芜湖、合肥等9个地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开展合作,通过政务和金融数据的融合,打造“数字普惠-安徽”平台,实现与政府平台对接。平台依托政府海量数据进行数据建模,为安徽省小微企业提供快捷便利的线上融资,利用政务和金融数据为小微企业实现线上全流程自动发放信用贷款。
打造方便快捷的融资渠道。“数字普惠-安徽”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线上贷款、还款服务。一是融资更为便利。客户通过“惠懂你”APP自主申请贷款,贷款审批后可自助用款、还款,实现了纯信用全流程线上贷款服务。二是提供贷后预警。平台利用政府所有的个人或企业负面数据,补充银行早期预警指标,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数字普惠-安徽”平台的推出,不仅为小微企业提供了更加便利的融资渠道,也有效控制了银行风险。
提炼可复制的推广模式。基于芜湖、合肥、池州等地市“数字普惠”的探索实践,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提炼总结出了一套“数字普惠”项目实施的流程,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复制推广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该流程包括七个阶段,分别是项目协议签订、数据实验室环境搭建、数据分析和建模、信贷产品研发、项目开发立项、系统开发以及测试上线。目前,该流程已在建设银行系统内多地进行推广。
截至2022年6月底,“数字普惠-安徽”授信56.5亿元,授信客户10314户;贷款余额43.8亿元,贷款客户8821户,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供稿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支、中国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北京金融科技产业联盟)
实践二
金融科技“破冰”生物资产抵押难题
“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一句代代相传的俗语,道出了农村养殖业发展长久以来的痛点——生物资产抵押难导致养殖户贷款难。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金融机构利用数字化手段对农业资产精准估值,为农业经营主体增信融资,有效支持了农业产业发展。人民银行西安分行、人民银行杨凌支行准确把握金融科技发展趋势,指导杨凌农村商业银行利用大数据、电子围栏、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建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农业生物资产动态评估及信贷管理系统”,将农户的猪、牛、羊、苹果树、猕猴桃树等生物资产,转变为可融资的“标准抵质押物”和发展资本,满足了当地种养殖业融资需求。
建立抵押物计量模型,公允估算抵押物市场价值。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生物资产价值评估模型,对海量生物资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将生物资产价值转化为“标准抵押物”。同时,针对生物自然生长导致价值“前低后高”的特性,运用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建立复合价值评估模型,精准评估生物资产各生长阶段的市场价值,给予精准化、动态化的信贷支持。
打造资产监控系统,防范借款人道德风险。使用电子围栏、电子芯片耳标、圈舍智能锁、猪脸识别等科技手段,打造生猪、奶肉圈舍智能看管系统,对抵押资产进行跟踪监控,避免资产丢失,防范借款人的道德风险。
加强数据融合应用,实现“浮动保额保险”。深度融合银行、保险、企业等各方数据,建立大数据风控模型,根据抵押物生长浮动估值后的贷款金额,动态调整保险保额,实现保额全覆盖贷款额度,确保养殖户贷款偿还能力,最大限度规避生猪疫病、自然灾害、市场价格等意外导致的资金损失。
截至2022年7月底,杨凌示范区个体养殖户及企业养殖户共养殖生猪5.5万头,其中5.3万头使用该系统进行贷款,覆盖率达96.4%。成功发放了48笔试点贷款,其中12笔企业贷款,36笔个体户、职业农民贷款,累计发放贷款17395.099万元,有效提升了金融惠农水平。
(供稿单位: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中国人民银行杨凌支行、杨凌农村商业银行、北京金融科技产业联盟)
实践三
乡村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助力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工商银行山东省分行积极顺应“数字普惠”发展趋势,对标国家所需、立足金融所能,围绕三农、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依托多场景、多生态的新型普惠金融产品体系,研发上线“乡村普惠金融服务平台”,为切实缓解该群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保障。
利用大数据技术丰富普惠场景产品方案。根据客户多场景行为数据,实现不同场景客群差异化风险管控,构建不同类别、实时运作的客户筛选、额度测算及风险监测模型,形成“一点接入、一键校验”的数据校验模式,依托政府、平台、园区、核心企业等提供的数据信息和增信措施,因“景”施策,制定特色场景融资方案,并逐步实现“一套平台、多个场景”。
借助开放平台技术构建普惠金融合作生态。积极与政府部门、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保险机构合作,利用开放平台实现系统互联、信息共享,极大简化了业务操作流程,大幅提升业务处理效率,从而实现共建普惠金融生态,加大普惠金融供给。
做好惠农助农、助企纾困方面的产品创新。一是与山东省农业担保发展集团(下称“省农担”)联合推出全国首例银担合作全线上融资产品“农耕贷”,建立种植、补贴、保险三维模型评估农户经营情况,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业务申请、信息授权、融资(担保)审批、合同签署、提款等全线上融资服务,有效提升业务办理质效。二是在“农耕贷”基础上,进一步与省农担联合推出“农贸贷”产品,通过与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建立信息交互渠道完成数据交叉验证,实现对农贸商户全线上的融资服务,大大满足了客户便捷获贷的需求。三是面向小微企业客户的批量担保服务“国担快贷”,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下,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增加国担批量担保作为风险缓释措施,加大了对省内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在卫星遥感技术探索方面,紧跟技术潮流,对寿光某蔬菜示范园区建立大棚识别模型,有效监测大棚作物种植情况;建设不规则面积测绘模型,实现对滕州某农业项目中光伏鱼塘识别及自定义面积的测绘功能。
截至2022年6月,“农耕贷”“农贸贷”累计为250余户农户提供融资近6000万元,同时“农耕贷”荣获第二届山东省大数据创新应用技能大赛一等奖;“国担快贷”业务已累计为省内小微企业提供超过130亿元融资支持。平台为客户提供了高效、便捷、安全、实惠的金融服务,全面提升工商银行金融服务质效,不断探索破解农业发展的融资瓶颈的有效途径,强化对山东农业产业场景解构与重构能力,构建了金融、场景、服务精准融合的开放式金融生态。
(供稿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中国工商银行山东省分行、北京金融科技产业联盟)
(来源:中国金融杂志)
新媒体中心:主任 / 邝源 编辑 / 傅甜甜 张珺 邰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