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 打造“三农”数字金融通化模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科技创新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中国人民银行在《关于做好2022年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要强化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人民银行通化市中心支行按照总行部署,指导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实践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并取得一定成效。本文以吉林辉南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辉南农商行”)和辉南榆银村镇银行(以下简称“榆银村镇银行”)两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为例,总结其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及取得的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
中国人民银行通化市中心支行 倪培元
辉南县的实践与探索
1.信贷产品线上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服务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科技的支撑和引领。辉南农商行通过细分乡镇市场,通过大数据进行网格化管理,深入农村走访农民,了解农民的金融需求,为有金融需求的农民实行建档立卡,持续加强金融服务,通过走访对接,收集农民基本信息,有针对性地提供金融服务,同时优化办贷流程,在确保信贷资金及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对信誉好、有特色的个体工商户实行“一站式”服务,即通过线上授权的方式,以生物识别为授信因素,简化了办贷流程,通过信贷员线上对其识别审批,极大地缩短了审批时间,由辉南农商行承担抵押物评估、登记相关费用,彻底解决农民“无人贷、不敢贷”问题。此外辉南农商行为县域农村居民量身定做“辉南农商行吉信农e贷”专属信贷产品,2022年8月12日吉林农信数字普惠金融信贷系统正式上线,客户经理通过PAD下乡到农户家采集信息,采集成功后上传到系统,并在线上审核通过后在客户家就能放款,真正实现了把金融服务送到家,实现了“秒申、秒批、秒贷、秒还”这种方便、快捷的放款模式,很好解决农民用款难的问题。截至2022年9月23日,辉南农商行通过线上放款,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风控等技术,实现了金融产品、服务模式、风险控制、全面数字化进程,在2个月内为35户农户成功授信321万元,通过金融科技赋能,提升了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
榆银村镇银行采取批量授信与线下农户贷款相结合的贷款方式。以线上授信情况为基础,结合评分模型和额度模型的信用风险测评,依托前期预授信情况,辉南县农户可以通过榆银村镇银行全体员工朋友圈转发的贷款申请表,再用智能手机中的微信小程序和手机银行,在线申请贷款。客户经理在接到申请信息后会第一时间与客户取得联系,并进行实地踏查,省去了前期到营业网点申请的步骤,大大缩短了办贷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2.风险防控模型化
由于在风险防控阶段存在风险,需要精确掌控信贷风险。在实际用信环节,榆银村镇银行通过使用评分模型和额度模型自动进行信用风险测评,评分模型是对客群进行量化风控的重要工具,通过评分矩阵在线对农村居民信用进行评分,评分模型中风险水平的排序,可以将客群量化定级。额度模型是在申请评分卡后拟合的一个模型,常规上的额度模型会分为贷前授信模型与贷中授信模型,在常规的做法上可以参考客群分层拟定的系数表给予不同的授信额度,还可以参考申请评分卡给予授信额度。结合客户经理实际踏查,评分模型紧紧围绕客户的显性和隐性负债等要素,构建风险防控模型。通过模型算法精确计算出客户的风险大小,合理授信,摆脱了人为控制的局面,更好地规避了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3.特色产品多样化
根据辉南县发展特点,为满足不同农业主体多元化同相关产品单一的矛盾,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全面支持乡村振兴工作。榆银村镇银行根据周边农户的相关贷款需求开发了“榆快贷”“榆农快贷”“乡村振兴贷”线上贷款产品,开展“两服务、四走进”工作,在县周边乡镇村屯进行了贷款产品的线上宣传和线下普及工作,深受广大农户的喜爱。截至2021年10月25日已对周边村镇5万户农户信息全部采集完毕。截至2022年4月11日已完成对46823户农户的评议工作,评议出白名单10284户,预授信金额40560万元。截至目前为199户农户授信1988万元,现已有157户农户用信1236万元。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效
1.提高用款效率,节约融资成本
辉南农商银行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持续聚焦“三农”融资需求,持续加大信贷产品创新力度,利用农信数字普惠金融信贷系统上线的时机,在原有的“粮满仓——粮食种植贷款”“农机宝——农业机械贷款”“畜牧丰——活体抵押贷款”等贷款品种的基础上,为农户打造新的线上放款品种——“辉南农商行吉信农e贷”,可以实现手机银行支取和还款,最高可授信三年。授信成功后客户有资金需求可以在手机银行自行支取,不支取不产生利息,大大提高了客户的用款效率。该款产品一次核定授信额度,客户自助循环使用贷款,随用随贷,随有随还,按贷款实际使用天数支付利息,并通过主动上门办理方式,当天即可为其发放贷款,提高办贷效率。
2.支农信贷资金供应常态化
针对农民的贷款门槛高、贷款难、手续繁杂等问题,让更多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和农民群体享受到更方便、更快捷的金融服务迫在眉睫。手机银行使得贷款申请掌上化,真正实现了“授信可以不用信”的信贷方式,改变传统“春贷秋收”的习惯做法,实现了农民居家即可通过线上授信方式获得贷款资金,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与农民线上“面对面”的方式,常态化对农户提供资金支持。辉南农商行与行政村两委组织村民召开了“整村授信”启动会,在全县11个乡镇143个行政村中为符合贷款要求的农户实行“整村授信”。活动期间共走访农户18614户,为8430户农户授信27389万元,提供信贷资金8793万元,全力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把金融服务送到农户家,为村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3.农户授信智能化
辉南榆银村镇银行扩大贷款规模,满足辉南县周边农户的各种资金需求,简化贷款流程,提高放款效率。为更好的实现乡村振兴,榆银村镇银行对村民状态信息录入并通过大数据筛选,根据村民对资金使用方向,因人而异地为不同村民户量身定做信贷金融产品。目前辉南榆银村镇银行在主发起行的帮助下正在研发数字化纯线上产品——愉快金融系列贷款产品,全程对接个体工商户创业、成长、发展等阶段,此项工作的开展更加促进了对村民创业金融支持力度。为了规避农村小额信贷风险大、农户缺少符合榆银村镇银行贷款的抵质押物、办贷难、办贷慢等问题,同时为了有效防范人工操作风险、道德风险、客户风险评估难等情况,大力扶持精准定位服务的对象,榆银村镇银行在满足线下农户贷款的同时,还积极推出了“乡村振兴贷”“榆快贷”等,将数字技术融入到传统信贷业务中,实践、实现“科技赋能”“数字赋能”,打造更加便捷、可贷率高、适合辉南县农民的贷款新品“榆农快贷”,把“数字化”融入到农户授信中去,实现了农户授信的数字化、智能化、模型化。由于线上“榆农快贷”为单纯的信用贷款,无抵押、无担保、风险极高,为严控风险,积极投放贷款,榆银村镇银行定期定时地做好贷后管理工作,对发放的贷款实时监测,为全面支持乡村振兴工作添砖加瓦。在满足县域其他人群资金需求、支持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同时,也能够增加周边农户农闲时间的就业机会及经济收入,坚守“支农支小”市场定位,打造“小而美”银行,同时提升服务乡村振兴能力。2021年初,辉南榆银村镇银行逐步实施“榆农快贷”线上贷款,与政府、村委等多方面协调,依托“信贷业务系统”,经批量信息导入、行内大数据筛查、背靠背准入评估、风险交叉验证等预授信评议工作,对8万户农户数据进行标准化治理并上报系统备案,目前筛选出有效农户信息5万户,占比62.50%。
年初以来,辉南辖内两家机构累计走访对接个体工商户306户,累计为160户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5655万元,其中累计发放信用贷款2301万元,有效解决部分个体工商户融资难问题。
金融科技创新短板
1.金融科技创新驱动意愿不强
一方面是受传统思维和理念的影响业务办理率还不高。从供给角度来看,涉农金融机构对金融科技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的意愿不强,其表现为涉农金融机构过度依赖线下走访方式而忽略工作人员自身金融素养。从需求角度来看,农村区域人口老龄化趋势愈加严重,对于线上业务的理解和应用存在较大障碍,乡村智能手机保有量低,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的使用率较低;另一方面是受配套保障机制不健全的影响,部分地区相应的价值评估机构尚未建立,农业保险覆盖面窄、规模小、品种单一,涉农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不利于基于农村产权抵押的金融科技产品创新,难以有效激励涉农金融机构信贷投放。
2.产品信息采集及数据完善困难
一是信息采集难。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信贷服务、风控决策、身份采集上应用不广泛,导致金融科技在信息采集上存在难度,科技赋能效果有待提高,农村经营主体数据类型复杂多样,消费行为相对分散,信息整合难度大,获客成本高。二是农村征信数据不完善。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不成熟,金融数据覆盖面低,征信数据尚未覆盖到与银行无借贷关系的涉农小微企业和农户,对其信用审核及风险识别难。
3.涉农业务在线上的创新滞后
随着农村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民不再单一重视农业生产发展,对生活事宜有了更高的追求,对于资金量的需求不断加大,但是由于现有的信贷产品额度低,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实际需要。一是线上涉农业务发展不平衡。农村金融机构线上结算类业务替代率达到70%至80%,但线上涉农信贷业务量占全部信贷业务比重不足10%。村镇银行虽然推出个人网银和手机银行,但功能较单一,理财类产品、融资类产品仍然采用传统线下模式。二是金融科技产品呈现同质化特征。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局限于将传统结算业务网络化,产品创新脱离农业生产经营场景,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三是线上贷款抵押品单一。农村金融机构在风险管控的硬约束下,仍然偏好于房产等固定抵押物。
4.基础运维环境薄弱
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有独立的核心业务系统,但是业务系统的风控屏障较多,导致业务办理效率低下。且大多数村镇银行业务系统依赖发起行,个别村镇银行即使有独立的科技平台,但是数据基础、平台建设、软件自主开发及新产品研发能力弱,专业的科技运维、开发和管理人才匮乏。同时,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也制约了金融科技的应用。
对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建议
乡村振兴一方面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路径指引,立足经济新格局。另一方面,乡村地区一直处于科技、资金等方面的资源洼地,如何化解掣肘成为发展的关键问题。
1.提升金融素养
目前处于数字化发展的过渡阶段,工作人员金融素养方面参差不齐,农村居民对金融知识仅停留在“看得见,摸得着”的阶段,所以提高工作人员及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十分重要。一方面,必须采取“线下+线上”的工作方式,开展培训交流,优化人员配备,加大对内部工作人员的培养,发挥工作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金融科技风险识别方面培训及应急演练,提高员工对金融风险的识别及防范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对农村地区的金融知识普及,包括以金融科技知识下乡、文艺汇演等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开展,通过简化复杂的知识以让农村居民更容易理解及接受。
2.促进数字金融产品创新
数字金融产品在县域尚处于起始阶段,金融机构在其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要鼓励当地法人机构积极发展金融科技,加大对数字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例如通过农村合作社了解农民需求,通过“三微一端”等方式为农村居民提供额度更大、实用性更强、风险更低的数字金融产品。另一方面要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精准评估对农村居民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加强对农村居民的收入特点、资金需求等因素进行有效分析。
3.多平台、多领域相互协调
持续改善农村金融环境不仅仅靠银行业一家,更需要有更优惠的政策、更畅通的信息通信,因此多平台、多领域相互沟通协调必不可少,建立健全多平台相互协调机制,促进农村信贷产品多样性,更好地促进金融信贷产品的推广与发展。例如在政府网站上建设“银企对接”“银农对接”等平台;加大对农村地区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5G通信技术网络基站建设等。
4.宣传金融知识
即使数字化进程再先进,广大群众不了解,也会对以后金融科技在乡村开展造成困难。所以要加强科技金融知识进乡村宣传工作,利用各种金融经济节点,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金融知识进乡村活动,传达金融科技观念,扩大受惠群体,通过宣传的方式让农村居民了解科技金融知识。
(栏目编辑: 杨昆桦)
新媒体中心:主任 / 邝源 编辑 / 傅甜甜 张珺 邰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