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保护典型案例 | 新郑崖沙燕栖息地
为广泛宣传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和重要意义,发挥示范引领和宣传作用,树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先进典范,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征集遴选活动,作为“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系列宣传活动之一。省生态环境厅5月22日推出新郑崖沙燕栖息地,供大家参考借鉴,汲取相关经验。
基本情况
崖沙燕又名灰沙燕,为燕科燕属的鸟类,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属于有益、有重要经济价值、有科学研究价值的“三有”动物,通常成群在河流或湖泊岸边的悬壁上和河岸沙岩上筑巢,被称为“崖壁建筑师”。崖沙燕对北方栖息地要求的自然环境条件极为苛刻,需要满足筑巢、繁殖、捕食三项要求,如果自然生态环境恶劣不适宜它们生存,往后数年回迁时燕群便会刻意绕过此地,重新选址。从2013年开始,新郑市每年春季都会有大量的崖沙燕筑巢栖息。它们喜欢在离水源近的土堆和基坑断面挖洞筑巢。一般都是在四月产卵,5月底幼鸟破壳,6月底7月初幼鸟能飞的时候,就会举家回到南方。
典型做法
与崖沙燕和谐共生,创建“一座有爱的城市”
为让崖沙燕得到有效保护、安全度过孵化期,新郑市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为崖沙燕“保驾护航”。一是协调有关乡镇和部门及施工单位,暂停在崖沙燕生活区域施工,对崖沙燕栖息地有效保护。二是竖起固定警示牌,拉起警戒线。三是在崖沙燕回巢期,定期巡查,避免人为打扰,让崖沙燕安全度过繁殖期。
在这场“人与自然的互动”的崖沙燕保护工作中,新郑市赢得了社会各界一片喝彩,被称为“一座有爱心的城市”。
天蓝水清地绿,优越生态引来生物栖息
窥一斑而知全豹,崖沙燕保护是新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缩影。新郑市燕群迁徙繁殖的数量不断扩大,亦是对新郑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肯定,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写照。
近年来,新郑市大力实施国土绿化“六化”行动和双洎河综合治理等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累计建成公园(游园)65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1.5%、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6.7%、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7平方米,县级以上道路廊道绿化实现全覆盖。
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新郑市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排名持续提升,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河南省生态县(市)、省级森林城市、等多个荣誉称号,绿色发展的底色更足、成色更亮。
加大投入和管理,打造生物多样性样板
新郑市成立专门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机构,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所管辖的涉及生物多样性的绿色通道、河流湿地、造林绿化等工作加强管护。据统计,新郑市21处湿地斑块适宜野生动植物生存的9目32种鸟类资源,230多种脊椎野生动物均得到有效保护。
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先行。新郑市多次开展生物多样宣传活动,加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科学知识、典型案例、重大项目成果等宣传力度。
目前新郑市正在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实施方案》,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取得成效
近年来,新郑市以省级生态县(市)创建为抓手,在全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同时,扎实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被央视誉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截止目前,新郑市共保护崖沙燕栖息地18处,安全迁徙崖沙燕5万余只。
编 辑:海玖
▼